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3-01-20

读写算(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堂

王 辉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小组合作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既能完成基本课型教学,又能达到技术、方法、基本知识综合教学目的,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基于“效率优先,过程优化”理念指导下,它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不再局限于“灌输式”教学方式,且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分享,拓展了课堂容量,并在思维碰撞下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另外,通过关注学习过程表现,对他们展开激励评价,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促进他们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本文笔者阐述自身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研究上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小组构建前的准备

小组合作中要做好分组前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教师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不可盲目地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以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同时,分组前,除了要解读小组合作的意义以外,还要精心组织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一同观摩合作学习课堂,深刻认知到合作学习精髓所在,再为他们布置一些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选拔组长,进行组长签约仪式。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展开。同时,将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小组合作目标,促进学生展开有目的性的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

小组构建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组成不能单纯按学生随机坐的座位编排,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如学习成绩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学科偏好的差异等等,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机房座位,将不同层次学生编排在四人小组中,做到学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种作法称为“异质同组”。这样组成的小组才能让学优生得到更好地推广,让学中生得到锻炼,让学困生得到帮助。班级成立多个这样的组,就能实现大家称为“组间同质”的效果了。各小组的起点是相同的,竞争会更加公平,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也简单了,组内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互相学习的能力也提升了。想要真正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科学地分组是首要的任务。科学分组后,要保持这种小组形式至少一学期,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变化而调整,适时作出一些改变,让小组合作变得更有效。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小组的构建

构建小组,是小组合作中关键环节。基于“学生为主体”思想指导下,为积极推广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构建中,应控制好小组成员人数,保证其在六人以下,以提高小组内部帮扶效果。同时,小组构建之时,要科学安排小组成员的座位,以保证学生方便交流。如围坐式是常用的座位编排方式。待座位确定以后,教师要严格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空间,打造良好的组间竞争局面。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小组合作,决定了教师不能仅仅采取点对点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尝试采取点对面式的小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面向全体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多采用“团团坐”方式构建小组,但信息技术课程受限于机房计算机位置,可以“二人世界”,即同桌之间为一组;可以是“三心二意”,即左、中、右三人组合;也可以是“四角合作”,这种形式只出现于对立式排放微机的学校。因此,计算机的摆放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小组最多不超过四人。每组成员太多就会导致作品全部由动手能力强的成员完成,有些组员始终处于不发言、无所事事的状态。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校机房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小组教学环境,笔者编排四位连坐在一起的学生为一组,在小组上机讨论做作业时把四台计算机中边上两台的显示器关掉,拉开相邻小组间的距离,减少互相干扰,以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另外,信息技术课程的分组还可以采用“实际空间小组+网络联系小组”,考虑到四人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人员少、分工过细的困难,笔者尝试着利用广播教学系统,将相邻的三个小组合并为一个网络联系小组,这样在最后的汇报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展开交流,使空间小组和网络小组相结合,保证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小组合作的实施

小组合作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要求每一组根据组员特点起一个个性的组名,在上课提问时就以小组组名的名义提问,回答优秀时表扬全组,回答不全面时希望全组学生开动脑洞,力求完美。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惯性思维到他们是一个群体,学习要互帮互助,要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意识。久而久之,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他们回答问题从“我”变成了“我们”。回答问题时如果发言人回答有误或有缺失,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回答问题,这样整个小组都动起来了,渐渐形成了合作的观念和习惯,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以往“有惑而师解”的教育问题,紧密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难点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课堂提问、课后练习等,在心中有数前提下展开育人活动,以保证学生高效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具体实施时,当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之时,笔者尝试着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启发他们以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两两配合式不同形式展开交流,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实现知识互补、成果共享。

