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念下项目课程的创生路径
——以项目微课程“无菌口罩盒”为例

2023-01-16于丽丽

好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橡皮筋无菌口罩

文 于丽丽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教育应服务于生活,不断解决生活前进而产生的新问题,积极、能动地改造生活。”我园基于幼儿的生活视角,追随幼儿的问题和需求,将防控主题教育转为教育契机,不断挖掘防控主题课程的教育价值,有效链接幼儿的真实经验和发展需要。本文以大班项目微课程“无菌口罩盒”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问题——捕捉兴趣

生活是教育的土壤。在生活中生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关键,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加深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结。

片段一:复学后,教师将防控主题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开学第一课,幼儿一起探讨口罩的正确使用方法。涵涵说:“一次性口罩最多只能戴4 个小时。”小欣说:“在户外是不需要戴口罩的,出去玩的时候可以摘下来。”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又抛出新的问题:“小欣提醒得好,我们出去玩时,取下的口罩放哪里呢?”大家给出了各种建议,如放进口袋、放进储物柜等。一一说:“口罩要放在干净的地方,不然会碰到细菌。”乐乐说:“我们需要发明一个放口罩的无菌盒。”如何发明口罩无菌盒的问题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一)追随感兴趣的生活情境问题

课程的出发点必须扎根于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源于生活,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生活的变化生成教育内容。”防控期间,口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在幼儿园,什么时候戴口罩?怎么取放口罩?这些来自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是幼儿进行深度探究活动的内在情感驱动力。针对口罩临时存放的难题,幼儿大胆提出“无菌盒”设想。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项目探究活动。

(二)关注可发展的教育生活经验

在课程项目审议中,教师要思考幼儿原有的经验和项目课程,发展幼儿的核心能力。例如,项目微课程“无菌口罩盒”涉及口罩卫生知识、无菌概念、弹性等核心知识和经验,以及沟通表达、团队协作、阅读、想象、动手操作等核心能力。

二、计划——思维碰撞

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让幼儿能想、敢想,在谈话活动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就班本课程中项目问题,幼儿进行思维碰撞,在师幼、幼幼互动中激发创造力。

片段二:幼儿组建了“无菌口罩盒”研究小组,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资料,弄清楚有关无菌的概念:“无菌就是没有细菌的地方,医院里有无菌病房,医生用的手术工具都是无菌的”“消过毒就是无菌的”。教师提问:“怎么做无菌盒呢?”乐乐说:“无菌盒要配酒精。”珊珊说:“自动开门关门的盒子,手不要碰,因为手上有细菌。”乐乐说:“这个太难了!”教师出示图片,进一步提问:“想一想,这扇门打开后为什么可以自动关上呢?”幼儿回答:“门口有弹簧。”“除了弹簧,我们还可以借用什么有弹力的材料呢?”涵涵说:“还有橡皮筋!”乐乐说:“我知道了,是不是在门上装小弹簧和橡皮筋就可以呢?”商讨出方法后,幼儿采用图表方式,记录了项目计划表。

(一)对话式引导,解决项目小问题

在项目活动推进过程中,幼儿的设想与实际能力差距悬殊,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教师通过对话式引导,唤醒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支持幼儿逐渐达成共识。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的结论看似朴实、稚嫩,但都是他们活跃思维的体现,展现了他们在认知上从已知概念生成新的思考。

(二)图画式表征,设计项目方案表

用图画表征项目计划是一种幼儿探索学习思维模式的体现。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分板块制定计划,如记录小组如何分工、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总结等。项目方案计划表是行动的依据,能够促使项目顺利进行。

三、行动——小组探究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意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引发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深度学习。

片段三:班级创设了“材料超市”,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分类,自制标签。材料准备组的幼儿拿着计划单,到“材料超市”选取了材料。“无菌口罩盒”研究小组的幼儿找来纸盒,进行改造。甜甜拿着保鲜膜,说:“盒子里面铺一层保鲜膜就干净了,保鲜膜可以放食物的。”甜甜和妞妞取下保鲜膜,一个负责铺平,一个负责粘贴。最后一步是做自动门,安装橡皮筋成了大难题。乐乐说:“双面胶只能粘住纸,橡皮筋粘不牢。”诺诺说:“橡皮筋绑在哪里才不会掉下呢?”幼儿画出了解决问题方法列表,通过一次次实验,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盒底穿上小棍子,再把橡皮筋绑上去。

(一)物型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0~8 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指出:“精心创设的操作区,是儿童学习的资源地。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能满足个体需要和爱好的不同材料。”在班级“材料超市”,幼儿根据项目计划表记录的材料,自由选取所需要的活动材料:大小合适的纸盒、双面胶、剪刀、保鲜膜和橡皮筋等。

(二)小组探究,促进多元能力发展

在项目流程中,教师为幼儿搭建结构化的学习支架。幼儿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迁移、整合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

四、发现——项目分享

在项目分享环节中,教师基于幼儿行为的观察,通过产品展览、调试、运用等系列活动,对幼儿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帮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新问题,生长新主题,持续推进探究活动。

片段四:“无菌口罩盒”制作完成后,“无菌口罩盒”研究小组举办了新品发布会,由小组代表介绍作品,邀请大家使用体验。不久,幼儿又开始设计“废弃口罩垃圾桶”。

(一)成就感的体验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指出:“认可儿童,表现在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表现出真诚的兴趣,记录并展示他们的作品,以及使用鼓励性语言。”在项目分享中,幼儿获得了同伴和教师的认可,充分体验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二)新主题的再生

幼儿在分享环节不仅展示作品,分享经验,还能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促使新主题的再生成,在持续探索学习、建构经验体系中成长。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建构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在班本课程创生中,教师要不断了解真实的儿童,聚焦生活,以“在活动中发现课程问题,培养生活力——在解放头脑中制定课程计划,培养创造力——在小组探究中启动课程实施,培养自动力”的思维模式为学习路径,为他们探索行动搭建支架,通过与真实情境互动,在项目课程中主动建构认知经验,从而生发有深度的课程。

猜你喜欢

橡皮筋无菌口罩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小魔术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橡皮筋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橡皮筋小妙用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