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庆建塘藏族婚俗锅庄歌舞“央查巴”初探

2023-01-17七林拉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结亲锅庄福气

七林拉姆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歌舞是传统婚俗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迪庆建塘藏族婚俗仪式中,“央查巴”(聚福)锅庄歌舞是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内容。在众多锅庄歌舞中,“央查巴”是唯一一首具有仪式性的、必须参与婚礼仪式的锅庄歌舞,其在整个婚俗仪式中以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时段里先后出现三次之多,足以说明“央查巴”歌舞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于“央”(福瑞)观念的信奉及其在仪式中的重要地位。现采用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多次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手段,对 “央查巴”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及音乐本体的内在规律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藏语中的“央”意为福分、福气或财富、吉祥等,是广大藏族群众对守授福瑞或祥瑞信奉观念中的特殊性专用词汇。藏族所谓的“央”是象征福气或财气等内涵的一种抽象性概念,其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可以依附于物体上的能量。在藏族人的文化概念中,一个人或者家族的“央”很足,则说明这个人或他的家族具有积累财富和人畜兴旺的无形能量,自身一切顺遂的同时又能给人带来好运。“央”的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或族群的物质财富等的兴衰,因此在生活中人们总有聚福或留福的民俗文化行为,这种文化行为在建塘藏族婚俗仪式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姑娘出嫁时将代表福分的“福箩筐”紧锁在自家粮仓中,这种行为是为了防止自家福分跟随出嫁姑娘流失,将福分锁在家中粮仓内堆积的青稞上;又比如在婚俗的必用物品名称上加上“央”的前缀,如“央羌”(福酒)、“央姆”(福酥油)、“央布”(福箩筐)等,人们认为这种加入前缀的方式可以使这些物件给家庭以及新婚夫妇带来福瑞。歌舞同样是“央”能量的承载体,在婚俗仪式中也不乏以歌舞为载体的表现形式,建塘藏族婚俗中锅庄歌舞“央查巴”意为聚福,在整个婚礼仪式过程中的不同场景先后表演三次,分别在结亲时嫁方离家前在嫁方客厅中表演,在结亲仪式中作为整个仪式程序 吉祥结尾的形式表演,在完成整个仪式程序后自娱性锅庄表演时作为序的形式进行。通过结亲仪式中不同时段、不同语境下的重复表演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是婚俗仪式中对于“央”聚拢或保留的必不可少的锅庄歌舞。

“央查巴”的音乐特点

“央查巴”为非常规性的五句式单段体结构,调性统一建立在D羽五声调式上,由“a+b+c+c1+b”五个乐句组成,乐曲做开放性终止,减弱了终止感。a乐句(1-2)以七度“跳进”的形式进入,乐句的旋律属于“曲折式旋律型”,其将七度的“跳进”进行与三度内的“级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型,既有跨度较大的“跳进”进行带来的方向上的明显变化,也有三度内的“级进”进行所形成的细微起伏,乐句停留在羽音“D”音上,稳定感较强。b乐句(3-6)中运用“四个十六”的节奏型,使音符间的连接更加密集,增强了律动感,从商音“G”音上进入,在角音“A”上结束此乐句,乐句中以三度内的“级进”为主。c乐句(7-9)从角音“A”开始进入,与b乐句结束音前后呼应,具有“鱼咬尾”手法的特征,乐句中采用前倚音的技术性处理,让旋律变得更为丰富,旋律音均建立在五声调式上,因此民族色彩较为强烈,最后在羽音“D”音上结束。第10小节开始对c乐句以及b乐句进行再现,c1乐句(10-12)在c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加入装饰音。第13小节进入b乐句的重复再现,无节奏、旋律音上的变化,形成前后呼应,最后在角音“A”音上结束,运用中音的不稳定性来减少结束感,为多段歌词的重复表演提供空间。

图1 《央查巴》曲式结构图 (作者自制)

图2 《央查巴》曲谱(作者自制)

