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小说对科普内容的视觉转化及叙事性表达

2023-01-16康慨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科普小说文本

图像小说是拥有严肃内核、由图文并置展开,面向成人读者的书籍出版物,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对比市场中琳琅满目的科普类图像读物,图像小说因兼具文字的深刻性与漫画的娱乐性而拥有着拓宽科普表达边界的巨大潜能。将包含科普行为的图像小说划入研究范畴,从视觉转化方式展开,简要分析相关代表作品,从图文取舍与信息排布、画格对文字描述的过程性补全、视觉要素强化三个角度总结作品规律;并从视角、角色两方面对其叙事性审美特征进行解析。

1 图像小说溯源

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一词最早由美国漫画评论家兼杂志出版商理查德·凯尔于1964年提出,公认的第一部图像小说为威尔·艾斯纳的作品《与上帝的契约》。此后,阿特·斯皮格曼围绕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生活与心理出版的《鼠族》获普利策奖,阿兰·摩尔等人创作的《守望者》斩获雨果奖,这些作品的成功使图像小说声名大噪,越来越多的图像小说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市场,并受到成人读者及文学、漫画爱好者的多重追捧。

我国学者吕江建等人[1]已对图像小说的概念、类型属性等情况进行过梳理与总结,至今学界对图像小说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仍可总结出其公认的几大特征:以图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二者共同承担叙事;具备完整情节,包含更多严肃主题,并能引发深入思考;受众定位为成年读者;非连载期刊,以纸质书籍形式出版,借助实体书店实现流通。

1.1 图像小说与科普行为的嫁接

图像小说自诞生以来涵盖领域颇为广泛,涉及传记、科普、幻想、文学改编等多种类型。单纯以“科普”为标签,利用图像小说这一媒介,推广知识、传播文化的作品占比较少,究其原因有二:(1)图像小说以“图像”与“文字”共同叙事,强调“讲故事”,叙事特征较为明显;传统科普类读物多围绕某一主题借概念描述完成阐述,强调抽象概念而文本自身叙事性不足,难以自成故事。(2)涉及内容改编的图像小说创作不得不由“文本作者”与“图像作者”配合完成,科普类读物因其自身的严谨性需求,对文本改编及图像创作要求更高。因此相比传记、幻想等其他类型读物,科普类图像小说的形成不单涉及到对原始资料的文本—图像转化,还需基于真实性等需求将知识还原于情节当中。

1.2 作品觀念

(1)科学性与娱乐性结合。科普读物展现事物客观规律,是大众认知世界的媒介,因此全面、准确的知识点融入是创作的首要原则。图像小说披着漫画这一娱乐性十足的“外衣”,以一种“中和”的方式形成了严肃内核与乐感文化交织的独特场域,这与科普行为寓教于乐的初衷相互配适。(2)概念性与叙事性结合。对概念性文本而言,其与强调叙事作用的“小说”间的匹配即是为抽象概念创设某种艺术审美效果。在图像小说中,合理逻辑的创设、图文转化方式、艺术加工模式共同决定审美效果的产生。使概念性内容与情节发展相互契合,使科普过程不显生硬地自然发生,强化图像小说自身的叙事特性有助于降低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准入门槛。(3)艺术性与可读性结合。图像小说创作中明确拟定的潜在接受者为成年读者,但实际阅读中很难完全达到理想化条件,为避免误读情况发生,文本借艺术化的审美技巧展现出的作品的可读性要求被无形扩大,当涉及科普内容时,需尽量创设直观、准确的理解情境。

2 图像小说对科普内容的视觉转化

语言和图像这两种原本在概念意义上平行并置的学科间的交叉互融为二者创设了更丰富的表达可能性,在此主要探讨图文取舍与信息排布、借助画格流动对文字描述的过程性补全及视觉要素强化三方面在图像小说中的体现。

2.1 图文取舍与信息排布

图像如何尽可能直达其意而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信息分布不均感到疲劳或困惑?《理解漫画》对漫画类作品中的图文关系作出描述:在相互依存式的结合方式里,图画和文字并不总是等量的,一般来说,当其中一边讲述的内容越多时,另一边就会变得更轻巧自由[2]。类似《人类简史》[3]这样信息量浩大的原始文本类型,改编创作的图像版作品中,大量概念性议题需要借助人物对话中的文字加以解释,文本占据了多数阅读时长,因而其图像绘制倾向于借助高度简化的线条和色彩,概括性呈现其中的场景,图像更像是对文字的补充。延斯·哈德的作品《万物:文明 从人类诞生到古罗马》[4]用图像语言讲述人类诞生历程,文字仅用于对图像的简要描述,在此情况下读者的视觉停留时长无可避免地向图像倾斜,因而更能凸显其图像中包含的大量细节性描绘的价值。

2.2 借助画格流动对文字描述的过程性补全

图像小说的画格表述语言在面对概括性抽象文本时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动效果。科普行为往往从对专业概念的解释和描述入手,其文字通常简要且抽象,很难借助直观经验与想象一次性完成对其理解,一定程度上让非该领域的兴趣人士望而却步,也为概念的理解设置了较高门槛。如对普朗克常数的惯常解释为:用以描述量子大小的物理常数。在作品《量子的神秘世界》[5]中,将普朗克常数的思考与推导过程进行图像化展现,对物质能量的分配在这里被形象比喻为给小孩分糖粉,能量分配方式的多重可能性与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以一种趣味方式被图像化进多个画格中。人眼与图像间的互动实质上完成了对文字描述之外想象空间的过程性补全。

