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3-01-20刘云龙

读写算(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高中历史

刘云龙

(江苏泗洪姜堰高级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思维导图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其重要性逐渐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广泛推广,知识体量变大,新知识增多,所以在课程实施与知识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大脑思维的直观化与具体化,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信息进行提炼、梳理、加工与输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无疑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思维导图的内涵与要求,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原则

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接受与消化需要经历一个系统的过程。若盲目应用思维导图,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缺乏逻辑性,并造成枝干内容过于复杂。为此,在历史思维导图的应用中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尽管思维导图的形式是多样化,但依然有一些需要普遍遵循的规则。无论是手动绘制还是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中都需要做到重点内容突出,逻辑线索清晰。由于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内容比较复杂,若绘制的思维导图没有清晰的逻辑,容易使学生的学习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严格遵循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则并不是指对相关的模式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利用不同的线条、颜色和图像对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完善。

(二)文字比例恰当

思维导图的本质就是用恰当的方式将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易理解。同时,简化处理后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涵盖相关的知识内容。基于这一要求,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需要进行文字内容的取舍。尤其是在复习类思维导图的绘制当中,需要对大量的历史内容进行简化处理。若不能对文字进行有效的分类处理,就会出现大片文字。这种直接照搬历史内容的思维导图,违背了绘制思维导图的本质和绘制思维导图的初衷。

(三)绘图清晰

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有些学生总是会担心自己绘图能力不足而影响思维导图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认识到思维导图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清晰处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将中心主题、关键词、线索、线条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清晰、直观。此外,在处理复习类思维导图时,一些图案对复习内容并没有提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无效作图的现象,更加重视与历史史实、历史事件有联系的图像,以此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完善课前准备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备课环节,更是对整个教学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只有合理进行备课,才能更好地解读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备课环节,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对教学内容与课堂结构加以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预设。这样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从而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明确课标要求。课标是开展教学互动的直接依据,也是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所以为了完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恰当的处理。为了使结构更加清晰,可用“秦朝统一业绩”“秦朝统一意义”“秦朝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秦朝崩溃原因”这几点加以概括。第二,进行教材分析。教材是知识内容的主要载体。为了教学活动更加层次分明,教师需要充分明确教材内容,并梳理教材中相关的历史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历史现象的本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通常需要站在学生发展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以此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几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第三,分析学情。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秦统一天下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相关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多角度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仍然难以做到。第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本课学习中,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秦朝统一及统一后的举措”“秦统一的意义”两项内容。第五,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几项。最终,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后,将课标要求、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几项内容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无疑更加有利于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二)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知识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但是,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知识容量是比较大的,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的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将教材内容以一种更加清晰的结构呈现出来,增加教学过程的层次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和清晰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在历史知识的梳理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梳理教学内容。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可以将课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可以将“团结”作为绘制思维导图的线索,引出四项具体内容,并将其作为二级主题。第一部分,全民族的团结。这部分内容要重点讲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第二部分,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这部分内容是对“东方主战场”的讲解,需要重点突出东方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这一部分是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子目的重点概括。第四部分,团结是为了和平。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世界各国交流的主题,这一部分需要使学生认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以此使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进行讨论。其次,对历史知识中的重点概念加以解释。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教材中对“分封制”这一概念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释。由于这一知识点并非重点内容,所以解释过程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金字塔型的结构图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延伸出分封对象、分封目的、分封内容、分封意义、局限性等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这一概念的意义。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相关的历史知识是极其必要的。

(三)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的实施上,要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难发现,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历史不但要掌握重要的史实与发展脉络,还要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之外,充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涉及一些较复杂的历史问题。对于一些比较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历史内容,可以结合相关史料并串联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联想,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幅历史思维导图,并且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比如在讲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一难点时,笔者采用了史料分析和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教学活动。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了罗斯福对于中国战场的看法,依据史料提出了以下问题: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是怎样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是怎样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成立这一同盟有怎样的目的?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利用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对本节内容的体系,并沿着这一思路逐步对东方主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更加准确的认识。在全面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核心绘制了思维导图。之后,引出了“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外战场”两个二级主题。同时,对于“东方主战场”,学生进一步引出了“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以及1942年的“第三战场(中缅印战场)”。同时,利用线条,学生明确了不同战场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第三战场有力地支援了盟军。相对于传统的问题解决过程,思维导图辅助下的问题解决能够使学生经历更加完整的问题思考过程,并使复杂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历史问题变得更加清晰。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更加习惯自己探索复杂的历史问题,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利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还要通过历史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品质。而其中极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并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结构。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是构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梳理历史问题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的分析、判断、比较、归纳、概括能力,而在历史知识相互关系的梳理中,思维导图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运用思维导图,能够通过清晰的层级关系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分类概括,从而提炼出简练的中心词汇与分支关键词,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清晰的逻辑顺序。其次,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散性。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一个主题作为中心不断展开联想,以此整合建立起一个以分支链串联地向四周发散的结构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基础的历史知识不断展开想象。同样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在教学起始阶段,笔者没有直接讲述教学内容,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笔者先在黑板中心写下了“秦始皇”一词作为中心词汇,学生展开联想,并依次上台引出一个分支词汇,若不能想出即被淘汰。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想象,并写出了“统一中国”“暴政”“灭六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兵马俑”等不同的词汇。最终,通过不断地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散。同时,利用这种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授课当中。总之,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会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利用思维导图引导课后复习

复习是教学全过程中重要一环。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也是思维导图应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环节。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思维导图在复习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通常来讲,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复习环节中的应用需要遵循知识整合原则。现行历史教材的编排方法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而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加以整合,以构建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框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会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与学习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思维导图的内涵与要求,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和分析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实效性。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高中历史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品赏析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基于Excel VBA和AutoCAD的滚动轴承参数化比例图绘制方法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超萌小鹿课程表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