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德行,只需向前一小步

2023-01-14廖雪芬

教育界·A 2022年3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目标

【摘要】德育重在讲心,讲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落实德育的极佳载体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落实课程中的德行?其实只要往前迈一小步,就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升到对世间万物的尊重,上升到文化、情感、生命的交流。尝试在教材对比解读中知德行,在学习目标定位中明德行,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落实德行,实践效果良好[1]。

【关键词】德行;道德与法治;教材;目标;活动

作者简介:廖雪芬(1974—),女,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一、在教材对比解读中知德行

读教材,要以探秘者的身份敏锐地读[2]。笔者很赞同一位培训专家所讲的,从课程标准到整套教材、本册教材,再到单元内容和本课内容,切不可管中窥豹式地就课论课,片面解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教材整册内容的主题追求创造性的生活,从宏观结构、微观体例来看,教材以创新为核心,创新具体体现在新鲜事物中、游戏中、环保中、学习中。“绿色小卫士”是第三单元的主题,共有“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我的环保小搭档”四课。其中,“我是一张纸”是第三单元的第三课,主板部分由“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我的苦与乐”组成,副板部分由“你知道吗”“我们来做草稿本”组成。

原教材中也有與环保相关的“保护森林 节约用纸”的内容。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有关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节约用纸与保护森林的关系,学会仔细观察周围发生的事,积极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亲近自然,喜欢自然,在感受自然的美的同时学会保护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初步具备环保意识;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培养学生保护森林、节约用纸的情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思考和大胆表现的个性,让他们体验创作的乐趣,提高生活能力。

本课主题“我是一张纸”及主板部分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内容在诠释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贴近二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同理心,这是统编版教材立足儿童本位,“蹲下身子”,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以儿童的口吻描述事实的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所以要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眼中有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

美国学者爱莉诺·达克沃斯认为,儿童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儿童研究。教师要研究当下学生的特点,未来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读懂学生心理,逆向设计学习活动,立足学生发展,综合策划学习过程。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服务于学生,都需要教师基于学生本位来定位学习目标,预设、组织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去将要到达的地方。德行是一个人的道德心、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也可以说是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精神,修身立德是人的重要使命。

二、在学习目标定位中明德行

如何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德行?这是在定位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在“我是一张纸”一课的教学中仅仅从“纸的用途广泛、来之不易、历史悠久,浪费纸的现象普遍,需要节约用纸”这几个方面组织学习活动,显然是过于机械化了。实际上,本课“你找到我了吗”板块传递的德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与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种形态的纸与我们时刻相伴;“我从哪里来”板块渗透的德行是,纸是生命的转化和智慧的结晶;“你知道吗”板块透过悠久的历史,说明了造纸术是中国人创造的,是中国人的骄傲,推动了文化传播……于是,在定位本课学习目标时,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来体现课文中的德行。

具体而言,第一课时目标预设为:1.找一找,做一做,感受纸是我们的好朋友;2.看一看,讲一讲,了解纸是大自然生命与人类智慧的结晶;3.想一想,议一议,初步体会造纸术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和对文化传播的意义。第二课时目标预设为:1.看一看,说一说,感受浪费纸张现象的普遍性;2.访一访,议一议,了解合理用纸的多种妙招;3.想一想,做一做,体验废纸加工再利用的好处。

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以及具体目标的可操作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目标“感受纸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任务,“找一找,做一做”是开展任务的具体方式。

三、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落实德行

要让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关键在于深化其认识,提高其积极性,通过活动体验等让其知道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德行入脑入心。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依托的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每一项学习活动的设计只有服务于学习目标,才是有效的。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而言,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心领神会。在本课活动的设计中,笔者主要在前后承接、情境创设、拓展提升、实践体验时踩实德行的落点。

(一)前后承接

课堂伊始,笔者带领学生玩用各种纸做成的玩具,如纸飞机、纸风车、“东西南北”纸质玩具。对于纸,学生并不陌生,但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亲近它?游戏无疑是极好的方式,玩一玩纸质玩具,是对前一单元主题“传统游戏”内容自然的承接、延续和回顾,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纸的关系,还能让课堂氛围变得融洽,一举多得。这能让学生感受到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第二课时的“合理用纸,我有妙招”环节,笔者再次呈现第一课时中的“纸艺作品—花瓶、各种小作品”相关内容,旨在尽快唤醒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在课前导入环节展示一叠废弃的A4打印纸,在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看这一叠打印纸可以怎么用”的谈话,最后让学生想想纸盒有哪些用处,动手折纸盒,这些环节前后贯通,似有一条无形的线将整堂课串在了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废纸确实是可以再利用的。

(二)情境创设

要想将常规的教材解读提升到一定高度,落实学科中的德行,引领学生体会到看似无生命的纸其实是我们的朋友,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是比较有难度的。笔者试图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来达成上述目标,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

