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历程与经验分析

2023-01-17王永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平选派特派员

文/王永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98 年10 月,在“福建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县)对口联系共建工作座谈会”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求,南平探索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从1999 年南平选派首批科技特派员开始,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经过20 年的探索萌芽、试点推进和创新转型,日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 周年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一、 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1998 年,南方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福建南平遭受巨大损害,市委、市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在恢复生产中回应人民对科技的需求,认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就是科技的缺位。1998 年12 月22 日,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林业委员会、人事局、农业局联合印发了《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实施方案》,决定下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正式开启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工作。自此,南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着科技特派员制度。

1.探索萌芽阶段(1999—2002 年)

选派首批科技特派员初期,南平主要是在选派方式和科技下乡的形式两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一方面,创新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方式。通过组织选拔、科技人员申请的双选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水平。1999 年2 月和2000 年3 月,南平分别选派225 名和404 名科技特派员到不同行政村开展科技服务。这两批下派629 名科技特派员,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0%以上,其中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拔尖人才。另一方面,创新科技下乡的方式。早期阶段,科技特派员主要采取下村服务的形式,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驻村一年以上,进行科技推广和技术指导,这在南平是前所未有的,在全省和全国也具有首创性,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01 年1 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上,南平被树立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特色典型,被称为“南平经验”。2002 年,科技部对南平经验进行总结并在全国部分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2.试点推进阶段(2003—2012 年)

从2002 年开始,全国科技特派员现场会先后三次在南平召开,至2004 年底,全国有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0 余个县(市、区、团场)借鉴南平经验,2012 年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第一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源于地方的创新实践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随着南平经验在部分省区的试点,南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聚焦于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一方面,针对农村基层软弱、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下派支部书记,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南平从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担任驻村党支部书记,增强基层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资金欠缺等问题,下派相关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南平陆续下派了流通助理、金融助理、企业助理等,增加各方面的人才供给,综合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再者,加强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推进联合共建。如创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和完善科技特派员行业科技服务组、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也从最初单人单项服务,转为可以跨区域、组成团体和通过协会行业进行服务,科技服务的形式更为多元化。

3.创新转型阶段(2013—2019 年)

自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推广实行后,2016 年5月,国务院出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对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出重要指示。南平开始致力于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转型升级,继续推动南平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前列。一方面,继续推进科技服务改革,扩大科学技术的服务范围。在实践中,南平改变单一农业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服务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综合性服务转变,精准导入到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发展上。另一方面,深化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相关措施,增强科技特派员的创造性。以现实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鼓励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强金融机构对科技特派员创业的支持,以现金和股份等奖励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 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南平自2020 年将继续加快推进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破除阻碍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制度藩篱,进一步激活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活力。

二、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举措

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一种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制度,具有自己突出的实践特色,通过选拔任用人才、利益联结、平台建设和各方保障,发挥出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作用,努力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创新选派机制,发掘人才资源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种从基层探索出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从南平推广走向全国,基础在于创新选派机制,做活“人”这篇文章。20 年来,南平由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和基层双向推荐“派”,政府在贫困村等关键节点加强选派,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联动”的作用。一方面,引进外来科技人才。“通过政府顾问、科技大市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博士后工作站、虚拟研究院等平台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集聚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挖掘本土资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构建育才链,培育和联结“土”专家,整合和利用本地人才资源。再者,创新选派方式和内容。选派方式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传统做法,而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需求为导向;服务领域不局限在“三农”,也关注新兴产业;选派对象不限制在本省,从本省向外省乃至境外拓展;打造立体的人员选派机制,集合个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将个人专业特长和团体优势结合起来。

2.突出利益联结,打造利益共同体

构建利益共同体,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有效联结在一起,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经验之一。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共同体的目的就是把形成共同体的个人作为所有者保持下来,即再生产出来。”[2]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是将科技特派员的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增强科技特派员的经济实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活力。一方面,南平在理念上鼓励利益联结。南平重视调动科技特派员的主体创造性,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团队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名利双收。另一方面,南平在实践中促成利益联结。“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3]鼓励广大的科技特派员引项目、做示范,发挥出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长效机制。

