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教学中克服习得性无力感的个案研究

2023-01-13陈元明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灌篮 2022年16期
关键词:习得性梁某归因

陈元明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每天都这么懒洋洋 像一艘幽灵船 没有船员没有航向而且这是宁静的太平洋 没有暗礁没有风浪 习得性无力感我感觉不到体内生命力 没有方向 没有目标 也没有生的趣味”这是一位在校中学生写的一首小诗。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排列前十位的症状有: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这些学生,大多有比较强的习得性无力感,这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明确地将心理健康列为目标领域,使体育与心理健康有效地结合,并建立了相应的目标框架,使其具有了实体的内容,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来克服习得性无力感,使其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很好地消除厌烦情绪?我在此提供一个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个案,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校八年级学生梁某作为目的性的抽样对象。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校是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属于重点实验学校,师资结构合理。

2.梁某家就住在学校附近,易于家校沟通,也能及时地把握他在校外的活动情况,能全方面了解该生学习、生活等行为上的变化。

3.梁某文化课成绩一般,查阅他在七年级时的成绩册发现,期中、期末的成绩相当糟糕,分别排在原班级的第39名(最后一名)、36名、32名、37名。

4.“为什么跑不完?”梁又一次没完成跑步任务,我忍不住了,把他叫到一边。

“我肚子痛,”他撒谎只会用这一句,而且说话从来不敢正面你。

“我打电话问过你妈妈了,说你身体没毛病。”

“我真的肚子疼。”

“那我送你去医院看看。”

“不用了。”

“那你把任务完成。”

“不要。”

“为什么?”

“我跑不动。”

“就你跑不动?”

“哦,老师,我太累了。”

“那我只能给你扣分了。”我的课堂要求是:无故不完成课堂任务者每次扣一分。

“不要。”

“那你继续。”

“哦,老师我真的累死了,让我休息一下。”我跟他磨来磨去,绕了一圈又一圈。

……

“那为什么全班就你完不成。”

“因为我是废物!”

当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时,我愣了下,安静了片刻,然后悄悄走开了。他见我走了,就快速跑到篮球场那边玩起了篮球。我想,对这样的学生我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了。因为他对体育课学习已经有严重的习得性无力感。

5.梁某具体情况是:年龄14岁,男孩,是我校八年级的学生。在平常上课讨论活动阶段爱讲废话,而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话题上,听课也不太专心,时有出神,不善于做笔记,作业马虎,自修课纪律松散,课间过于活跃,特喜爱篮球,行动上显得自由散漫,没有坚持性,与整个集体有点疏远。同时也发现这个同学思想上并不复杂,对老师、同学没有恶意,想法比较简单,容易受他人影响,具有研究的典型性。父母经商,也难得空闲,对他照顾不周,所以,梁某是经常独自一人在家看电视、看书和玩游戏。班主任与其他教师对他评价是:上课散漫爱插嘴,耐性不足,作业潦草拖欠,学习主动性差,信念不强,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常有悔意,好打抱不平。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根据人教思品教参的教学资源的问卷为蓝本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

2.座谈访问:分别对梁某本人、梁某的父亲、班主任及其同学进行访谈。

3.教学观察:我给梁某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见表1):

表1 失败原因分析

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能力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为能力,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还会失败。努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为付出巨大的努力,会增加自豪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并期望以后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任务难度是一个稳定的外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运气是一个不稳定的外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为运气好,则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

4.教学干预: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群体性体育竞赛中,对梁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三、培养方法

(一)利用篮球运动兴趣逐步培养其体育品质

打篮球是他的爱好,篮球队是他的梦想,我以此为突破口,找他谈了几次,问他想不想来篮球队,他说想,于是我就给他提出了一些条件,我说打比赛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跑得要比对手快,跳得要比对手高,这样才能战胜对手啊!他点点头,似乎很用心。

于是给个案研究带来了很大优势,先以此为切入口接近梁某,获得其信任,并逐步引导梁某对篮球的认识,使之意识到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必须付出努力的。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逐渐帮助王某设置了练习目标和内容,逐步地提高其篮球动作技能,经过六周的观察和训练,据家长和班主任反映其在行为上有了很多的进步,能遵守课堂纪律,也热心班级事务,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了。

(二)利用游戏培养他对体育课的心理需要

游戏,简单易懂,在对身体的发展方面,体育游戏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对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动,这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同时,经常改变游戏活动的各种环境条件和活动方式(如采用竞赛的方法等),提高要求,可以全面地发展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判断时间、空间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此外,由于游戏带有一定的情节性、趣味性,它能提高游戏者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活泼愉快、开朗合群的个性和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等心理品质,使他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梁某身高 180,体重 100 公斤,由于长期的缺乏锻炼以及饮食上面的不科学,造成肥胖,身体素质较弱,所以我只要求他在掌握技术并熟练运用后再要求所达到难度标准。比如立定三级蛙跳,先把三跳的节奏把握好,再要求远度。使他能积极参与,并不断积累成功,从而消除“结果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四)活用“南风效应”,凸显人文关怀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注重感情的投入。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以情感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爱。我用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帮助感动了他,在平时教学中也渗透了老师对他的人文关怀,平时碰见他就跟他简单谈谈心,有时间了就一起坐在操场上聊聊篮球。他总是很显得很兴奋,不断发问,有时候不同意我的观点生气了,但是很快又跑回来,真是孩子气,不必伪装自己。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前后梁某同学的学习问卷调查情况

研究前,我应用问卷进行全年级调查,梁某同学的两份问卷的回收,成绩量化均在15分以下,属于无力感很差的对象,经过一学期的有意体育倾向性教学,在常态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问卷再测,表现出具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课任教师、家长的访谈中,进一步说明了梁某同学在学习上已经获取很大的进步(见表2)。

表2 教师、家长座谈反馈表

(二)研究后梁某的成绩现状

研究前梁某同学的成绩在班级处于后五名的对象,经一学期的矫正能达到他预定的目标,进入了班级25名,各科成绩均有进步,尤其是科学成绩进步显著,处于班级的前十五名,这也极大地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低目标、小步子,以一带全的方法,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见表3)。

表3 王某同学的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成绩分析表

从表2、表3可以看出,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对梁某同学的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梁某同学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1.从兴趣入手是减轻无力感的契机,易获得良好成就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利用体育游戏的等待和有序的功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3.制定合理的目标非常重要,特别对是后进生。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阶段,都应该有个理想。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只要心中有理想,走路才有方向,才能轻松。

4.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合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用爱心来教育和感化,对他循循善诱,时刻关心帮助,他一定会早日走出“习得性无力感”的泥沼。

猜你喜欢

习得性梁某归因
交易中房产被查封 买房人该如何救济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实务案例视角下正当防卫问题研究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男子“黑吃黑”遭禁錮 警拘三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一个被判二十五年徒刑的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