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村落里方村祠堂群保护发展设计研究★

2023-01-16刘耀恒苏梦蓓

山西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筑群祠堂村落

刘耀恒,王 雪,苏梦蓓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11)

1 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徽州地区现有遗存的各类型祠堂超过一千座。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祠堂中,有被誉为“中国木雕建筑博物馆”的龙川胡氏宗祠,有仅在歙县昌溪村尚有遗存的以木牌坊为门面的祠堂吴氏宗祠,更有“百柱宗祠”之称的黄姓宗族祠堂经义堂……徽州号称千祠,其祠堂数量之盛,地位之重令世人感叹。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高楼林立的都市回到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历史新阶段,乡村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激活与振兴的意义重大。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的里方村目前还留存七个祠堂,基本上保持了祠堂原貌,呈一字形排列。但外界对里方村的认知不足,如今,中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经济,里方村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祠堂建筑群提出保护修缮规划,重新树立祠堂建筑的周边活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搞活乡村经济[1-2]。

2 现状分析

祠堂建筑在徽州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历史建筑遗存,是徽文化历史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祠堂是一个村落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而如今,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祠堂大多出现墙体风化开裂、基础塌陷、木构劈裂腐蚀、构件因自然侵蚀脱落等问题。在诸多村落的祠堂里,恢弘庄重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的仅是青草滋生,空置荒废。对于里方村而言,关注徽州祠堂建筑及徽州地方村落的保护,构建适应当代的徽州传统建筑保护机制和模式尤为重要。里方村祠堂分布图见图1。

2.1 建筑现状

祠堂建筑入口空间保存较好,部分墙体损毁倒塌,祠堂天井内杂草丛生,部分木构架因风雨侵蚀而朽坏,瓦片脱落。追远堂仍作为村民红白喜事的举办场所,保存情况较好,但第二进空间在修缮过程中为遵循原有模式,对祠堂产生了一定的破坏(见图2)。

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里方村祠堂建筑群的原有功能逐渐丧失,日益废弃。即使是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和重视的尊德堂、胡氏宗祠等,其周边环境的空间衰败状况都较为严峻,部分祠堂的建筑质量低,维护难度大。

2.2 周边环境现状

除了建筑本身遭到较大的破坏外,其所在的周边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后期建设的现代民居建筑破坏了祠堂建筑群原有的历史景观风貌,使里方村祠堂建筑群失去了传统的场所氛围和特色[3]。里坊村的祠堂和周围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不佳,村内的原有街巷狭窄拥挤,相邻建筑距离较为接近,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并且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缺乏生机。

3 面临问题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里方村的祠堂建筑群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周边建筑风貌也亟需改善,初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祠堂功能空心化,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徽州祠堂的很多使用功能已经随着宗族文化的衰落以及人们日常观念的转变而被人们所遗弃,祠堂的功能正在逐步空心化。以宗族聚集而居的大家族在现代社会逐渐解体,祠堂作为维系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功能定位随时代进步而逐步走向衰微。祠堂因纪念祖先及先贤而产生,承载着该宗族的婚嫁、丧葬、寿宴等诸多活动,同时也承担着聚集同族族亲,共同商讨族内重要事宜的功能。而如今,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祠堂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4]。

3.2 保护策略不足,缺乏保护经验

里方村祠堂建筑群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宗族观念弱化及保护措施不够,缺乏保护经验。丧失了原有功能的徽州祠堂,正经受着风雨剥蚀等自然因素和现代建设过程中的人为破坏。里方村祠堂建筑群保护过程中缺乏合理且有效的规划保护设计,部分祠堂建筑的修缮并未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建造技艺和建筑结构形式,破坏了祠堂的空间格局及保护价值。

