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沃土”

2023-01-14高瑛

教育界·A 2022年33期
关键词:沃土教学生活化策略

【摘要】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沃土”。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挖掘生活素材,并以此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教法,组织实践活动,借此使学生们在生活化课堂中,学习、应用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多种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四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數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者简介:高瑛(1974—),女,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六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提道:素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真实可信;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生活现实是其中之一。这些内容指向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作为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为依据,使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挖掘生活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以此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挥自主性,理解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价值,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相互渗透。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迁移生活经验,唤起已有数学认知,走进生活中,以多种方式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感知数学的实用性,端正数学学习态度,明确数学学习目的,提升数学学习效果[1]。因此,教师应将生活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沃土”,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素材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支撑[2]。教师要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夯实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极具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数学教材是数学学习材料的载体。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走进数学教材中,认真分析教材,发现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内容,以此得到生活素材,为进行生活化教学提供

助力。

以“平行线与相交线”为例,教材在该章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立交桥的章前图。这座立交桥是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具体呈现。同时,章引言中列举了诸多实例,如“纵横交错的道路”“棋盘中的横线和竖线”等。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早已了解了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或事物,感知了其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积累了数学经验。于是,教师从章引言部分挖掘出立交桥、道路、棋盘等生活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准备将这些素材展现给学生,唤醒其生活认知,促使其迁移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平行线和相交线。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愈加接近时,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往往愈高。在体验生活之际,学生们对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建构了感性认知。同时,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读教材后,教师要走进现实生活中,挖掘学生熟悉的数学素材,以此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奠定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以“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课为例,在生活中,学生们大都有过抛硬币、观看运动员射靶视频等经历,对概率建构了感性认知。于是,在实施教学前,教师联系学生生活经历,挖掘相关内容,如抛硬币时正面朝上的事件,射击运动员射中靶心的事件。在教学时,教师将这些事件呈现给学生,促使其迁移生活经验,探究概率的相关内容。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探究。生活情境正是一种真实的情境。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生活素材,使用适宜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应用教学语言,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工具。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生活现象,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推动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以“因式分解”一课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如此描述:“大家经常会到操场上玩耍,相信你们早已熟悉了操场的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操场的样子,并在纸上画出操场的形状,将它的长设为m,宽设为n。”教师的描述将学生们带进了生活场景中,激发了其兴趣。学生们边听边画。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在其结束绘画后,继续描述:“假设学校想要为我们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场地,准备在操场上修建网球场和篮球场。如果网球场长a米,篮球场长b米,网球场和篮球场的宽之和等于n(操场的宽),请大家自行设定a和b的数值,在之前画的操场上画出网球场和篮球场的形状。”此时,学生们的兴致愈加高昂,纷纷进行头脑风暴,并将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画在纸上,精心设计网球场和篮球场。

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描述将学生们带入了生活场景中。同时,学生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描述生活现象,为探究数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手段是数学教学强有力的助手,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们带入真实场景中。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素材,依据班级信息化建设情况,选用适宜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以“轴对称”一课为例,对称现象存在于自然景观、艺术作品、建筑物等事物中,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们呈现如天安门、埃菲尔铁塔、双喜字剪纸、交通标志等图片。图片一展示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们认真观看,进入生活场景中,探究对称现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事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细心对比,进而有所发现。如有学生提道:“这些图片中的事物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重合。”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并追问:“那么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什么样的图形?这条直线是图形的什么?”于是,学生们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教师则立足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引导,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三、引入生活教法,深化数学理解

生活教法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关键。与灌输式的教法相比,生活教法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引入生活教法,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究,深化数学理解,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依据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生活教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助力学生深化数学理解。

(一)数学教具生活化

使用教具是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3]。生活中的数学教具随处可见,如各种球、各种形状的纸盒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生活化教具,直观地展现数学内容,促使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点,建构良好的认知。

