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分流模式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班级归属感的影响研究

2023-01-12王建军

高教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类归属感认同感

李 莉,王建军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2.华北电力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是2001 年自北京大学探索“元培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入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20 年的发展,大类分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等院校大学生专业确定的主要模式[1]。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新生的招生录取不再按照特定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进行录取,而是按照一级学科或某个学科甚至系(学院)为类别进行录取,新生一般会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自身兴趣,结合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经过专业统筹安排进行专业分流[2]。大类分流招生原本是为了避免专业教育模式中盲目性志愿填报带来的问题,拟通过基础培养,提高新生对于各专业的认知,进而促进其更理性地选择大学所学专业,因此有助于大学推进因材施教、平衡冷热专业并按需培养人才[3-4]。但在实践中,学者们逐渐发现,随着大类分流模式在各大高校的推广,其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典型的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不够、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作滞后和专业分流干扰因素多等问题[5-6],而在这当中,尤其突出的是专业冷热程度分化加剧[1]。原本大学推行大类分流招生模式是为了平衡冷热专业,但这是基于学生经过1~2 年的基础学习能够比较自主地选择专业,但在实际中发现,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受家长、学姐学长和老师的影响严重,对热门专业过分追逐,产生羊群效应,导致原来热门的专业更加热门,冷门专业直接面临招生数量缩减甚至被淘汰的境地。教育部公布的《2018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共有416 个专业被撤销,撤销数量比2014 年增加了5.2 倍。如此多的专业被淘汰,虽然在一方面体现出我国高校专业调整力度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大学专业特色的趋同化,毕竟在大类分流的专业选择上,家长、学姐学长和老师在建议时所考虑的因素中,市场的真正需求并不一定是最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显示,大类分流招生对于高校的影响不仅仅是培养模式的改变,还涉及到其他诸如学生管理和教务管理等多方面,是对高校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7-9]。近些年,一些高校由于配套的学生管理机制改革比较缓慢,新生专业大类分流之后还依据大类分流之前的宿舍和学号编排结果进行管理,导致新生进入新专业后不能与新同学一起进行频繁而有效的沟通,这很有可能导致新生班级的集体意识日趋薄弱,班级归属感较差。然而,任何新的体制在改革初期总是会在不断试错与改进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大类分流招生亦如此。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的最大益处在于给予学生对专业更多机会的认知和选择,尽管一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自主性提高[10],专业的选择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意愿,这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通过构建专业认同与班级归属感的影响作用模型,对比分析大类分流前后学生的专业认同和班级归属感,研究大类分流对于学生专业认同和班级归属感的影响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据此为完善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的实施提供相关启示。

一、模型构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认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例如Markstrom-Adams 等[11]对于专业认同的定义比较偏向职业认同,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在职业领域获得的自己和社会的承诺,Henning[12]则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在现实中内心对该专业所感受的一致和平衡的程度。同以上观点类似,安芹和贾晓明[13]同样认为专业认同感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但总体上看,以上几个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比较特殊,整体对专业认同的定义比较适用于职业长期生涯规划,单就大学生校内学习和管理而言,该定义的指导意义并不强。相反,林诚彦等[14]认为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的一种认可行为,对自己已经成为或者将会成为这一行业成员身份持肯定态度;秦攀博[15]则进一步指出,专业认同还包含了对专业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基于此定义,学者们指出,大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的产生会影响到大学生校内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包括对学习的投入、学校认同和归属感及择业焦虑感等[16-17]。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尽管国内外对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就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的变化却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有关于专业认同与班级归属感影响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这对于理解大类分流招生模式对高校学生校内管理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如图1 所示的概念模型,据此分析大类分流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和班级归属感的影响作用。

图1 专业认同与班级归属感关联模型

模型中对大学生专业的认同采用秦攀博[15]编制的大学专业认同测量框架,分别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四个维度进行测量,共包含23 个题项,经实践检验,该框架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测量具有较高信度[15、18]。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验证这三方面的假设:

