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烘笼儿”里的老北京冬天

2023-01-17邱崇禄

北京纪事 2023年1期
关键词:煤炉竹篾篾匠

邱崇禄

“烘笼儿”,恐怕现如今只有60岁往上数的人才见过它的模样。“烘”是它的功用,“笼”是它的外形,合在一起就是它的名字:烘笼。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烘笼儿可是北京人冬季里居家不能缺少的生活用具,尤其有婴儿出生的家庭里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季节里,烘笼儿发挥着它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与煤炉配套使用,缺了煤炉,烘笼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烘笼有竹篾儿编制的,也有用粗铁丝编织的,还有用荆条编成的。它高约3尺,直径约1尺多,上呈拱形,如灯笼的骨架,形状像放大了的倒置的白炽灯灯泡。斜向交叉的竹篾或铁丝或荆条编织成豆腐块大小的空隙、顶部拱起形成镂空的笼顶,下开的圆口向内稍稍收缩,尺寸比早年使用的“洋铁皮炉子”炉盘的对角线略小,为的是便于放置在炉盘上使用。烘笼内要有一定的空间,便于聚拢热气。

铁丝制作的烘笼简单,可自行编制。用竹篾儿编制烘笼,工序复杂、要求细腻,需要有一定的手艺。还有一种烘笼是用荆条编制的,这种烘笼受编制材料的限制,表面粗糙,重量比前两种要重。因刚开始启用时,荆条本身易掉色污染衣物的缘故,讲究的家庭多用它来烘烤质地粗糙的衣物。

我小时候的北京冬季奇冷,滴水成冰,住在四合院平房里洗衣晾衣成为一件很大的麻烦事儿,衣服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儿上,一会儿就被冻成铁板一块。而有烘笼儿的家庭,衣物的干燥就会方便得多。一到冬季,烘笼儿成为了全院的宠物。一个烘笼儿,各户串借着用。你家烤完,他家接着烘,邻里间暖融融的情分,在小小的烘笼间传递着。

烘笼的作用,是冬天把覆盖在上面的湿衣物,利用煤炉口里散发出来的热量聚拢在烘笼内进行烘烤,从而使衣物里的水分迅速蒸发,达到快速干燥的目的。那年代没有尿不湿,居住在四合院平房有刚出生婴儿的家庭里,烘笼是必须准备的物件儿:让湿“褯子”速干的烘干器。把洗净的湿“褯子”覆盖在烘笼四周,三翻两翻,湿“褯子”就干了,叠好收起后以备再用。

小时候,家里有两个烘笼,一个是竹篾儿编成的,一个是父亲用铁丝窝制成的。竹篾儿编制的那个,由于使用的年代久远,竹篾儿的表面油光水滑,早已变成棕褐色的了。冬季的每天早晨,我还没出被窝儿,母亲会用它在火炉上烘烤我的棉衣棉裤,使冰冷的衣裤干爽舒适,我穿上暖意如春的棉衣棉裤,伴着母亲的笑脸,欢蹦乱跳地去上学。

小时候,日杂商店和集市庙会上有各种材料制成的烘笼出售,也有游走胡同中的篾匠沿巷售卖。每到暮秋时节,篾匠或在自行车后座两侧的挂袋中插满制作烘笼的材料,或挑着制作烘笼材料的担子。这些篾匠在胡同中边走边吆喝:“做烘笼哎——”上扬或下垂的声音会传得老远。

春节前,为了能在过年时为我们添置新衣服,奶奶时常会从商场买来一种“靛青”的染料和白布,放在盆里一起煮,30分钟后白布捞出,再用热淘米水浸泡一下,白布就被染成蓝色了。老人不仅是为了省几个钱,更多的是为了省出那几张宝贵的布票!那个时代,布票显然要比钞票金贵得多!年前的天气很冷,漂染过的蓝布一旦结冰,就不好干了,奶奶就会用烘笼把染过的布烘干。新染过的蓝布一圈圈把烘笼围绕得密不透风,然后将围好新布的烘笼放在炉盘上旺火烘烤,使水分蒸发,达到快速干燥的目的。这样的烘干时间,往往需要一整天。

