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21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梦云

办公室业务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全员党性三全育人

文/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吴梦云

一、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一)是百年大党发展的需要。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新征程上,作为一个百年执政大党,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根据2022年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2021年共发展党员438.3万名,其中发展学生党员176.5万名,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3%。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影响党的基础建设和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青年党员,特别是要注重从优秀共青团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是新时代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是学生党员发展现状的需要。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各大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和创新,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保障体系的建设,但大学生党员队伍中仍然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作用发挥不明显、入党前后行为不一致等问题;同时,综合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发展党员人数不均衡、入党动机不端正、培养考察表面化、入党程序执行不够到位、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发展党员工作队伍不够专业、党性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方面继续创新和完善。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概念的提出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三全育人”的结合上,普遍存在着二者之间育人队伍未建立协同机制、育人过程未同步有效衔接以及未形成全方位联动机制等问题。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工作,探索“三全育人”与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使命,使“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得到贯彻。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的培养考察格局未形成。一是培养考察工作“全员”参与度不高。目前发展党员的培养考察工作主要由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来完成,班主任、导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身边党员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以“身边人”的作用。二是培养考察工作缺乏“全过程”的连续性。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只能由正式党员担任,有时候他们需要同时联系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存在未能按期主动递交思想汇报、内容审核把关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谈话和指导的情况,培养考察职责难免有所缺失。三是“全方位”的培养考察工作机制未完全形成。部分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只注重入党材料的填写,缺乏其他方面的正确引导,入党申请人不清楚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发展的学生党员只是从程序上入党,未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二)“三全育人”的党性教育意识不够。一是党性教育未调动“全员”积极性。目前,党性教育以党校培训为主体,由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来完成,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党性教育的意识不强。二是党性教育未匹配入党“全过程”。一般学校只开设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培训班,一方面,因为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认识不到位,有些党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入党前的启蒙教育和入党后的持续教育,部分学生入党前找不到组织,入党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党性教育未能“全方位”融入。目前,党性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未能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党性教育资源,未能将党性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有效结合,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育人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无法深入人心。