(1)由于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自主性,大类分流招生模式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提高将促进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提高;

(3)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使得大学生的班集体意识下降,致使班级归属感下降。

目前关于大学生归属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较为广泛的大学生学校或者校园归属感研究[19-22]。有关于学校归属感的测量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90 年代Goodnow 编制的PSSM(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学校归属感量表)[23],该量表凭借其良好的信效度被广泛修订与传播。Goodnow 将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在学校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感受到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与支持的程度。该量表共包括18 个项目。为了提高该量表的适用性,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拓展和修订,典型的如刘沛兵等[20]编制的适应我国情况的五维度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分别从同伴支持、个人地位认可、学校环境、学校融入及教师行为测量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目前有关于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测量研究大多数是在学校归属感量表基础之上进行调整[24-25]。由于总体上学生在班级的活动相对于学校要少很多,涉及的心理测量内容也比较少,因此研究人员在设计班级归属感量表时会参照量表结构较为简单的学校归属感量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在班级归属感量表的选取上参照Willms[26]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进行调整,共包含8 个选项,结果见表1,其中选项1—6 主要测量自己被班级同学接纳的程度,选项7—8 主要用来测量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喜爱程度。选项2,3,5 采用正向态度量表进行测量,而其他选项采取负向态度量表进行测量。

表1 班级归属感量表

二、研究设计

为了获取上述研究提出的3 个研究假设所需的基础数据,本文设计并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3 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4 个问题,用来筛查受访者是否是在校大学生,是否已经经历或者即将要经历大类分流和专业选取的自主性。第二部分共涉及2 个问题,分别对受访者的专业认同和班级归属感进行调查,第三部分共涉及3 个问题,分别对受访者的年级、性别和专业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在北京地区的一所高等院校进行。该大学共有近万名本科生,自2018 年开始在部分学院试点大类分流招生模式,2019 年开始全面实施大类分流招生,目前在校的本科大学生既有未经历大类分流招收的学生也有经历大类分流招收的学生,因此在样本类型上符合本课题的需要。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778 份问卷,经过人工筛查,共筛查出414 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为53.2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见表2,所有主要变量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均大于0.8,说明变量的信度可以接受,所有变量的KMO 值均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表2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调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其中超过1/3 的受访者是按照大类分流招生的,未按照大类招生的受访者大约占比为2/3,整体上比较符合该校总体学生的大类分流招生人数比例。受访者的性别比例比较相当,年级分布最多的为大三,大四的学生较少,这与问卷发放时正处于大四学生求职高峰期有关。

表3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假设的验证结果

1.大类分流招生模式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提升作用

表4 显示了大类分流招生和非大类分流招生两个样本关键变量平均值水平的差异性检验,从中可以看出,除了父母对专业选择影响的差异性检验未通过之外,其他几个变量在两个样本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首先,大类分流招生大学生的总体专业认同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大类分流招生大学生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确实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因此假设1 成立。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由于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大学生按自己意愿选择专业的程度明显高于非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的大学生,且对所选择专业的喜好程度明显高于非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的大学生,进一步结合表5 的回归结果可发现,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提高和对专业喜好度的提高对提高其专业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4 中的数据还发现,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学长/学姐和学校里的老师对学生专业选择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学长/学姐的建议尤其重要,这也提醒采取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的高校,对现有专业的学生口碑宣传尤其重要。

表4 关键变量两个样本均值的差异性检验(95%置信水平)

表5 专业总体认同感与专业选择自主性和喜好程度的回归结果

2.大类分流对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影响作用

为进一步验证假设2 和假设3,本文进一步基于图1 所示的框架进行了结构方程建模,运用SPSS Amos24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如图2 所示的结果。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见表6。从模型的拟合指标可以看出,模型几乎所有的拟合指标系数指示模式结构良好,由此说明图2所示的模型建模结果合理。