“央查巴”舞蹈特点

“央查巴”表演时围成圆圈进行顺时针舞动,舞者舞动时将左手搭于左边相邻队友的右肩或腰间,舞步随歌声同时进行,总体舞步共八拍。每拍一个舞步,舞步第一拍时右脚侧撤步,左脚顺势呈前端步,右臂向侧右后甩动;第二拍时左脚侧前跨步,右脚顺势呈前端步,右臂向侧左前甩动;第三拍时右脚侧右后撤步,手臂向侧右后甩动;第四拍时左脚侧左前踏步,右臂向侧左前甩动;第五拍时左脚侧左前跨步,右臂侧右后甩动;第六拍时右脚跟随左脚侧左前跨步,跨过左脚的位置使得舞队整体向顺时针方向移动一步,右臂向侧左前甩臂甩动;第七拍左脚侧前踏步,右臂向侧右后甩动;第八拍右脚前端步,右臂向侧左前甩动,表演时需要加入颤膝动作,以此增加律动感。表演中八个拍子的舞步以两个拍子为一个小组,四个拍子为一个大组,“央查巴”的舞步总体上以撤步、前端步、跨步、踏步为主,手部动作以右后甩臂、左前甩臂为主,腰部动作则以上下弓腰为主。在表演中,舞蹈动作根据歌词的长短进行严格的循环重复,男女动作一致,但在表演中,女性动作较为柔美含蓄,男性则更加奔放有力。

婚俗中不同语境下的“央查巴”

上述提到“央查巴”歌舞作为婚俗中对“央”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结亲仪式过程中会在不同语境和不同时段先后出现三次,可以根据人们对“央”的不同的祈求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内容,用同样的曲调以不同的歌词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内容。

第一次表演

在整个婚礼仪式中,“央查巴”的第一次表演是在结亲仪式中嫁方在自家完成前序仪式后,在即将离开自家时由主婚人以及送亲团成员在嫁方客厅中围绕中柱进行的表演,表演全程由男性参与。第一次表演的锅庄歌舞“央查巴”根据结亲这一特殊的仪式形成了特定的婚礼祈福歌舞“央查巴”的歌词,歌词中借以对婚礼中有“央”名称前缀的仪式用具的称颂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如借用“央日”(指建塘婚俗中临时搭建在客厅的类似神龛的仪式台龛),祈福新人的婚后生活圆满圆美;借用“西姆”(由糌粑面与酥油混合制成的仪式用具),祈福新人的子子孙孙犹如雪山般高大圣洁;借用福酒,祈福新人的子孙像大海般心胸宽广等,共三段。“央查巴”表演除了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外,同时也是对嫁方自家“央”的一种聚拢到保留的方式,人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央”属于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拥有聚拢“央”和带走“央”的能力,而新人结亲过后便会成为别家的媳妇(或女婿),因此为了防止嫁方自家的全部“央”跟随自家儿女出走,就形成了一系列对“央”的保留行为,锅庄歌舞“央查巴”的表演就是其中之一,人们认为通过表演能够有效聚拢和保留“央”,促使除了新人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央”依旧保留在自家。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央日”上,“央日”就像建神山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西姆”上,“西姆”就像雪山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福酒上,福酒就像大海般。

第二次表演

锅庄歌舞“央查巴”的第二次表演是整个结亲仪式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程序,它的出现表示结亲仪式进入了吉祥尾声,由双方主婚人、送亲团、伴郎团等在娶方的客厅中围绕中柱进行表演,全程由男性参与,无女性参与,表演中同样使用特定的婚礼祈福歌舞“央查巴”的歌词,与第一次表演的内容完全一致,但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却稍有不同。第二次的表演一方面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与祈愿,另一方面是通过表演将嫁方新人从自家带来的“央”迎到家中来并使它聚拢,最后使它成为家庭“央”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新成员的认可。