情境一:展示纸宝宝卡通图片。

将纸宝宝卡通的笑脸与哭脸图片作为板书的主体,让其始终陪伴学生学习,这在硬环境的创设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情境二:播放纸宝宝的录音。

录音内容如下:1.哇,小朋友们,好高兴能陪着大家一起上课哦!其实呀,我的小伙伴们天天都陪伴着大家,与大家一起生活、学习,大家找到我的小伙伴们了吗?2.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把你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你们知道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是从哪里来的吗?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我们纸这个家族。当时是因为什么才有了我们家族?发明我们的人灵感又来自哪里呢?4.小朋友们,这节课和你们一起学习,我好高兴。可有时我也很伤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嗎?5.唉,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我的小伙伴们的反面还是雪白雪白的,这么一大叠纸被扔进了垃圾桶,真是太可惜了,我们好难过呀……6.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朋友,我陪伴着你们生活、学习。你们如果珍惜我,我会感到开心;如果不珍惜我,我就会感到伤心、难过。小朋友们,相信你们能用心体会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喜怒哀乐,真正地和我们做朋友!将纸宝宝的录音贯穿在整堂课,旨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纸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唤起学生的同理心,触碰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讨论的

欲望。

情境三:制作对话式的“寻纸卡”。

“寻纸卡”的内容为:“纸宝宝,你千变万化,我发现你是( ),你是( ),你可以( )。”借助“寻纸卡”,让学生以对话的方式和纸宝宝进行交流,以此在对话中渗透“纸宝宝是与我们随时相伴的朋友”这一观念。

情境四:开展“纸艺小花陪我上课”活动。

当学生用面巾纸完成纸艺小花及纸花瓶的制作时,笔者小结:“只要我们动动手,动动脑筋,和纸宝宝一起,就可以创作出如此美丽的纸艺作品,让这些作品装点我们的教室,增添生活的乐趣。感谢纸宝宝,现在让我们把漂亮的纸艺作品放在桌面上,让它们继续陪着我们学习吧。”于是,学生们便欣喜地将制作好的纸艺小花、纸花瓶摆放在桌子上。

(三)拓展提升

如果在第一课时“我从哪里来”环节,单纯地从造纸的步骤切入,就难以落实德行。所以在这个环节,笔者借助关于造纸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看完视频后进行交流。以形式活泼、内容浅显易懂、与主题十分贴切的动画视频为载体,便于学生理解和体悟纸是大自然生命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讲解“你知道吗”板块时,笔者借助关于蔡伦造纸的故事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是谁发明了纸,他为什么会想到造纸;随后呈现世界分布图,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造纸术的诞生是中国的骄傲,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如果在这一环节单单从蔡伦造纸的角度入手,容易与“我从哪里来”环节重复;而如果只立足于对“纸历史悠久”的解读,那么德行的落实是不到位的。于是,笔者采用与“我从哪里来”环节相同的播放视频的方式,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出发,结合直观的世界分布图,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体会变得深刻。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觉得第二课时的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的内容相对比较陌生,所以笔者借助关于再生纸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并提供相关资料。学生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他们经过学习后,认知会进一步加深,所以在此教学环节引入关于再生纸的视频,是一种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的方式。同时,利用有关循环利用的资料,需要体现学科特性。笔者认为,哪怕学生此时无法完全明白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的知识,但至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叫作“德行”的种子。

(四)实践体验

在活动一中,笔者说:“正所谓‘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纸宝宝以各种姿态陪伴着我们,能增添我们生活的乐趣和美感,请小朋友们观看制作纸艺小花的微课,试着动手做纸艺小花,并装扮纸花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切身体验,体会到纸能用来创造美,以及创造力的神奇,同时现场效果是显性的。在学生做好后,笔者经过反复斟酌,挑选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纸艺作品,供大家欣赏。

在活动二中,笔者说:“这是老师用废弃的打印纸折的盒子。小小纸盒子用处可大了,你们能想到哪些?你们想试着做一做吗?”笔者播放制作简易纸盒的微课,然后发给学生打印了一面的A4纸,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只是看过、听过、讲过、议过,学生认同感的建立还不够稳固,只有动手操作、实践体验,才能在脑海中刻下烙印,在心里留下痕迹。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安排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材中的“做草稿本”的活动,笔者认为比较简单,趣味性不足,草稿本在生活中再利用的范围不广,而用废纸做纸盒的作用更显著。

如果想要教会学生待人接物、沟通交流,需要进行行为示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体悟正确的道德行为。德行养成需要外化与内化的统一,由外化到内化,知情意行多层次协调,树立良好的德行意识[3]。

结语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润物无声的学科,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熏陶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体悟,通过前后承接、情境创设、拓展提升、实践体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德行养成的目的。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有心地往前迈了一小步,深度对比、解读教材,有效预设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学习活动,挖掘并落实德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第一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杨文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

[3]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