(三)“三全育人”的考核监督机制未完善。一是缺乏“全员”的考核监督。目前,部分发展党员征求意见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地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不敢当面指出同学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于发展党员工作队伍的职责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于培养考察的结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正确的利用。二是缺乏有效的“全过程”考核机制。目前,发展党员材料基本实现了全过程的纪实管理,但部分支部存在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标的现象,未能切实履行发展党员程序,存在没有召开会议或征求意见的情况,学院对于发展党员程序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督。三是未形成“全方位”的考核标准。目前,发展党员还是存在“唯成绩论”“唯荣誉论”的现象,遇到难以评判的情况时,未能将考核指标结合谈话情况进行有效评价,缺乏统一有效的评判标准。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一)基于“三全育人”的党员发展培养考察体系。1.基于“全员育人”的培养考察。“全员育人”的培养考察要求明确学院党委委员、组织员、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班级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党员等育人要素的培养考察职责。一是强化专业队伍的工作职责,学院党委作为第一责任人,党委委员和组织员应加强对党支部的培养考察,定期了解其履责情况;党支部作为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应全面掌握党支部培养考察的进展情况,组织员应对培养考察工作进行定期分析,其他支委成员应协助落实培养考察职责;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作为主要责任人,党支部应配齐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同时要求做好培养考察台账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培养考察工作队伍,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政治辅导员和一名跟班党员,协助党支部、指导团支部做好学生推优入党、党员发展等工作,组织班级开展党章学习活动,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班级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立,将培养考察职责落细落实到各个班级。三是充分发挥其他队伍的育人功能,加强业务工作与党员发展工作的融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思政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育人功能、每名党员的日常培育功能。2.基于“全过程育人”的培养考察。“全过程育人”的培养考察要求做好入党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各阶段的有效衔接。一是设立培养考察时间响应机制,在入党各阶段衔接的重要时间节点,督促提醒相关培养考察人履行培养考察职责,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审阅思想汇报、给出考察意见等。二是跟踪培养考察进度,通过培养考察台账表清楚地反映培养考察的全过程,实时掌握目前所处的入党阶段,对于满足条件的被考察人,提出是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是否确定为发展对象、是否同意发展入党或者继续培养考察等意见。三是明确各阶段的培养考察内容,所处的入党阶段不同,侧重的培养考察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入党前对党的认识不够清晰,应注重对其入党动机和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入党后已经基本具备一名党员的素质,应注重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的引导。3.基于“全方位育人”的培养考察。“全方位育人”的培养考察要求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考察。一是注重培养考察的全面性,大学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发展党员的目标是一致的,应杜绝唯学习成绩论、唯奖项荣誉论的现象,切实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甄选出来。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党组织应着重加强对其进行培养考察。一方面,引导其在特长和优势领域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培养考察的侧重性,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对政治上不合格、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应坚决拒之门外。三是注重培养考察结果的应用,培养考察的目的是帮助其进步,因此培养考察意见不应只体现在材料表格上,要求与被考察人及时地进行面对面或者书面的反馈,指出其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形成培养考察的闭环,帮助其全方位的提升,达到培养考察的效果,同时指导下一个周期的培养考察。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党员发展党性教育体系。1.基于“全员育人”的党性教育。“全员育人”的党性教育要求建设以党委委员为主体、师生党员为骨干、外聘导师为补充的党校师资队伍。一是推行党建导师制,由学院党委委员担任党建导师,深入学生党支部、党校培训班讲授党课,参与并指导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保障大学生党员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党的理论知识培训。二是组建师生党员宣讲团,邀请优秀的师生党员到学生中间去讲党课,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每名党员都能当好红色讲解员,一方面,提升了党性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促使师生党员提升自身的党性教育意识和素质。三是不断完善师资数据库,通过“引进来”的方式,邀请优秀校友、专家学者、退休老党员等为学生上党课,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学生反响好的导师,邀请其作为学院外聘党建导师并纳入师资数据库。2.基于“全过程育人”的党性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党性教育要求适应学生入党前、入党中、入党后各阶段的需求,开展相适应、可衔接的党课课程和教育活动。入党前以启蒙思想为主,以开学典礼、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宣讲入党的条件及程序等,引导新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入党中以提升思想为主,以党校培训为主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开展入党过程教育,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门别类地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明确理论学习、小组讨论、志愿服务等课时要求,建立健全党校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入党动机的引导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入党后以筑牢思想为主,以党员组织生活为载体开展入党持续教育,通过对学生党员参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情况进行纪实管理,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和组织意识,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3.基于“全方位育人”的党性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党性教育要求建立以课堂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等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一是将党性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通过双语教学、双语党课和双语学习的开展,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优势。二是将党性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挂牌党性教育基地,联合社区、福利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党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的功能。三是将党性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诗词朗诵、主题演讲、主题征文、话剧表演等形式,将党性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通过升旗仪式、校史馆参观学习等形式开展爱国爱校教育;通过校园文化长廊、图文展、微视频制作等形式,充分挖掘和展现校园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切实发挥“党建+”文化育人的效果。四是将党性教育制度化,每周二下午固定为“政治理论学习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上党课,将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发展历史等作为党性教育的固定培训内容。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党员发展考核监督体系。1.基于“全员育人”的考核监督。“全员育人”的考核监督要求发挥党、政、班、团的协同作用。一是实行全员联审机制,通过班级审查、支委会审查、学院党委审查以及学校组织的交叉审查,对照学生党员发展的标准,全面审查发展党员材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二是开展全员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党员、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实行全员监督,畅通民主沟通的渠道,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履行情况列入学院党委重点督查的内容和基层党支部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中,作为学生评奖评优、考研保研、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并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2.基于“全过程育人”的考核监督。“全过程育人”的考核监督要求把好党员发展的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一是把好入口关,把团员推优入党作为重要手段,将青年大学习、团校培训及其他表现情况作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工程,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二是把好过程关,对发展党员的工作流程、时间节点、注意事项、有关要求等进行梳理,提供党员发展材料填写范本;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关键时间节点前后,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全过程的监督,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三是把好出口关,开展毕业生党员再教育活动,为毕业生党员上好离校前的最后一次党课,以递交“毕业生党员承诺书”的形式强化党员意识,同时学院党委集中组织对毕业生入党材料进行整理,落实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接续培养工作。3.基于“全方位育人”的考核监督。“全方位育人”的考核监督要求明确理论考试、考核指标、公开答辩、谈心谈话等方面的考核标准。一是推行政治理论水平测试,将其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入党前的政治理论考试,能够反映学生当前阶段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评的目的。二是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考评体系,将党课学习、志愿服务、道德品行、学业成绩等项目纳入考核点,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量化评价。三是引入党员发展答辩机制,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学生向支部党员大会就个人申请入党的情况做汇报,接收支部党员和群众的评议。四是结合谈心谈话进行综合评价,重点了解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情况、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情况、主要优缺点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结合理论考试、考评打分、答辩情况等做出科学的评判。

四、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的培养考察,落实了培养考察的职责,实现了各阶段的有效衔接,达到了全方位培育的效果;基于“三全育人”的党性教育,强化了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适应了学生各阶段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党课的质量;基于“三全育人”的考核监督,发挥了全员协同监督的作用,把好党员发展的质量关,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

猜你喜欢

全员党性三全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