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3-01-20昊,刘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职专业课辅导员

周 昊,刘 妍

(1.池州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2.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重庆 401520)

大学生肩负社会重任,作为高等院校,要不断推进研究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在高等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是教育学生的两大重要群体,然而随着高校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教师分工也越细致,导致专业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教育逐渐分开,专业课教师只负责课程教学,而专职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造成了“教书”与“育人”很难结合起来,而作为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不能只靠辅导员,也不能只靠专业课教师,一定要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一、当前高校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较少,基本上未形成协同育人局面。

(一)领导体制不同

专职辅导员一般由校学生处统筹安排,二级教学单位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直接管理本部门专职辅导员;但专业课教师一般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统一管理,两者属于两套领导班子,工作安排、会议安排等一般分开进行,工作交流较少,不易形成协同育人氛围。

(二)工作职能相对独立,工作缺乏交集

高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作为专业课教师只要负责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即可,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育人”的工作应该全部交给学生辅导员,而且目前高校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一名专业课教师同时任教多个专业多个班级的课程,所教学生太多,很难做到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详细了解,更不可能进行针对性的“育人”工作了,并且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下课了就离开了学生离开了教室甚至离开了学校,基本上不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无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不能跟踪学生的思想情况。而专职辅导员通常是在学生课下进行教育,基本上没有融入专业课教师的授课环节,也没有成熟的制度和形式让辅导员参与其中,导致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等专业学习情况。两者工作领域缺乏交集。

(三)未形成协同育人观念

由于专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岗位划分,“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认为教学全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1],与专职辅导员无关,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是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课教师无关,这就让专任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不能形成协同育人的观念。加上高校对专业课教师的职称晋升指标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故专业课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等工作缺乏热情”[2]。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尚未建立对两者协同育人的有力促进。

(四)缺乏协同育人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当前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年度考核时基本上都是分开进行,基本上不重视两者的协同育人情况,没有将协同育人纳入两者的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也没有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等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并且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没有将协同育人的成果作为量化考核的一个项目,这就导致了两支队伍没有协同育人的激情和意识。

二、当前高校育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分析

“高校专职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的资助工作”[3],心理辅导工作,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工作等等,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安全工作,特别是学生的人身安全。在这些工作中,专职辅导员要做到事无巨细,但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情况各不相同,一个学生就有一个需求,做好上百名学生的辅导员工作非常困难。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专职辅导员带学生数的比例是1∶200”[4],带班人数居高不下,人数多、事务杂导致辅导员工作出现的“瓶颈”,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做专职辅导员的原因。另外由于专业的限制以及时间精力有限,专职辅导员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教育,同时大多数专职辅导员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学科竞赛的指导等方面非常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难以针对学生的专业问题进行指导,学生的专业课课堂表现辅导员也只能通过第三方或者专业教师来获取。专职辅导员只能做的就是“表面”工作,即走进班级考勤,及时查清未上课的原因并做相应的教育,对于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听课效率等情况还是需要专任教师或者班级学生干部以及学生本人等渠道来获得。

专职辅导员岗位核心工作是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因为制度、管理、职责不明确等原因至今没能实现”[5],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

(二)分管领导的角色

一般高等院校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副书记是专职辅导员的直接领导。分管学生副书记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给专职辅导员,召开辅导员专题会议,负责辅导员考核工作等。同时分管领导也会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协助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分管领导是从整个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方面安排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没有从教学的角度协调专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管理班级和学生。

(三)传统“专职辅导员+分管领导”学生管理办法的弊端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辅导员隶属于二级学院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学校学生处对整个学校专职辅导员进行宏观的安排、管理和建设。这样的管理办法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使得专职辅导的工作内容复杂、无法深入学生内心、职称晋升较难。

专职辅导员应该是“政治辅导员”,核心工作应该是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二级学院“人手”不够,同时往往安排专职辅导员担任其他学生工作事务,比如,学生资助工作、就业工作、全院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支部书记工作、院系团总支工作等等,这些工作本应该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但是从整个学校到二级学院,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落到各个专职辅导员肩上,所以专职辅导员不仅要管理自己班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学生考勤,学生贷款、班级学生资助、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等,同时几乎所有其他行政事务,如组织专员、资助专员等,这给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不少负担,专职辅导员已然成为二级学院行政工作的化身,身兼数职,而不能成为学生所谓的良师益友。这些额外的工作也许会使专职辅导员身心疲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育每一个学生。