四、信息技术课程中小组构建中的角色分配

在学习小组合作之前的小组教学中,无论是听别人的课还是自己讲课,分组都只是把一个班的学生拼凑成若干组,教师对每一组成员布置上机任务,然后就是学生上机,教师巡查并指导每一组的活动。每次这样的课一结束,教师们的总结里总有“小组活动不成功,没有体现‘组’的概念”,而且还发现小组中有人忙、有人闲,很多小组的作品是由小组中一两个成员完成的,其他成员要不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要不就是玩,嘴里还嘟囔着无聊,小组教学的成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分工明确,对学生进行分工时应尽可能地考虑他们性格特征。如面对平时生活中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教师应安排他们担任记录员的角色,让这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控制好自己的发言时间。面对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可安排他们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负责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冲突和矛盾,从根本上避免这类学生对合作学习效果产生干扰。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定期调换各种分工。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前,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教会学生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技巧,耐心指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发言,小声交流意见。如笔者在尝试用小组合作中分配角色的理念解决小组构建不科学的问题时,按照小组合作的理念,笔者分配合理的角色给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小组的四人中有一位组长、二位操作员、一位发言人。组长的任务是管理、监督所有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解决操作员的疑难问题,组织小组的讨论。因为上机时间有限,组长还兼任计时员的角色。操作员的任务是按照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其中一位的任务是上网搜索有用的素材,另一位的任务就把素材应用于小组作品中,对素材进行取舍。发言人的任务是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总结,在两位操作员操作时和组长一起对素材进行提取,给出分析结果和意见,并在展示作品时代表小组发言,对小组作品进行展示和自评。

这样,在分工明确基础上,组长、操作员、汇报员将主动承担自己的任务。其中,组长将认真负责完成组织工作,安排组内成员逐一发言,讨论课题。成员是固定的,但“职务”是灵活的。教师布置小组讨论,最终汇报也必须要以小组形式展示,汇报员代表的不是个人意见,是小组的共同意见。

五、信息技术课程中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有个性化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针对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问题,课堂上,为保证学生了解、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进行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当学生学会学习以后,教师应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知识,共同分享、交流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主动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的自主性将被充分调动起来。面对稍有难度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任务,学生们将在小组范围内独立探索相关信息,再结合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发表独立性见解,展示个性思维。在此期间,学生们将主动反思,共同完善结论。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为激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可用问题进行驱动,以做一做、试一试等不同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研讨具体问题。在此期间,教师要给予一定指导,以掌控好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提高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质量。

小组合作的精髓是互动——主动——生动——能动。笔者常使用小组合作的要素组合模式对经常性的七个基本要素“看、听、讲、想、做、动、静”中关键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展开小组教学,让学生认真地“看、听、讲、想、做”。互动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把“想”的“讲”出来;主动的过程就是自主地“看、听”,进行素材的搜集;生动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地“做”出来;能动的过程就是形成长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索创新。经过不断地训练和磨合,笔者发现学生们能从网络中快速地搜索到所需素材,并协作处理信息,小组讨论时从不想说、不愿说到抢着说、有针对性地说,有难题时主动找教师解决,觉得教师的答案不理想时就上网去找,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整个课堂中学生都在“自主”地“动”。在“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解放了,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他们潜在的能力就像泉水一样涌现出来,做出的作品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知若渴,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六、信息技术课程中小组构建的激励和评价

当学生提出独特意见或想法时,如果教师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会增强此学生的反应,还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勇于表达,进而营造出热烈讨论气氛,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意见和作品都是激励性的,无批判性的,并且还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想法,依学生的个别差异作弹性要求,让他们的潜能尽力发挥。

小组讨论时尽量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在激烈地讨论中大家共同进步。对学生的作品,教师可采用“交换空间”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互评,给他们评论的小组留言,给出建设性的、个性的留言,供作品组参考。这样做就把小组无形中扩大了,全班都动起来了。同时,应尽可能地进行小组自评。小组合作学习中,请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记录本,主要用于记录本组成员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任务完成情况和小组得分,一周一总结,根据自评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成员,给予一定奖励。另外,实际评价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合作技能、期末成绩等多个方面表现,客观进行评价。在此期间,教师还要谨记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并尝试为学生制作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学习的评价和肯定。

小组合作方式融入课堂中,课堂“活”了,每个学生都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小组发光、发热,每一组的作品都有每一位成员的idea 在里面,每个作品在展示时学生都那么兴奋。学生们在相互协作中创造了作品,也创造了快乐的课堂。

综上所述,利用小组合作教学能够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激励学生以讨论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课堂知识,并主动分析、总结、演绎知识,基于相对灵活的思维状态下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牢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去探索、去思考,使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