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问题导学

2023-01-12梅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生

梅海霞

[摘  要] 提升数学学习力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文章提倡“大问题导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坚持以大问题来沟通新旧知识、助力表象积累、引导数学探究、引领反思活动,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供有效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大问题导学;数学学习力;小学生

学习力就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及能力的综合表现[1]。不少人认为,学习力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培养起来有难度。对于长期任教于小学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而言,我们更是深有体会。而学习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那么,如何实施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力得以发展呢?我们提倡实施“大问题导学”的模式,通过促进数学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供有效路径。

[?]一、以大问题来沟通新旧知识,激发思维的原动力

就学生的学习而言,旧知是新知学习的基础,新知则是旧知引申的结果。于是每一个新知的教学都可以与旧知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新的认识活动,通过不断改造、重组、整合,使得智力活动朝着全面、精确的方向发展,获得对问题的创新理解。因此,基于“大问题导学”模式,教师可以以大问题来沟通新旧知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思维的原动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和创造新知,以提升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案例1  乘法的初步认识

大问题:9+9+9+5+9=

师: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

生1:我觉得用乘法计算会比较简便。

生2: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出发,乘法计算最简便。

师:倘若采用乘法计算,关键点是什么?

生3:必须找到算式中到底有几个9。

生4:算式中有4个9,可以转化为9×4,剩下一个5,需要加上去,所以原算式可以转化为9×4+5。再计算这个算式,就可以快速得到答案了。

师:大家都同意生4的观点吗?还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呢?

生5:我和生4的想法有些不同,可以把最后一个5也看作9,这样一来,这个算式就有5个9了,而现在由于将5看作了9就多了一个4,需要减去,所以原算式可以转化成9×5-4,最后再计算这个算式。

师:你们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都能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乘法知识,通过转化的思想方法将加法算式转变成简便的乘法算式,真厉害!

以上案例中,通过大问题的驱动,加之教师言语、表情或眼神的导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触发思维的原动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碰撞、重建中逐步发展。在完成简便运算的同时,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学生对乘法计算相关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为后续乘法运算做好了准备,提高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二、以大问题助力表象积累,提升形象思维

表象,作为一种一般性心理想象,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形象的再现。那么,丰富小学生表象的积累,需要哪种条件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大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刺激方式,可以唤醒学生积累的表象,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形象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案例2  以余数概念的学习为例

大问题:有14本本子,需要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几本?还剩几本?

师:你们读题后有何想法?下面你们可以试着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何发现。(学生在教师安排下开始动手操作,很快有了发现)

师:谁来分析一下你的发现呢?

生1:先摆出14本本子,然后6个人每人发1本,剩余8本;再每人发1本,剩余2本。从而得出结论,14本本子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可分到2本,余2本。

师:非常好。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16本书,需要平均分给5个学生,每人可以分到几本?剩下几本?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2:每个人可以分到3本,余1本。

……

以上案例中,教师从余数概念的本质出发,设置开放性的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新知的重难点,固化学习的成果,提升思维活力。具体来说,在学习余数概念的环节,教师的大问题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对相关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表象,建构数学模型,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在深化认识的阶段,教师又通过几个追问,引导学生从积累的表象出发,迁移运用,轻松解决问题,有效突破难点,促进了思维能力的自然发展。

[?]三、以大问题引导数学探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相对来说,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薄弱,在思考问题时大多处于被动思维或肤浅思维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大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让学生亲历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以确保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案例3  商不变性质

大问题:观察、比较以下算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①9÷3=3

②90÷30=3

③900÷300=3

④9000÷3000=3

师:大家在独立思考后,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可以自告奋勇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从算式①到算式②被除数与除数均扩大了10倍,商不变;从算式①到算式③被除数与除数均扩大了100倍,商不变;从算式①到算式④被除数与除数均扩大了1000倍,商不变。

師:非常好,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下至上观察,又能发现什么?

生2:从算式④到算式③被除数与除数均缩小了10倍,商不变;从算式④到算式②被除数与除数均缩小了100倍,商不变;从算式④到算式①被除数与除数均缩小了1000倍,商不变。

以上案例中,通过大问题的引领,学生与数学规律真实相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推理等学习活动,经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用数学的方法认识规律,从而培养其数学观察、自主探究、理性思考的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

[?]四、以大问题引领反思活动,提升反思力

反思有助于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有利于知识联系的建构,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思维模式的探寻,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以大问题引领反思活动,倡导“会学善思,以悟为根”,强调学生要“会学、善思、会讲”,还需要“领悟”,以提升学生的反思力。

案例4  以“认识时、分”的总结环节为例

师:事实上,在学习中,方法的重要性往往大于知識。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对于本课关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你收获了什么?

生1:在学习新知时,看书是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在网络上找一找视频进行学习。

生2: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应该在组长的安排下,一个一个地说,而不是抢着说。

生3:在学习1时=60分时,我开始不太明白,但是我拨了妈妈的手表就知道了。所以我明白了,遇到不懂的知识动手去做一做可以让我们掌握得更好。

生4:我觉得秒针其实与时针和分针也有关系。

师(追问):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4: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大格,那秒针走了多少?就像刚才生3所说,也许动手拨一拨就知道了。

……

以上案例中,在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学习的习惯、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感悟和认识,尤其是生4的感悟更是让人惊喜,这样的反思不可谓不深刻,可以为良好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3]。

总之,我们提倡“大问题导学”,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可以在教师的“导”之下,将教学导向得更加透彻、自主和高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反思力,进而促进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坚持以大问题为导向,把握每一个提问时机努力点拨、引导,就能达到提升学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范国海. 用“问题”引领——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2010(21):136+119.

[3]  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M]. 李心灿,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小学生迪克比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生如何进行暑假安排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