专职辅导员在选聘之际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学历一般要求硕士研究生,同时是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等硬性条件,但忽略了专业要求。一方面由于高校辅导员目前处于缺乏状态,所以很多高校对专职辅导员的专业要求不限;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工作处能将辅导员本身专业与其工作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很多高校因为各种原因,将专职辅导员分配到与本身专业不相关的二级学院。

从选聘到指派去二级学院,很多高校都会“有效”避开专职辅导员的相关专业选项,最终导致专职辅导员与所带学生专业不对口,这样不仅影响专职辅导员本身的价值体现,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学生对专业方面的认知等。当专职辅导员工作比较杂乱时,会导致很多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就是给他们查查寝室、开开班会、查下考勤的服务者,学业上的困难辅导员帮不了,生活上的困难也不再跟辅导员倾诉,心理上有问题也不再跟辅导员倾诉,最终导致辅导员无法开展自己的核心工作。

一般高校专职辅导员的晋升和职称评定较难,虽然专职辅导员既可以和其他专职教师一样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类职称,也可以走高校行政级别系列,看似对辅导员有利的“双头”晋升路线,实则并不容易,也影响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一方面与其他专职教师有所不同,专职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被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其他业务所占据,鲜有时间做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做相关的研究工作,所以科研成果少。职称评定也是和专职教师一起进行评定,除了课时上有所减少,其余要求是一样的,所以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定较难。

另一方面,当专职辅导员走行政系列,需要调配到其他部门工作,“身份”的转变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就对辅导员本身而言,其发展空间要比专职辅导员身份更大一些。由于高校各个院系辅导员本身就紧缺,所以一般分管领导内心不愿意辅导员的“流失”,内心不同意专职辅导员转岗。

专职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高校应该适当调整专职辅导员的晋升和职称评定条件。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构建模式路径研究

(一)提升协同育人的政治意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之地,无论是作为专职辅导员还是专任教师,教书育人是首要责任,要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应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这就要求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要提升政治意识,共同加强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的意识,“专业课教师除了教学之外,也要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6]。

(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第一,为创造协同育人的环境,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实时的交流沟通,同时也要考虑到工作的便利性,可以构建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可以从最简单的QQ群或微信群开始,群里包括班级所有学生和辅导员及授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通过QQ、微信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实时互相传递学生的思想心理情况、业余兴趣爱好、学习作业情况等。有条件的高校,或者高校教育部门,可以委托开发一套“高校协同育人信息化移动平台”,通过该平台,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每天可以将自己对某同学的最新了解情况及时发布至平台,相关授课教师和分管领导等可以及时获得关于某同学的最新动态。如授课教师可以将该节课上表现不好的同学(如迟到、玩手机、睡觉、胡乱讲话、不交作业等)发布到平台,这样辅导员就可以及时了解并做相应思想工作;辅导员也可以将思想心理异常的同学(如沮丧、情绪低落等)发布到平台,这样相应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关注,二者通过“高校协同育人信息化移动平台”真正实施协同育人。

第二,健全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高校辅导员和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的协同育人局面,这就要求高校在校内年度考核机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制度上增加协同育人的考核比重,如收集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优秀事例,向全校分享协同育人成功案例的过程和故事,并加以鼓励、奖励,全面调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也要定期举办协同育人的交流会、沙龙等,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的机会,二者经过长期的互动交流,对教学、思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并交换意见,不断改进协同育人方案,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力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多方面共同发展。

第三,以“第二课堂”为切入点,灵活多样的实现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局面。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教学,让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出学校,让学生思维模式多样化。比如暑期社会实践,专业课教师完全可以带领所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团队,并与辅导员老师一起带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思想认识,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行动中深入了解学生的行动、思想和专业知识,同时让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零距离接触;还有教育厅、教育部举办的大型学科技能竞赛,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辅导员共同选拔种子选手,协同育人,还有其他更多的第二课堂,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第四,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让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让三者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达到高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局面。校园文化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全体师生的学术与道德水平,是学校建设过程中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教学教风文化建设、学风考风文化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学术科研文化建设等,专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情况、成长历程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项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从“课程思政”角度谈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上发挥重要作用,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一环。所有专业课和主题班会课都存在课程背景和规律,课程思政就是要提炼并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使得高校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主题班会课程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既掌握专业课知识又学习思想道德素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辅导员作为显性思政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作为隐性思政的传播者,两者应齐心协力,协同育人,以德施教,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职专业课辅导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