第三次表演

锅庄歌舞“央查巴”的第三次表演是在结亲仪式结束后当天晚上的自娱性锅庄歌舞表演中,是建塘锅庄中固定程序的表演,表演时一般嫁方与娶方亲友形成两个方阵在娶方客厅中围绕中柱进行表演,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并无特殊限制,双方以对唱的方式进行表演。第三次表演是对“央”的一种较为广泛的聚拢行为,一方面表达了“央”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歌词中唱到的:村落、院子、柴堆、母亲等,体现出在表演“央查巴”的场域内的物品、人物等一切所见所闻都是极具福瑞的,是圣洁的,“央”可以作为精神力量依附于它们;另一方面又同时寓意着对当晚锅庄表演的祈福。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地来,此地就像莲花铺满地。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地来,此地就像圣地印度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村落,此村落就像鸟群落满地。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在宝石上,宝石就像镇村之宝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篱笆上,这篱笆就像拉了旗子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院里,此院就像围了铁山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大门,此门就像虎牛相争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柴堆上,这柴堆就像箭旗般挺立。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拴狗棒,这拴狗棒就像竹竿般直挺。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铁链上,这铁链就像黄金般闪耀。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狗身,此狗就像蜜蜂飞舞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此猪身,猪仔就像金鱼排列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楼梯下,梯下就像铺了虎皮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扶手上,这扶手就像拉了旗子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台阶上,台阶就像垒着白纸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这楼上,这楼上就像铜镜般圆满。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外门上,外门就像金色太阳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这内门,内门之上升满月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水柜里,这水柜就像栓了吉祥结。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铜水池,水池就像大海翻滚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酥油上,酥油就像满月升起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小酥油,小酥油就像空中星辰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房屋中,这房屋是四角八方的。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父亲身,父亲就像须弥山一样。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母亲身,母亲就像玛旁雍措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儿子身,儿子就像十五月亮般。

聚福呀,请把福气聚到女儿身,女儿就像湖边花朵般。

婚俗中三次不同语境下的锅庄歌舞 “央查巴”的表演体现了人们对“央”极高的重视,前者通过依附于前缀具有福瑞意义的物质上,体现出在特定的语境下所需要的“央”的特殊功能,通过婚礼中特定的物品进行特定的福瑞祈求;后者则普遍依附在表现福瑞存在于一切象征性的物质上,并无局限。二者实际是“央”观念的普遍信奉与特定信奉,由此可以看出,有关“央”的信奉并无特殊的规定,而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灵活运用,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从音乐本体来看,“央查巴”锅庄歌舞的曲式结构为五句式单段体结构,以主要使用七度的“跳进”进行与三度内的“级进”结合的旋律发展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型,既有跨度较大的“跳进”进行带来的明显律动感,也有三度内的“级进”进行所形成的细微起伏与大跳形成对比,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感与稳定感。锅庄歌舞“央查巴”的结束音虽然在角音上,但从调试中主和弦的角度来看,“央查巴”中的第一乐句、第三乐句、第四乐句结束音始终落在羽音上,以LA、DO、MI为乐句中的主和弦,使得整体曲调极具羽调式的色彩,所以此音乐的调式应当为D羽五声调式,整个音乐的最后一个结束音没有落在羽音上,而是结束于角音上,以此来减少结束感,为多段歌词的重复表演提供空间。

从传统文化内涵来看,仪式歌舞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以及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央”作为藏族人福瑞、福禄的信奉观念,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福禄或福气等抽象的正能量的来源。当然,它作为一种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观念,容易耗损和衰竭,因此需要不断唤醒和聚拢,这就使得有关“央”观念信奉的行为时刻伴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一系列关于“聚央”或“请央”等的仪式行为。婚俗仪式中的 “央查巴” 歌舞在结亲仪式过程中以不同的语境和不同时段先后出现三次,其以相同的音调和不同的歌词体现藏族人民对“央”观念的信奉,以音乐中重复再现的手法强调了广大藏族群众对“央”观念的重视及其重要性。

猜你喜欢

结亲锅庄福气
阳高蔬菜 结亲“山西农大”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军户农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
福气满满的腊八节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新疆体育杂志社“结亲周”小记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
漯河市关爱留守儿童百对城乡家庭“结亲”
有福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