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海市荣成市东墩村海草房屋面营造技艺探讨

2023-01-16葛建平

山西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房檐草房海草

葛建平

(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0 引言

海草房的形成与区域位置和历史文化相关,屋面的形制和营造技艺独具自身鲜明特点。海草房屋面整体形态与圆山式硬山顶相似,屋脊呈“卷棚状”,无垂脊和明显正脊,除传统的双坡屋面以外,还衍化出伙山、接山形式和将军帽形式,建筑整体属于土石木结构。随着时间推移,村内部分海草房屋面已经破败不堪,尽管有些经过修复,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海草材料越来越少,因此翻修的屋面海草大都取自原始屋面,形成了拆东补西的现象,除此之外,苫制屋面的“苫匠”也大都告老还乡,营造工艺无人传承。东墩村传统民居海草房作为胶东地区标志性民俗建筑,需得到人们的重视。

1 威海市荣成市东墩村区域位置、历史文化

东墩村地处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东南部,东临黄海,南面与镆铘岛截海长堤相接,村中居住了大量渔民,他们选用沿海一带的材料建造房屋,形成以海草房为主的民居类型。荣成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海洋性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夏季台风频繁、降水集中等气候特点。

东墩村历史悠久,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系国务院总理谷牧的故乡,村中以刘姓居多。据《刘氏谱书》考,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始祖刘宝由文登市高村镇高村迁徙至东烟墩北定居繁衍,村落因此形成。明洪武九年(1376年),荣成境内设烟墩196处[1],东墩村因明太祖洪武年间(约1560年)为抵御倭寇所建的墩(烽火台)而得名。东墩村于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于2021年12月,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3],直至今日已获多个荣誉和头衔。

2 海草房营建特征、木构架特点

2.1 营建特征

2.1.1 布局的独特性

村落整体布局集中有序,多东西巷道,院落布局有一正一厢、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等几种形式。受海洋气候影响,集中布局更易抵御水汽,除此之外,结构紧凑的空间也是抵御倭寇集中力量的体现[4]。在海草房民居营建中,两座海草房共用一个山墙的建筑形式称为“伙山”与“接山”,两种形式基本一致,意味着“搭伙儿”过日子,此种屋面的出现是邻里商议的结果,区别在于伙山屋面的接缝更加紧密,接山屋面的接缝处稍有缝隙,两种形式海草房的出现,使得村子街道形成了较长的东西巷道,仅少数主路连接南北交通。

2.1.2 取材的便捷性

东墩村距海较近,海洋资源丰富,人们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使用沿海一带的石料、海泥、海草等材料建造了海草房。荣成市当地盛产海岩,其中石岛生产一种俗称“石岛红”的花岗岩,石质坚硬,均匀致密、耐风化、耐水化、耐腐蚀,可作建筑墙体使用;除黄泥外,海水生成的海泥不易生虫,在一些年代久远的海草房中常用作压脊使用;海水涨潮冲上岸的海草,学名大叶藻,可用来苫作屋面。海草质地的好坏与季节和宽窄相关,冬季和春季的质量较好,其中属春季的最好,夏季则偏差一点,除此之外,叶子越窄的韧性越高,质地越好,质量不好的海草拉力不够、韧性不强。可用于屋面中的海草分为三类:宽海草、“二叶子苔”、丝海草。“宽海草”的叶片宽约1 cm,厚度较薄,多生长在海水下游的泥沙中,“二叶子苔”叶片宽约0.4 cm,生长在海底的沙质环境里。“丝海草”呈丝状,叶片宽约0.2 cm,材质尖细硬挺、韧性较高,多生长于海底岩石石缝中,属于海草中质地最好的。

2.2 木构架特点

东墩村海草房采用了硬山搁檩和石墙承重的八字屋架体系及其演化形式。东墩村所处胶东地区木材比较稀缺,八字屋架耗材较少,适用于进深小的海草房。屋架最基础的构件由梁、柱、叉手组成,其中中柱被称为“好汉子”,叉手被称为“八字木”。檩条被称为“腰杆子”,与叉手通过传统的榫卯和塞孔连接。

