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媒体的城市微纪录片创作研究

2023-01-16王圆圆

电视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纪实纪录片

葛 鑫,王圆圆

(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0 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城市为题材的纪实影像大量涌现。城市作为人们生存与居住的空间,一直都是创作者热衷表达的创作对象。移动媒体是指以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便携式、交互式传播媒介。移动媒体平台发布与创作的便捷,给予城市居民诉说言语的机会,人人都是城市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人人都是城市媒介形象的共创者。

在新时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与多元,其所反映的城市形象也更加立体。城市不仅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亦包含着平民化视角的烟火气息。城市微纪录片以微时长、轻体量的创作优势,更有利于适应移动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更符合受众的视听需求。本文将以城市形象理论为支撑,以移动媒体中的城市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提出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1 城市纪录片发展现状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以城市为题材的纪录片一直都是创作者们青睐的表现对象。城市纪录片是指借由纪录片这一艺术媒介,表现城市文化、人文风情等城市内容,并反映城市形象的纪实影像。

纵观城市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城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紧跟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并深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电影发明的初创期,创作者往往带有抱有“猎奇”“杂耍”的心态来取悦受众,尚未形成纪实的观念。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记录了19世纪工人下班的城市生活片段[1],仅能称作纪实影像片段,并没有完整的叙事逻辑。而1960年,让·鲁什与埃德加·莫兰所创作的《夏日纪事》,是一部针对巴黎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城市纪录片。画面中,制作人拿着话筒在大街上采访行人,展现了巴黎城市居民生活图景。

我国早期的城市纪录片肩负着宣传国家形象的使命,主要是为宣传地方发展而服务。其庞大的叙事、精英化远距离的受众定位,往往带给受众精致、疏离的视听体验。在创作方法上,这些纪录片大量参考了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式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为,在画面的展现上,往往使用航拍等俯视视角,从城市上空书写城市形象;在声音的使用上,传统城市纪录片的配乐气势恢宏,第三人称的解说词起到教化、灌输的宣传作用。

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大量城市里的新居民也亟需城市的身份认同,以获取城市话语权。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影像艺术的表现方式,微纪录片应运而生,恰好能满足新时代下城市居民展现自我、表达意愿的心理诉求。城市微纪录片是在城市纪录片的基础上,为适应移动媒体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所实现的传统纪实影像的“微”转型,其具有微时长、微视角、微叙事的创作特点。

短视频时代,多元的表达成为城市微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城市微纪录片也成为一张城市形象视觉化表达的影像名片。城市微纪录片通过多元的内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叙事视角,展现了一个丰富的城市景观。

2 移动媒体中的城市微纪录片创作特征

城市形象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它指城市客观形象与城市主观印象的综合反映。美国城市学者凯文·林奇就曾强调过,“城市形象”应该是城市的一种“公众意象”[2],是物质、文化与居民心理三方面的统一。移动媒体中的城市微纪录片,打破了传统城市纪录片塑造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呈现出时效性强、平民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创作特征。

2.1 观照现实的平民化表达

从城市微纪录片的选题上来看,其内容具有观照现实、平民化视角的创作特征。城市作为人们生存的空间,本身就是非常丰富且多元的。城市生活是由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共同组成,正是因为有了人,才使城市有了温暖的人文气息。城市中的一草一木都是环境与人互动的结果,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民俗风情以及“乡音”等构成了特定城市的城市符号,留存着特定的城市记忆。城市符号是由区别于乡村的城市共性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所共同构成,其是城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3]。

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每一个城市的建设者都希望能拥有发声的权利。城市微纪录片给予了人们情感宣泄的出口,它聚焦于现实生活,关注城市中人的存在。城市与城市形象都是多元的,新时代的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包容性更强了,“高大上”的城市形象早已不符合受众的观赏需求,人们接受城市形象的“粗粝”与“不完美”,更关注当下城市空间中个体命运与城市生活的发展变化,并试图在他者身上找寻到自己。

2019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城市24小时》城市微纪录片广受大众喜爱,它以不同城市为单位,描绘了一天24小时内该城市的城市生活图景,聚焦城市中的小人物,如郑州火车站值班站长周继红、服装店老板、青年创业者等等。正是这些平凡岗位中的平凡人共同推动了整座城市的发展。影像中郑州二七纪念塔、棉纺路等地标性建筑的展现着郑州特定时期的历史烙印,它们并不指向消极的“没落”与“淘汰”,而是唤起了城市的记忆,引发了一个时代人的情感记忆。其不同城市的“乡音”以及音乐的运用,更从听觉这一方面加强了受众对城市的情感联结。

2.2 篇幅短小易于即时发布

城市微纪录片因其体量小、碎片化的影像特点,更有利于在移动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城市微纪录片的篇幅短小带来了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的制作优势,它更能及时地投射出正在进行时的城市。

