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才理论下《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人气的气运变化交接时间考证*

2023-01-18卢言琪孟启明陈玉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论春分黄帝内经

卢言琪 孟启明 陈玉英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肿瘤科,广东 深圳 518101)

三才理论对中医具有深远影响,并已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天人相应、三阴三阳说、三部九候说、三焦说、精气神说等无不受其影响[1,2]。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本训》曰:“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3]。天、地、人是各自独立,各有特性,又相互呼应。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反映天地阴阳的变化,人气反映人体脏腑的变化,符合三才理论。五运六气、人气的气运交接变化时间,历来争议较多。鉴于五运六气理论出自《黄帝内经》,我们以《黄帝内经》条文为依据,对此进行考证。

1 五运交接时间

《五运六气概论》[4]记载天干的五行属性内容: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五运六气理论当中,这个配属则是不同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凡逢甲己之年为土运,乙庚之年为金运,丙辛之年为水运,丁壬之年为木运,戊癸之年为火运。

十天干在化五运上和配五行上属性不同,这是因为天干配五行是以五方、五季等关系而确定的,而天干化五运则是根据天象变化来确定的。《黄帝内经》原文有相关论述。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帝曰:愿闻其所始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太始天元册》记录的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我国东周时期的天文星图,原书已散失,后世书籍中可散见引述内容。牛、女……奎、壁、角、轸等,是天体上二十八宿当中的名称。可见五运理论当中,参照物是天上的二十八宿无疑。以天象当中星宿的变化标识时间。后世把天干化五运,二十八星宿,天干、地支,二十四山等内容综合到一起,总结绘制成五气经天图[5]。五气经天图模仿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平分,其中冬至对应于子,夏至对应于午,春分对应于卯,秋分对应于酉[6]。见图1。

图1 五气经天图

二十八宿是把黄道和赤道附近的2 个带状区域内的星象分为28 个不等的部分[7],这导致以天象当中星宿的变化标识时间,误差比较大。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3 个月,每月2 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最重要的是把一年基本平均分为二十四节气,比用星宿确定时间要准确。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可见,在《黄帝内经》原文当中,也是认为天气、地气不是同一时间开始的。参看五运经天图可知,地气开始于子,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天气始于甲,对应的节气为惊蛰。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说明五运变化,是应天之气,它的变化是由“天之气”引起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因此,五运应天之气,反映的却是地的阴阳五行变化,故五运交接于子,节气是冬至。

象征地之阴阳变化的五运,起始时间在冬天,节气在“冬至”。而代表星宿变化的,引起地之阴阳变化的“天之气”,它的变化时间类比于地之五行“水”,应该在乾(天门)处。五运的变化,反映的是阴极而生阳,地之阴阳由阴开始转阳的交接点。在地球上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开始往北运动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是地气由阴开始转阳的起始点。《后汉书》曰:“冬至阳气起”[8]。自冬至日起阳气渐渐回升,天地间阳气开始兴起、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冬至应当作为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9]。

2 六气交接时间

六气的交接时间后世有多种说法,主要争论点在正月朔日、立春、惊蛰(甲)、大寒这几个方面。六气在《黄帝内经》当中讨论得比较多,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原文当中寻找一定的根据。

2.1 正月朔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夫六气者……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有学者据此提出运气交接的“年首”为“正月朔日”。

“朔”指朔望月的初一,而“正月朔日”体现了阴阳合历的记时方法。阴阳合历即农历。农历的年份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12 个月有354~355 天,闰年13 个月有383~384 天。若以正月朔日为年首,便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每年、每气时长相等的规定相矛盾[10]。同时,《黄帝内经》原文当中说的是正月朔日这一天可以观“六气行止、有余不足”,并没有说运气从此开始。

2.2 立春说 王冰在注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岁半之前”一段注:“岁半,谓立秋之日也”[11]。由立秋日推算,则立春为岁首。这个是王冰的注解,并没有可靠依据。也有学者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倡导立春为交接时间。《素问·六节脏象论》在说明“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后面提的这个观点,说的是春、夏、秋、冬、长夏五行时之胜。因此认为,是春季始于立春,而不是六气始于立春。岁半,可能只是按照四季划分一年,立秋之前为春夏季节,恰好是半年。因此认为,六气始于立春的观点缺少有力的证据。

2.3 六气始于甲(惊蛰)按照五气经天图中的对应关系,甲在节气里面对应的节气点是“惊蛰”。《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据此推断代表天气阴阳变化的时间节点为惊蛰。地之五运统管一年,始于子,每年就一个运,所以这个“运”开始于冬至比较明确。至于六气则是比较复杂,六气指的可能是风寒暑湿燥火,也可能指的是初之气、终之气。

《说文解字》曰:“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12]。从阳气萌动的角度来说,与王冰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日出谓之显明”,从其内在意义上来说,则是统一的,都是指的一天阳气萌动,阴阳出现转化的时间。甲在惊蛰这个时间,而显明在春分,二者相差约15天。考虑到一年四季,日出时间并不一致,可能导致中间出现一定误差。根据现代节气的研究,一年当中阳气开始大于阴气的精确时间点是春分。从其内在意义上来说,这个时间点应该为春分。而《黄帝内经》当中天开于甲(惊蛰)可能是历法误差所致,唐代大医家王冰、大易家李虚中等发现干支农历中干支纪太阴年有误,研究五运六气等应改为干支纪回归年[13]。