3 海草房屋面构造做法

海草房屋面是由匠人纯手工进行梳理、拍挤、压实形成的,形态没有严格的规定,廓形呈不规则的曲线形态。从整体来看,房屋面堆尖如垛,具有三角形高屋脊的特点,从东西轴线方向看,屋面呈“人字形”;从南北轴线看,屋脊两端相对比较高耸,屋脊中心下凹,形成“马鞍状”。屋面基本构造由屋架、芭板、墁泥、海草顶层组成,芭板置于屋架以上,芭板铺好之后墁泥,墁泥完成后铺作海草屋顶,屋顶铺好之后进行压脊,压脊是海草房屋面营造的最终一步(见图1)。

3.1 坡度形成

海草房屋顶起架坡度有两种计算的方法:第一种将大梁作为参照物,通过口诀“一尺大梁七寸叉手”得出叉手的长度,坡度也可以顺势计算出来;第二种根据大梁及中柱的高度得出叉手长度,以此得出屋面起架坡度。普通的茅草屋面起架坡度约30°,海草房屋面起架坡度在45°左右,屋面苫好之后,数层海草附着在一起,形成高耸厚重的海草房屋顶,坡度可达60°左右。东墩村128号海草房院正房的进深430 cm,屋架高度约260 cm,占房屋总高的1/2,根据屋顶高度和房屋进深得出叉手长33 cm,根据口诀计算斜梁长30 cm,与口诀公式得出的叉手尺寸仅相差3 cm,屋面起架坡度约为50°(见图2)。较高的坡度更具备耐雨水、耐腐蚀、耐风化的特点,是海草房历经百年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

3.2 芭板制作

海草房屋面中不铺作望砖和椽子,而是以芭板代替,芭板即檩条之上、海草屋面之下的托板,有承载和缓冲屋面重力、保温防水防风等作用,芭板做工是否优良,是屋面是否易受损的条件之一(见图3)。制作芭板之前需备足材料,一间海草房大概需要三四千斤的材料,大都来自海边野生生长的植物,例如麦秸、苇子、秫秫秸子(高粱秸)等。材料备好之后便可以制作和铺作芭板,铺作芭板时,不单要考虑如何与檩的结合,而且还要考虑与海草屋面的结合,所以芭板一定要尽可能保持平整密实,以免影响上层施工。在当地,铺芭板的工艺有“拉芭子”和“扎芭子”两种。

3.2.1 拉芭子

拉芭子工艺分为三步,分别是加工原材料、和泥、铺作。拉芭子常用的原始材料是秫秸,第一步按需挑选大致等长的秫秸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需将叶穗削掉,切削时手艺一定要精细,秸秆需两端整齐光滑无杂穗,再将秸秆从中心截断;第二个工序是和泥,将黄土和水按一定比例调至不稀不稠泥泞如糊状便可使用;第三步正式铺作,将截断的秫秸往泥里沾,泥漫过秸秆表面的时候迅速拉出铺作在檩条之上,第二根拉出后与之前铺好的贴合在一起。

正式铺作时需注意拉芭子的力度、秸秆的朝向、秸秆的间距等问题。拉芭子的力度要保持适中,力度若是过大,易导致秸秆上的泥料不均匀,芭板粘连不牢固,防水及保温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力气若是过小,泥料容易堆积在秸秆上,从而加大芭板重量,给梁架产生额外荷载。将秫秸铺在檩上时,上下两根朝向不同,其中一根截断的秫秸根部朝平檐方向铺设,另外半根的根部朝向脊檩,当从上往下铺作时,两根秫秸的梢部相重叠在一起,增强了芭板的坚固度,由于秫秸根部较梢部更厚,根部朝向平檐位置亦可以保证檐部坚实程度(见图4)。秸秆之间的间隙应越窄越好,待黄泥干透后,秫秸秆之间、秫秸秆与檩条之间的粘连能更加坚固,也才能形成更加结实耐用的芭板层。