2.3 视觉要素强化

通过不断重复、强化构图,使关键要素凸显,以引导读者将视觉焦点集中于希望得到强调的部分。尼克·索萨尼斯的作品《非平面》[6]借图像语言完成对社科领域内容的科普与道理讲述,试图引导读者跳出固有思维维度,找寻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在图像化马尔库塞口中所谓“单向度的人”时,头颅低垂、排列整齐的人物形象不断被重复使用,因而成为颇具象征意味的符号化出口,借提升视觉要素的出现频率强化符号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此时,思维被限制、固化所带来的特殊压抑感受呼之欲出,当该被强化过的符号在后文再次出现时,读者此前的记忆与感受被轻易唤起,从而达到多重循环的强化感知的效果。

3 叙事构成

图像小说以图与文的双重媒介形成完整叙事,任何叙事都包含对世界的解释,而借叙事所展开的解释与一般科普内容所呈现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以概念形式直白显现,多融汇于对事件发展的描述和情感态度表述中。就图像小说对科普内容的叙事过程中,视角切入与角色设置对内容展现与作品审美性基调的奠定具有重要影响。

3.1 视角切入

视角是表征故事讲述者身份及描述讲述者与故事间关系的术语。与叙事类文学作品类似,视角特征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现有图像小说中,依然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较为常见。

(1)第一人称叙事:即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描绘的人事物都是“叙述人"所见所闻,从而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以弗雷德里克·佩特斯的作品《蓝色小药丸》[7]为例,故事改编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借“我”的视角讲述与HIV携带者卡蒂相知相爱、共同生活的故事及因此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作品借医生之口为“我”解答艾滋传播途径,使读者与主人公强烈共情的同时,逐渐消解“谈艾色变”的人们对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偏见和恐惧。(2)第三人称叙事:即以旁观者角度叙述事件,因没有视角局限而呈现较大创作自由度。以作品《万物:创世》[8]为例,该作品无主人公,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采用纯客观的“上帝视角”冷静呈现图像,在科普宇宙史的同时自由融入艺术、宗教等人文领域内容。如在对隐生宙时期原始大陆形成过程的描绘中,颇具象征意味地引入日本神话中的重要神灵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其间又穿插葛饰北斋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与背景故事相互呼应,形式连贯而充满联想魅力。

3.2 角色设置

恰当的角色设置能帮助作者借角色行为串联情节与内容,使概念性文本有节奏地情节化呈现。角色置入手段、模式及其自身的性格特点都决定叙事行为的呈现效果。

(1)虚构角色:如《量子的神秘世界》中,塑造了主人公鲍勃和他的爱犬里克这一对冒险伙伴,里克因故身亡,鲍勃为与里克重逢机缘巧合下进入量子世界。在探险旅程中,主人公与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一偶遇,鲍勃在其中充当着情节触发者和提问者的双重角色,在旅途中偶遇科学家—对其抛出问题—引导其解答与解释,这一模式几乎贯穿整部作品,使复杂深奥的量子力学知识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直观表述出来,也使该学科的发展史随故事推进呈现出清晰脉络。(2)真实角色:如图像版《人类简史》,则直接为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塑造出其漫画形象,通过为现实世界的文本作者创设情境的方式展开对主题的图像化讲述,在此类情境中,科普内容同样借不同人物之口,以“提问—解答”的递进方式为读者呈现,相比虚构角色展现的童话色彩,真实角色为读者带来更强的代入感,且加深了作品的严肃性效果。

4 文化思辨

基于图像小说对文学与图像的双重强调作用,其价值在于,该种艺术形式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为文学这种颇具反思功能的艺术形式创设了较为通俗的表述出口,同时为在文化意义上长期居于表层的图像叙事提供了向思想层面深挖的形式渠道。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所带来的“立体阅读”体验实质上是艺术感知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整合。国内出版社近年来对图像小说这一“舶来品”的大幅引入,也间接证明着其在图书市场所拥有的巨大潜力[9-11]。

5 结语

目前看来,图像小说这一“他山之石”在我国并未引起大范围研究与创作,基于其自身特色所拥有的多重艺术场域,为当前的国内创作形式提供了更多更新与尝试的可能。尽管学界与市场对图像小说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就科普行为而言,其创作主题的严肃性、与文学的配适性及对成人受众的精准定位,无疑为浩若烟海的本土文化、知识等内容提供了“读图时代”的创新表达出口。

引用

[1] 吕江建,许洁.图像小说:概念考辨、类型属性与发展实践[J].出版发行研究,2019(7):73-77+72.

[2] [美]麥克劳德.理解漫画[M].万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 [以]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王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4] [德]延斯·哈德.万物[M].徐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 [法]蒂博·达穆尔.量子的神秘世界[M].张能玥,译.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20.

[6] [美]尼克·索萨尼斯.非平面[M].严安若,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7] [瑞士]弗雷德里克·佩特斯.蓝色小药丸[M].陈帅,易立,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8] [德]哈德.万物.创世[M].王遥路,陈亮,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9] 张开玮.故事的魅力:图像小说的时空叙事探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0(2):78-84.

[10] 刘书亮.论图像小说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出版行业中的独特价值[J].当代动画,2022(2):87-90.

[1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康慨(1993—),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科普小说文本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