随着成家后女儿的出生,入冬前家居的准备工作陡然增多。当时,取暖用的煤炉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老百姓家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暮秋之际,家家购买烟筒火炉的连续剧,一幕幕在日杂商店和煤铺里上演着,成为当时北京的一景儿。

家里的火炉安装好了之后,并没有半刻的消停工夫。由于女儿出生时属于“重量级”人物,能吃能喝能泄能睡,自然“褯子”就不够用,房间的上空扯起了“万国旗”,大小块儿五颜六色的“旗帜”挂晾在上面。夏季还好,一会儿就干了。可到了冬天,往往是这批还没洗完,那批却还没晾干,影响次日的周转使用,忙得焦头烂额。这使我想起了烘笼。女儿出生的年代,日杂商店早已没有烘笼售卖。我学着父亲当年制作烘笼的样子,开始自己制作一个烘笼。

找来粗细合适的废弃铁丝,窝成一个小于炉盘对角线的圆圈,这是放置在煤炉盘上起着支撑整个烘笼重量的最底层,因此一定要用双股的铁丝增加它的牢度。中层的两个圆圈要大于下开口的圆圈,最上边鼓出弧度的圆圈要小于中层开口的两个圆圈,这样的四个圆圈就为烘笼基本定了型。然后将几根稍长铁丝的一端,等间距的在下开口双股圆圈上用钳子捏紧固定住,再分别把这几根铁丝的另一端经纬交错穿过中层、上层的圆圈,与另一侧下开口的双股圆圈用钳子捏紧固定住,一个烘笼就成型了。然后调整豆腐块空隙的大小和弧度,用细铁丝把经纬交叉点绑牢,一个烘笼就做好了。

烘笼做好了之后立码儿就派上了用场。打开燃烧充分的炉火,把烘笼放在炉盘上,将湿“褯子”覆盖在烘笼上,一会儿就干了。紧接着覆盖第二拨儿,第三拨儿……到了晚上,煤炉封火后,炉盘的烘笼上可以覆盖几层湿“褯子”,次日早晨就全部干透了。不仅“褯子”,女儿的小衣裤、小垫子,甚至大人的衣服裤子窗帘床单等等都可以叠放在烘笼上烘干。当年这个烘笼可解决了大问题,冬季里它不但起到了烘干器的作用,还起到加湿器的作用,一举两得。当时家里的牛奶味儿、烘烤的“褯子”味兒混融在一起,生成一种特别的味道,令我嗅觉牢固、记忆深刻。

参加工作以后,因经常到南方出差的缘故,也见过南方人所用的烘笼。虽然名称叫法一样,但南方烘笼的大小、用途与北方的烘笼有着根本的不同。南方的冬季,多阴冷潮湿,且室内没有取暖设施,烘笼就成为冬季家庭里临时取暖的设备。南方的烘笼均为竹篾儿编制,体积玲珑小巧,空隙分布细密。把陶质火盆直接编镶到烘笼的底部或笼底置一炭火盆,把燃好的木炭放在盆内。大一些的可以烘脚,小一些的用来捂手,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垂青。有的烘笼还编有手提把儿,可以人走笼随便于携带,手巧的人还会编织一个精美的毛线或丝绒的外套罩上,俨然成为一件艺术品了。

告别了使用煤炉的时代,京城里的烘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随风而逝。烘笼存在的背景消失了,烘笼的温馨记忆,也只能留在已经远去的时光里……

猜你喜欢

煤炉竹篾篾匠
乡村篾匠
NaOH碱处理浓度对毛竹篾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东篾匠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民用小煤炉背后的污染大问题
篾匠父亲
篾匠的端午
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