有别于传统城市纪录片单一的投放特点,城市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更多样化且互动性强,它们与城市人的联系紧密贴合。不同的传播渠道,影响着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基于不同媒介传播平台的发布要求,城市微纪录片呈现出系列化、微叙事的创作特征,从小见大,从小的切入口展现背后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二更平台所创作的《最后一班地铁》系列节目中,导演随机在最后一班地铁上选择人物,并跟随他们回家,通过采访+跟拍的形式,拍摄他们的故事,探讨城市空间内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地铁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城市最后一班地铁上的人,大部分都是为了生计拼搏的普通人。《最后一班地铁》的每一集时长都不超过10 min,其运用了统一的模版样式,有利于系列创作与即时发布。因其高度贴近城市现实生活,又加上移动媒体即时评论的平台特点,能更好地增加用户黏性,得到观影反馈,利于节目的良性发展。

2.3 科技影响创作娱乐化倾向

科技的进步给艺术创作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城市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即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4],影响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移动媒体平台的娱乐性特点,不但改变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也带动了城市微纪录片的娱乐化创作发展。大众更希望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观看纪录片。

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至味山东》,以山东饮食为切入点,书写出地方饮食文化。在第一集“聊城人的一天,是从‘呱嗒’中醒来的”中,影片开头使用俏皮的拟声词加上动画特效,奠定了影片轻松愉悦的基调。而“花式晨练”“美味早餐的加持”等生动的解说词,画面中人物出现的“表情包”,以及画面后期所加入的动画设计等等,在丰富影片的视听元素的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微纪录片的年轻化表达,体现出其娱乐化的创作倾向。具有区域指向性山东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影片亲切感,也平添了影片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移动媒体播放平台的“弹幕”与转发评论功能,能即时反馈出受众的观影体验与观影需求,个体在“屏幕上”就能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互动。移动媒介的娱乐化发展间接影响了影片的创作倾向。而受众对影片的共鸣与调侃,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影片的有效传播。

3 移动媒体中的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3.1 注重题材内容的选择

根据《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互联网接触情况分析》中唐婷经过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优质的作品内容是微纪录片赢得受众长期关注的关键[5]。由此可见,尽管求新、求异能吸引热度,但不利于微纪录片的长足发展。微纪录片作为传统纪录片的衍生,其仍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艺术性,优秀的城市微纪录片有利于城市品牌的良性构建。聚焦城市中个体存在,以小切口叙事突显出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品牌。城市微纪录片需要贴近生活,立体全面地展现城市形象。

一是需注重题材内容的价值观导向。城市微纪录片作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其内容题材的选择往往围绕城市展开,创作者需发挥好“把关人”作用,从纷繁复杂的城市空间内摘取健康积极的题材内容,从而保证城市微纪录片的价值观导向,更好地发挥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作用。

二是需提升题材内容的创新性。内容题材的创新性是城市微纪录片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避免城市微纪录片内容同质化,是每个创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移动媒体互动性强这一平台特点,创作者在适当迎合受众关注点的同时,需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当下正在发展的城市空间,聚焦城市故事,以微纪录片这一真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艺术创作媒介,更好地书写真实的城市形象。

3.2 科学利用创作技术

移动媒体平台互动性强的平台特点,使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得到了即时有效的反馈。创作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城市微纪录片的艺术表达。3D虚拟交互、动画等技术的出现,能够增添城市微纪录片的趣味性,增加受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3D虚拟交互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受众视觉与听觉的真实性,增强受众沉浸式的欣赏体验。例如赛博朋克素材在城市纪实影像中的运用,其酷炫的画面效果为受众群体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欣赏气氛。运用新技术,深入浅出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地理人文风貌通俗地表达出来,更能吸引到年轻的受众群体。微纪录片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真实性的衣钵,但“真实”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刻,真实是具有艺术性的真实。创作新技术的出现,更能增强城市微纪录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有利于城市微纪录片的传播以及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

3.3 全民共创城市微纪录片

移动媒体平台创作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在丰富城市微纪录片艺术表达的同时,也降低了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门槛。每个身处于城市空间中的人,都是城市印象的言说者。大量涌现在移动媒体平台上的城市纪实影像,展现了全民共创城市微纪录片的可能性。不同的城市纪实影像创作者,具有不同的创作潜力,从不同视角出发,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形象的表达。每个个体的城市生活都值得被记录,其汇聚起来,共同构建了城市生活空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创作价值。

2020年,平遥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烟火人间》由孙虹导演执导,是全球第一部由UGC手机短视频所共创的记录电影[7]。其通过一个个中国式小人物的手机自拍影像,展现了正在拼搏的当代中国人群像。这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创作手法,正好契合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给城市微纪录片创作者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注重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可以给定具有时代性且吸引大众的创作主题,可以更好引发城市空间内人的城市纪实影像讨论,也促进了城市纪实影像的发展。每个微小却饱含力量的个体都值得言说与被言说,人人都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人人也都是城市媒介形象的共创者。

4 结 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也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同的时代语境,将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社会议题。城市作为个体的生存空间,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中的个体通过传播媒介,将彼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抖音、快手等移动媒体平台的出现,给予了平民大众言说自我的平台与机会,降低了城市纪实影像的创作门槛。也许在未来,城市相册将由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完成。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纪实纪录片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关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原则、策略和机制
砚边纪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