以“几何图形”一课为例,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概念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具有抽象性。学生可以借助直观事物认知数学概念。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们呈现如正方体纸盒、长方体牙膏盒、棱台形的灯罩等教具,并布置操作任务:“请大家将教具展开,看看会得到什么?”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积极地动手操作,体验展开立体图形的过程,得到并直观认知相应的平面展开图,建构数学认知。教师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促使其掌握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的概念。

如此应用生活化的教具,实现了化抽象为直观,同时能够助力学生们进行思维活动,直观地建构数学认知,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们也因此锻炼了思维能力、数学抽象能力等,提升了数学学习效果。

(二)课堂提问层次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其提供交流、体验的机会,促使其进行数学探究,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交流是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数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水平、生活背景等為依据,提出层次化的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交流机会,促使其积极思考,掌握数学知识。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其中,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假设有一支篮球队先后参加了10场比赛,一共得到了16分。请问这支篮球队在这场联赛中胜了多少场?负了多少场?”对于具有生活性的问题,学生们比较感兴趣。为了使学生们顺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顺势提出其他问题:“这个题目中有哪些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如果将胜的场次设为x,将负的场次设为y,如何用x、y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分析题目条件,找出关系,由此得到问题答案:“题目中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总场数=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得分=胜场得分+负场得分’,用x、y来表示就是‘x+y=10’‘2 x+y=16’。”对此,教师提问:“这两个方程中都含有x和y,且x和y表示的意义相同。请问这样的方程叫作什么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迁移已有数学认知,试着归纳数学概念。之后,教师立足学生归纳概念的情况,加以概括:“两个方程中都含有x和y 这两个未知数,且它们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作‘二元一次方程’。而联立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可以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此可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可以一步步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学生们还因此活跃了思维,进行积极运算,这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运算水平。

四、组织实践活动,感悟数学价值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也是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学生通过进行动手实践,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刻感悟数学价值,积累生活经验,为体验现实生活打好基础。对此,教师要应用适宜的方式组织实践活动。

(一)借助数学知识中的生活问题,组织实践

活动

数学是生活的“服务者”。整合数学教材内容,可以提炼出生活素材,使学生们找到数学知识背后的生活问题,继而用生活化的眼光进行观察,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借此扎实掌握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以“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一课为例,教材在习题部分列出了诸多生活问题,如“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30元,在某段时间内若以每件 x 元出售,可卖出(100 - x)件,应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飞机着陆后滑行的距离 s(单位:m)关于滑行的时间t(单位:s)的函数解析式是 s =60t - 1.5 t 2。飞机着陆后滑行多远才能停下来?”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列出二次函数,进行数学运算。教师可以直接应用教材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实际上,教师展示教材练习、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及时应用课堂所学知识,使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以此感悟知识的价值,同时锻炼数学应用能力。

(二)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组织实践

活动

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诸多生活现象可以折射出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学生要走进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语言,审视、思考、表达生活,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发展相关能力。因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生活,感知生活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统计调查”一课为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统计调查的场景,教师回归生活,挖掘相关场景,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说道:“我们城市的河流中有各种各样的小鱼。但是,随着污染的加剧,小鱼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现在,环境保护组织要调查某一段河流中的小鱼数量,请大家帮助该组织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在此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踊跃地展现自我,回顾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内容,尝试使用适宜的方法设计方案。如此,学生们不但做到了学以致用,还切实地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数学应用能力,提升了数学学习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们在生活中产生学习兴趣,自主地学习、应用数学,实现学用结合。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基于新课标,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引,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教法,组织实践活动,借此使学生们以生活为桥梁,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数学理解,发展相关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齐超.引导初中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03):82-83.

[2]李振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1(32):82-84.

[3]徐亚妮,夏学升.试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2):148-149.

[4]陆新根.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J].知识文库,2021(10):127-128.

[5]高丽.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161-162.

猜你喜欢

沃土教学生活化策略
只要关注,所有的生活都是沃土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沃土
沃土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分析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