3.3 保护思维僵化,无法顺应时代

目前国内已有的祠堂建筑保护案例中,祠堂多以展览的形式被僵化地保护,缺乏传统宗族教化内涵。在传承优秀传统家族观念,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引导培养乡村社会优良风气,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寻找当地居民的情感归属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歙县霞坑镇里方村祠堂建筑群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内传统祠堂普遍面临功能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和空间难以更新利用的双重困境。如何将村落共享空间、展览空间、村民活动中心等新型功能注入传统祠堂,是否可以活化祠堂空间。根据里方村特点及村落的现实功能需求对祠堂空间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改造,以达到功能重新配置、空间重新利用的目的。

4 规划原则

4.1 发掘旅游价值

具备诸多祠堂遗存的里方村具有优质的旅游业开发先天条件。以祠堂建筑群为支点,以旅游业为依托,扩大里方村知名度,带动乡村振兴策略协同发展,可以为里方村探索出一条立足当下、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里方村保护发展规划,应充分研究祠堂建筑群为代表的里方村历史文化部分,将祠堂建筑群作为里方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承担者,不断提高村落知名度,将祠堂建筑群打造为里方村的亮丽名片。里方村应充分展示自身的魅力,吸引外来游客的参观,加深游客对里方村的了解,为徽州地区乃至其他地方的历史村落的更新与转型提供经验和范本。

4.2 保护文物价值

作为历史文物建筑,祠堂在历史长河中长期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承载着村落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民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其蕴含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里方村祠堂建筑群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度,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下积极申报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对祠堂的年代、形制、规模、遗存情况、损毁情况等方面做出鉴定,确定文物建筑的价值级别,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缮计划。在针对祠堂建筑群的抢救性保护策略的支持下,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去保护祠堂的文物价值,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承[5]。

4.3 探索文化娱乐价值

在宗族观念下的古代社会,祠堂的面貌是神圣的、威严的。祠堂不仅起到处理家族事务的功能意义,还起到凝聚家族核心的精神意义。发展到现代社会后,祠堂虽然面临着自身原有功能不断流失的问题,但祠堂及其周边空间依旧具备承担村落文化活动的条件,一些大型的乡村活动、戏曲演出、祭祖祭神等可围绕祠堂建筑群展开,现代社会的社区公共活动也可以依托祠堂建筑群进行。根据本土适应性改造原则赋予祠堂建筑群及其周边空间多样化的使用功能,适当增加文化娱乐价值,符合可持续乡村发展理念。

4.4 传承教化价值

徽州祠堂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主要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伦理道德内核。对于封建糟粕思想应予以批判,而长期延续的优良观念和伦理道德应在现代社会继续延续发扬、代代相传。相对于简单的宣传海报和宣传语,祠堂的教化价值显得更为有力。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现如今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尊老爱幼、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勤奋自强的现代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祠堂能够在文化精神传承过程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5 具体措施

通过文献调研及田野调查后,根据里方村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在规划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初步的解决思路。通过对里方村项目的确立,我们力求从本质上改善村落的整体风貌和文化气息,保护和传承祠堂建筑群等一批建筑遗产,为里方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5.1 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编制村落保护规划

通过对里方村周围的自然环境及祠堂建筑群现状进行调研和梳理,根据第五批传统村落申报资料及村落现状情况的调研结果,针对里方村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规划设计要在注重传统民居保护整治的同时强调村落远期发展,对村落环境及建筑现状进行评估,注重保持村落周围山水空间格局及视线轮廓,保护村落形态。依据传统手法和原本历史风貌对街巷的建筑边界进行复原,在恢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材料,保护街巷的传统风貌特征,保护传统文化符号,维护历史文化脉络。

5.2 发掘村落特色,明确村落发展方向

里方村拥有独特的祠堂建筑群风貌,在徽州地区也并不多见。里方村目前留存七个祠堂,基本上保持了祠堂原貌,村落北临千丈山,而祠堂群基本斜向靠北,以此建立钱氏宗祠→庆和堂→尊德堂→胡氏宗祠→至善堂→敬德堂→庆德堂等呈一字形排列的古祠堂群。这一建筑风貌在徽州传统村落中有独特性,具有保护价值。在发掘村落特色的过程中,可以此为重要的着力点,做好村落的宣传名片。