3.依托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相关平台是把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依托,也是凝聚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和社会组织共同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依托双创平台,激发新动能。科技特派员依托双创平台,聚焦“三农”问题症结,牵引和推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为主的生产要素相结合,以创新为先导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依托新平台,培养新主体。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民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再者,依托相关平台,提供综合服务。通过星创天地、创业空间等平台,为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些主体提供成果转化、产品创造创新、创业咨询等综合服务。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建设,实现科技特派员在线管理、在线指导、线上培训、成果交易等功能。

4.打造优质环境,提供各方保障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4]可见,人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素质高低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快慢有决定性作用。优质的服务环境和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激发科技特派员活力的重要因素,二十年来,南平从政治、经济和生活方面给予科技特派员政策上极大的保障。一方面,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如出台了离岗保留工资福利、考核晋升、评定职称、宣传表彰等制度,“在评先评优和行政嘉奖上,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科技特派员,在每年评选各类荣誉时优先给予倾斜。”[5]建立党政领导联系科技专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他们在科技服务、产业对接、创业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如出台了参与技术收益分配等政策,赋予事业单位使用、处置科技成果的自主权,设立科技特派员项目专项资金。强化科技成果产权激励、给予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交易补助。南平还率先实行利益共同体备案制,明确允许兼职兼薪、实行财政奖励政策、保障利益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再者,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如每年安排人才工作经费2 亿元,帮助解决科技特派员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看病等实际困难。

三、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原则遵循

如何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并非随意性的,而是要遵循一定原则。南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相关措施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既要注重要素分工,也要注重系统集成。既坚持问题导向、应时而变,也要坚守价值原则、不变初心。既要把握一般与个别,也要协调领导与群众。

1.强调各要素的分工合作,注重系统集成

“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2]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科技资源、人才、信息、财政投入等各种要素,也涉及科技、财政、监督等各个部门。作为一个系统,我们知道只有各要素均衡协调,才能取得产生系统集成的效果。“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一单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6]南平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时,充分把握了各要素的分工合作,力求达到系统集成的效果。首先,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为基础的,按照行业,将相关科技人员分成了畜牧、兽医、果树、茶叶、水产业等类型,通过专业分工提供精准化服务。其次,南平在对科技特派员进行管理时建立行业科技服务组,所有的科技特派员加入了相应的行业科技服务组,受到原单位和所属行业科技服务组的双重指导,更好地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南平综合协调各部门职责,科技部门负责处理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科技和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进修、考核评估、日常管理办法,农业、林业部门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帮助,宣传部门负责跟踪和报道优秀科技特派员的事迹等,还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共青团、科协、妇联等社会团体以及投融资机构的积极性,建立部门协调和共同推动的协作机制。

2.把握“变”与“不变”,推动创新发展

列宁指出:“忽视从那时以来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旧的答案,那就是只忠于学说的字句,而不是忠于学说的精神,就是只背诵过去的结论。”[7]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要“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8],要避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在2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南平在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变”与“不变”。一方面,随着时代任务的不断改变,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应时而变。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运用科技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秉持鲜明的问题意识,不断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方式、考核激励、日常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投资融资政策、利益共同体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完善,更加强调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互联互动,并将遵循此原则下持续性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回答“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为确保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南平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不变初心。“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本着“农民需要什么,政府就给什么”的服务原则,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运用科技进一步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科技特派员肩负着科技造福人民的使命,用行动回答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什么服务”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三农”问题百年历史中的初心和使命,具有历史继承性。

3.运用有效的领导办法,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办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9]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科学有效的领导办法是关键。一方面,南平坚持一般和个别的结合。没有一般的号召,难以动员广大群众。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领导人员不深入实践取得经验,“就会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9]。南平在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中除了一般性的号召外,还会选择个别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进行具体指导解决具体问题,“形成‘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等模式”[10],以点带面发挥带动作用,借以取得经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南平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9],“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思想,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政府推动下产生的,政府在组织发动、保障支持和协调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一个中心工作进行指导和决策。同时,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框架内,通过科技特派员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现实的需求。在推进利益共同体问题上,进一步制订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相关管理细则,就备案登记、收取报酬等进行明确和规范。同时推动从国家、省级层面出台利益共同体政策,明确政策红线和负面清单。面对群众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的需求,完成发布全国首个科技特派员团体标准和《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等。这些做法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再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又在群众行动中得到考验,从而避免将领导决策变为不切实际的指导,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

猜你喜欢

南平选派特派员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南平:妇联干部当好“五员”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原来它不是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