3.2.2 扎芭子

扎芭子出现时间晚于拉芭子[5],制作扎芭子的工序分为备料、捆扎芭板、铺作等步骤,芭子铺好后再墁泥。确定屋面尺寸后,准备且加工好制作芭板的材料,进而捆扎芭板;选取4根左右的秫秸捆扎成一束,由于每根秸秆直径不同,因此每捆秸秆的数量略有偏差,捆扎时,每八尺捆扎一下,有的年代较久的芭板用海草绳捆扎,如今常用麻绳捆扎;捆扎好后便可正式铺作,铺设时以屋檐平顶为起始,秸秆的平端搭于出檐10 cm左右的房檐石,铺作第二层时,两段秸秆秆梢处重叠搭接,形成厚实芭板层,以此来承载上千斤重的海草顶。由于扎芭子更加费时费力,因此仅有少数海草房采用了此种工艺。

3.3 墁泥工艺

墁泥的泥料为黄泥,有的掺杂了砂浆或切割的麦草,增强泥料的强度防止开裂,海草房屋面中有两层泥背。第一层是厚约2 cm的室内黄泥屋面层,在芭板下部檩条之间,泥层表面用白灰抹面,秉承了传统的涂饰工艺,在苫完屋面海草层后施工,可增强室内的美观性。第二层泥背在芭板的上部,海草层屋面的下部。墁泥时,芭板平面上的黄泥大致墁三遍,墁完之后需处理芭板边缘处的泥料。施工时需注意保持黄泥的平整度,应及时调整泥背的厚薄偏差,由于芭板表面具有凹槽,因此当用瓦刀抹完面后需将凹槽处的泥抹平,还应及时处理瓦刀墁泥时在泥背上产生的气泡,以免影响泥背的质量。墁泥有利于加强芭板的坚硬度、防潮功能和平整度,加强屋面防水及保温的性能。

4 海草屋面苫作

东墩村现存海草按房屋面形态分为单座双坡海草房屋面(见图5),接山、伙山海草房屋面(如图6所示)两种形式。

4.1 单座双坡海草房屋面的苫作工艺

在东墩村,单座双坡海草房属于常见的类型。苫作时,以房檐草的第一层为起始,前檐的苫作方向为从东山墙至西山墙,后檐的苫作方向相反,整个海草房屋面苫作工艺大都依靠手工操作,辅助工具有长棍、拍板子和墁刀,苫作屋面之前需备料、扎“脚式”(谐音)。苫屋面之前需将海草备好,通常一座海草房需要准备约4 000 kg~5 000 kg的海草,根据户主需求的不同,所需海草的数量也略有差异。“脚式”是苫匠利用木作构架承力原理制作的,是苫作海草房屋面时可扎在地面上使用的一种土制脚手架装置[6]。脚式的长度及高度基本由海草房的面阔和墙高度来决定,其由多排长短不一的三角木架和一块通长为60 cm~80 cm左右的“脚式木板”组成,三角木架作为支承结构,一端抵于檐墙上、另一端撑在地面上,另一端底下垫有石块抵住木架。脚式结构简易用材较少,利用了杠杆原理和平衡原理,满足了承载苫匠们高空作业的后力及重力需要,提供安全可靠的平台,提高了施工效率。

海草房前檐和后檐墙的平顶出檐部位,以及东西山墙三角形的房檐处各铺设了一层出檐约3 cm~5 cm的规整石块组砌,当地居民称为房檐石,它是房檐草的载体。房岩石上方铺房檐草,为保持房檐草的出檐及悬挑,防止雨水打湿前后檐墙,檐头部位需挑选强度高、质地坚硬的材料,如麦秸或芦苇,海草质地较软,遇水时极易堆积一起,雨水会顺势而下打湿墙面,因此作房檐草使用。苫作海草顶之前需苫作房檐草。把捆扎好的的麦秸或芦苇铺作在房檐石上并出檐约10 cm~15 cm。铺好之后在房檐草的上层均匀墁一层黄泥,泥浆干之后形成一个保护层,可有效防止房檐草脱落,同时也有助于房檐草形成硬挺的状态,保证了出檐,利于屋面的散水,有的户主采用红色板瓦作为房檐草使用。