表6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班级归属感结构方程建模拟合指标

图2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班级归属感的结构方程建模结果

首先从图2 可以看出,在所有专业认同感的维度中,只有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适切感对其班级归属感有直接影响,其中专业认知对班级归属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说明专业认知程度越深,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就越高,但专业适切感却对班级归属感有负向的促进作用,说明专业适切感越高,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就越差。尽管专业认同感的另两个维度,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并未对班级归属感造成直接影响,但经过专业适切感的中介调节,却对班级归属感造成了间接影响,且由表7 可知,二者的影响均为负,说明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表7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对班级归属感的影响效应分析

由于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和专业适切是构成专业认同感的四个维度,从图3 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中,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大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适切四个变量的平均分都高于非大类分流招生的学生,但在班级归属感的平均分上却低于非大类招生的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确实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无论是从哪个维度来看,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但这种提升对于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影响却是复杂的。总体上,由于专业认知程度的提升,大类分流招生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有所提高,但是大类分流招生虽然加强了大学生的专业行为、提高了其专业适切感和专业情感,但这些因素却让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更低,尤其是专业适切感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设2是不成立的。

图3 大类与非大类招生的专业认同维度与专业归属维度对比

与此同时根据表7 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大类分流后大学生专业适切感的提高直接导致大学生专业情感的提高,也就是说,因为大类分流使得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性格、特长与思维与专业更加匹配,由此增加了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爱程度。进一步观察发现,专业情感是影响专业行为提高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对专业喜好的增加又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投入。但专业行为的提高却使得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有所降低,这说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投入更多是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班集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大类分流招生后,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更加投入,使得大学生个人行为导向更加明显,班集体意识有所下降,而这将进一步促进其班级归属感的下降,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设3 是成立的。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高等学校的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经过20 多年的试点与发展,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广的时期。然而,正如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推出一样,大类分流逐渐在其执行过程中凸显出各种问题,其中,学生由于班集体意识的下降导致其班级归属感的下降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专业认同与专业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按照大类分流和未大类分流两个群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相比较未按大类分流招生的大学生,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的大学生首先在专业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性,这与大类分流招生模式的初衷是一致的。同时,由于专业选择自主性的提高,进一步又促进了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提升。研究进一步又显示,大类分流招生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大学生在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感觉到自己的性格、特长和思维与专业更加匹配,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大类分流下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好程度,这些情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这些都是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优点的体现。然而,研究同时也发现,专业适切度的提高会降低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因为其更加突出学生个人行为的重要性,而在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学生们的专业适切感明显比非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高,因此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会更低。而这给大类招生模式下高等院校的学生校园管理带来了挑战。

(二)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方面的启示。

1.加强专业的口碑管理

本文的研究虽然显示,在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明显提高,但是研究同时还发现,在所有影响大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性的潜在因素中,学姐和学长建议影响在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影响最大,且与非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的学生差异明显。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新生入学的前几个学期,除了上课与老师了解之外,在学校校园里能了解到本校相关专业信息的最直接途径或许就是往届的学长和学姐,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褒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生对该专业的评价。因此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的口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之间的两极化被加剧的原因。然而口碑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改变已有的思维,齐心协力办好一个专业,否则就有可能在这种形势下走向负面的那一个极端。

2.加强校园各部门管理之间的协作,提高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现阶段很多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学籍信息和宿舍信息基本就维持着不变。在专业没分配之前,大家明确意识到现阶段的班级分配是暂时的,但在同一个宿舍的成员将会一起度过整个大学时光。未来专业分配完,同一个宿舍的不同成员可能分别处在完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由于专业教育的差异性,成员之间的沟通可能只限于生活方面,缺乏学习方面的共同语言,这两方面共同造成了学生班集体意识薄弱。然而班级凝聚力对于大学校园环境的和谐和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在大类分流招生模式下,专业学院应与宿舍管理部门加强协作,考虑在专业分流结束后,对学生的宿舍进行调整,使同一班级的学生尽量在同一个宿舍,加强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学习和生活双向沟通,提高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猜你喜欢

大类归属感认同感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概览 5大类 76大项 270多项具体成果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