5.3 协调保护祠堂建筑群,抢救历史建筑文物

结合村落现状及历史风貌特点,强调调研并进行科学的保护规划设计。通过对祠堂建筑现场调研以及测绘,对建筑现状拍照存档,利用电脑技术复原破损构件,建立虚拟模型等等。根据前期的调研资料及大量的文献参考,对比分析各种村落、祠堂改造方式的案例后,针对里方村的现状综合分析,进行规划设计,抢救历史性文物。以修旧如旧的理念,通过对祠堂的修缮、改造、部分新建,将里方村祠堂建筑群从长期搁置、不可使用的建筑遗产改变成为自觉保护、长期利用的可持续建筑,以拯救历史文物的流失。

5.4 发挥文化功能,探索文化与祠堂的结合

对祠堂建筑群进行保护更新和利用,根据村庄留存祠堂的规模大小、不同位置、建筑类型赋予祠堂新的功能[6-7]。拟根据各祠堂的具体情况改造为地方族群文化展示场所、农耕文化展示馆、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游客中心等场所。对祠堂附近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升级,提升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持村民原有生活方式,提升村落活力,全方面提升公共性及开放性。

5.5 注重自媒体传播,加大宣传力度和渠道

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会主动或被动的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渠道了解到一些旅游资讯,从而吸引一些游客到当地游玩。而里方村目前留存八个祠堂,具有独特的祠堂建筑群风貌,是里方村的一大特色。利用里方村的村落特色,建立旅游宣传平台,突出和宣传里方村的旅游资源,可以更好的吸引周围的城市人口甚至农村人口前来旅游,带动里方村的发展,实现里方村祠堂建筑群的再活化。

自媒体时代的宣传有极大的优势,比起传统的宣传方式,自媒体平台使用起来更方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通过在微信或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有关里方村的历史风貌的图片或文字,或者通过小视频平台展示当地箍桶的制作过程,在展示和宣传里方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出里方村的专属名片,同时也能吸引周边游客,增加里方村的人流量。

5.6 开发旅游功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祠堂作为里方村的文化坐标,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通过对祠堂进行修缮改造,重新定义祠堂在新时代的功能,如农耕文化展示馆等,赋予祠堂建筑新的意义,从而打开里方村的旅游市场。构建以祠堂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路线,利用里方村内的其他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亭、古桥、古井,丰富旅游线路及旅游项目,增加旅游项目的可观赏性。开发旅游线路的同时考虑从当地传统民俗入手,通过里方村传统的箍桶技艺、炭火烘制毛峰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里方村的旅游内容,带动当地传统技艺的发展,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此外,还可以结合周边旅游景点,如绩溪龙川、霞坑镇金村、士川村三条古道,打造古道探险主题的游览线路,丰富游客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人流,带动里方村及周边村落的发展[8]。

5.7 引导村落可持续发展,打开村落对外新窗口

通过结合村落的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地促成祠堂建筑群的功能转型,引导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当地原有废旧祠堂的重新修缮利用,以及周围场地环境氛围的营造,将原本没有生机的场所重新焕发新生,使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旧物利用,把人当作建筑的核心,把建筑与人群的融合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紧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路线,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将祠堂建筑群打造成一个集建筑展示、文化展示以及游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既能较好地对外展示里方村的祠堂宗族文化,又能通过旅游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增加部分村民收入。打开里方村对外的旅游窗口,提升村落知名度,给周边村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6 结语

里方村多姓聚居,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形态及多祠堂一字排列的村落特色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着重对祠堂修缮改造,重新使用,不仅能够较好的保护村内的历史建筑,还能打造里方村的特色旅游名片,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传统建筑的功能转型促进传统建筑焕发生机与活力,能够对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展现里方村生生不息的原生态魅力的同时也给周边的传统村落提供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建筑群祠堂村落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梁家祠堂史话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浅谈土压平衡盾构下穿密集建筑群施工技术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