房檐草铺好之后,便可以苫作屋坡处的海草。一间海草房的屋面需要海草和麦秸搭配使用,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整个屋面均采用海草苫制。苫房坡前需将材料准备加工好,同一束海草和麦秸要尽可能等长,施工前将海草和麦秸用水浸湿,使得其更易于梳理,表面更加光滑不滞水,还可以增强其韧性使其不易折断。施工时,师傅将海草平铺于芭板之上,用双手横向挤压海草直至之间没有缝隙,当地称挤压海草的动作为“刹”(谐音),例如挤一抷海草、刹一抷海草。挤好一抷海草的宽约为50 cm,厚约4 cm~5 cm,挤压的力度需保持适中,若海草层过于稀疏会造成屋面漏雨;过于紧密海草会结块滑落。梳理与压实不能单靠手头功夫,需要用到“拍板”进行辅助工作,拍板长约30 cm,宽约22 cm,厚约3 cm~5 cm(见图7),用拍板将海草拍实之后,苫匠先用膝盖压住海草防止散开,再用一块土坯盖住防止回弹,如此进行反复横向铺作,最后形成一行海草层。除了拍板外,另一种辅助工具叫做“插板子棍”[7],长度一般在150 cm左右,直径约5 cm,一端为扁长状,另一端为椭圆状,可用来挑起海草层。海草与麦秸搭配交替使用,当完成一层海草层后,再苫一层麦秸,如此反复苫至屋脊处,上层海草较下层的麦秸需出头2 cm~3 cm,遮盖住下层的麦秸。苫作平整的屋面可以保证屋面的排水效能,同时也有助于海草房整体形象的美观性。苫层大体垂直于芭板、平行于檐墙顶部,屋坡处的苫层通过力的分解作用,上万斤重的草顶牢固地压在屋架上,海草具有胶结性,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8],屋面形态会逐渐变得紧实,因此在苫海草房屋顶时基本无需使用泥料黏结,仅在房檐草处及每行海草的两山头处抹黄泥,以此来固定房檐草及山墙处的海草。大部分苫好的海草房屋面的拓层约18层~25层,有少部分海草房的海草用量多、海草紧实,拓层约30层~40层。

4.2 接山、伙山海草房屋面的苫作工艺

接山、伙山屋面是单座海草房屋面的衍化形式,屋面苫作方式与单座双坡海草基本相同。苫作时需注意三点:1)两家屋脊的高度相差不宜过大,若相差过大,高屋面的雨水会流向低屋面,不利于邻里之间的关系;2)在备料时要多备一点,用于苫作山墙的衔接处;3)山墙衔接处海草层要厚一点,以免漏水打湿墙体。

5 压脊工艺

海草房屋面中没有明显的正脊,当地将屋脊的营造方式称为“压脊”,压脊有防风固草及防止屋面漏雨和利于室内保温的作用。当两坡屋面的海草层苫制基本到顶时,需用较短的海草收尾形,再用泥料涂抹在海草厚层上,用镘刀抹泥并摊平压实。压脊常用的泥料由黄土、麦秸、水按一定比例调制,有些靠海较近或年代较久的海草房,压脊的泥料为海泥,海泥具有不生虫的特性。压脊时,应避开预埋好的陶制烟道并将烟道周围墁严,压好的屋脊厚约100 cm。当压脊完成后,海草房屋面便基本完工了。由于胶东地区多台风天气,海草房屋面脊部经受风雨天气后易被毁坏,因此每隔2 a左右需要修复一次,有的户主会在屋脊处盖上脊瓦、砖块、板瓦等用来加固屋脊,有的户主会在屋面罩上渔网来保护屋面免受损坏。

6 结语

威海市荣成市东墩村的海草房屋面形制及营造工艺是基于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是胶东地区先民营造房屋经验、智慧的体现,将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对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建筑屋面多样化营造工艺的补充,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经验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房檐草房海草
蛰伏
蛰伏
海草:随波舞动的护海之星
雨的 七件事
潜到海底去
无题
老草房
小螃蟹与大海草
一只屡栽跟头的蜘蛛
欢乐海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