《黄帝内经》的原文只是确定了“天气始于甲(惊蛰)”,并没有说是六气开始于甲。

2.4 大寒说 王冰在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之六气”一段时说:“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11]。这个是王冰注解的,立春前15 日即大寒,意为初之气起于大寒。故大寒说现今认同者较多。现行中医学教材也以大寒日为初之气的起始时间:“初之气交自上一年大寒日,二之气交当年春分日……”[4]。

查《黄帝内经》原文,研究六气主客气来历的时候,发现《黄帝内经》原文中对形成六气的地理应六节中如有如下记载,《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君火治之”。

汉语词典解释“显明”指日出。很显然,这个的参照时间是取类比象的写法。参照以日象年的方法,六气是反映一年当中天气(气候)中阳气变化的,从一年阴阳平均来看,日出在年对应的时间点应该为春分。六气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天地之气的阴阳变化,参考点是春分。春分过后就是阳气大于阴气,从这个时间点向后依次是相火、君火、土气,前面则是金气、水气、木气。这个是地理应六节,反映的是天道的变化,是六气形成其中来自地理的部分,以春分为节点(《黄帝内经》当中认为是“甲”,即惊蛰)。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人面向南方,正对少阳,天道六六之节,变化顺序依次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是六气来自天道的部分,反映的是阳气的变化规律,以正南、正北为分界点。《黄帝内经》当中,地气始于子,即冬至,那么少阳正对夏至了。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三之气,天政布……雨乃降……”。后面还有其他少阳、太阴等司天之政,无一例外地提到“三之气,天政布”。据此,确定三之气为司天之气所在。以此逆推,可知初之气起始于大寒无疑。

参照六气的形成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人生活的地方,万物遵从“气交”的规律,气候变化也不例外。气候变化不是单纯由天道之气或者地理之气形成的,而是由这二者交互变化而成。天道之气和地理之气互相影响,“气交”决定了气候的变化。依据“天”“地”对等的观念,二者气交在中间位置。按照《黄帝内经》“天气始于甲(惊蛰),地气始于子(冬至)”的观点,这个交接时间恰好处于大寒节气。这与现代研究的以春分、冬至作为时间节点的观点相差约7.5 天。按照三才理论当中天尊地卑的观点,天六、地五来计算,则是恰好对应“大寒”这个节气。见图2。

图2 六气、天之气、地之气示意图

3 人气交接时间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是天地之气所生,受其影响并有类似的规律。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从这段原文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春天是天气开、地气泄,然后才有人气在脉。天气、地气变动,然后才有人气在脉,同时也说明人气自“春”开始。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此处章节明确六节脏象,说的是人的脏腑,而不是天地之气。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后45 日是立春,这个时间点也是人的“脉气”开始变化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就是“天气始开,地气始泄”“人气”在脉的时间点。此时人的正常脉象也是开始阳气微大于阴气。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人气虽然是通于天地的,但是人体的变化并不是与天地完全同步的。人气的变化起始时间为立春。地之阴阳转变在冬至,天之阴阳转变在春分,人作为天地气交而生的产物,刚好位于冬至和春分中间的立春。符合《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观点,同时也符合三才理论天地人分立的观点。

4 旁证

三才理论认为天、地、人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的。三者遵从同样的自然之理,但是又各自保持了自己的特性。即《灵枢·岁露论》所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理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理论当中,天、地与人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有呼应。五运交接于冬至(子月),六气交接于大寒(丑月),人气交接于立春(寅月)。这种交接方式是符合三才理论的。

这种交接方式在《黄帝内经》当中没有明确的条文,我们从《黄帝内经》之外找一些依据。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岐伯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14]。说的与此结论类似。“五运”应天之气,描述地之五行的五运,故开始于冬至(子月)。应地之气,描述气候变化的是六气,开始于大寒(丑月)。人以天地之气生,描述人应天地而生的脏器变化的人气交接于立春(寅月)。

查文献,“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这种观点,明确提出于清代王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〇五册·皇极经世书解》,书中有说:“惟邵子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之义,乃灼然无疑,即复见天地之心”[15]。此处“邵子”疑为北宋哲学家邵雍。朱熹《宋本论语集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行夏之时”下注“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为岁首”[16]。可见,此处所说的子、丑、寅,指的是月份,不是时间点。

5 总结

三才理论是中医学至善理论,对中医的挖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已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疾病的诊疗起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三才针法灸法治疗失眠、高血压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很好效果[17-19]。在五运、六气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五运、六气研究的是天、地的阴阳之气变化规律,人气则是反映人体阴阳之气变化规律。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结论:地气阴阳转换时间在冬至,天气阴阳转换时间在春分,人气阴阳转换时间在立春。

五运六气理论根植于《黄帝内经》当中,交接时间点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准。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当中,五运应天道代表地之阴阳变化,交接时间点在冬至;六气是天地之气交互作用的产物,交接点在大寒;人气则在立春交接。

猜你喜欢

大论春分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农事 春分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Équinoxe de printe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