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理工科优势大学人文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2023-01-12

高教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通识学分

杨 莉

(南方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上的合作与融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2020 年12 月)背景下时代对大湾区高校工作者提出的发展新思路与使命。通识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反映了不同学校的特色与发展定位,而人文通识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构建的体现。本文选取大湾区具有代表性的四所理工科优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梳理四所高校人文通识教育发展的理念与现状,讨论大湾区理工科优势大学未来人文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文中四所高校通识课程的信息主要来自四所高校的官方网站,信息采集截止日期为2021 年9 月1 日。

一所高校的人文通识教育是衡量学校水准的重要指标。理工科优势大学要重视人文通识教育是当今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态势下形成的共识。在理工科占主导地位的高校讨论文科的学科自觉和定位,回应文科边缘化的问题、主动求新图变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分别代表了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地不同特色的理工科优势学校,在文化、地理和师资流动上有紧密的联系,在教育体制上却有中西的分别。综合比较与考察四所学校的人文通识教育,对于促进粤港澳高校交流与融合,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更好地支撑引领理工科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湾区四所理工科优势大学通识教育现状

本研究选取的大湾区四所理工科优势高校都是2020 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前100 名的高校。四所学校在历史、体制与发展定位上各具特色,所以在样本选择上这四所学校既能代表大湾区理工科见长的高水平大学的水准,也能反映大湾区内不同地区与教育体制下高校通识教育的多样性。在讨论人文通识教育之前,先看一下四所学校通识课程系统的概况。

表1“大湾区理工科优势四校通识教育概况”中的信息主要来自四所高校的官方网站。内地两所高校有一些全校必修课(如思想政治与历史类公共基础课程、军训等),虽然不完全符合主流所认知的通识教育范畴,但亦有通识教育性质,也列入表1 的课程统计中。在讨论人文通识教育之前,先逐一简单介绍一下四所高校通识课程体系概况。

表1 大湾区理工科优势四校通识教育概况

(一)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称为“核心课程项目”(Common Core Program),在学校成立之初就参照美国高校通识课程体系设计了通识课程,起步早,框架成熟,中西兼备。本科生毕业需修习的120~126 个学分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学分来自通识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平衡的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社会热点与艺术的洞察力、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通识课程有8 个学科方向——人文、社会分析、科学科技、计量推理、艺术、中文、英文和健康生活管理——共同满足通识教育目标[1]。

在众多的核心课程中,从人文、社会分析和科学技术3 个领域各挑选出3 个学分的课程作为“学院特色课程”,为必修课程,是核心中的核心。“学院特色课程”除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该学院与学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外,必须兼具跨学科性,要“超越学科的壁垒”,实现广博教育的意旨。在学科与知识的融会贯通上,港科大尤其重视理工科学习与日常生活和人文思考的结合。比如“科学技术”类的核心课程的教学两个目标之一就是“评价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社会和哲学影响和意义”;“计量推理”类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运用数学模型和定量方法来构建、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关注社会与日常,关注科学的社会价值,在理工科类课程中鼓励人文思考、立足于现实问题和日常生活——这正是港科大核心课程倡导的全人教育、开拓视野和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

港科大的通识课程在管理上的特色是:通识课程由各专业院系教授,但课程结构的策划、审核和反馈等工作都由专门设置的“本科核心教育委员会”管理。教师开课要向核心教育办公室提出申请,课程宣传及开课后的教学反馈、教学质量评估都由这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核心教育委员会每年评选“卓越核心课程奖”,并向学校提交教学质量报告。

(二)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科技大学(简称“澳科大”)从2003 年开始发展通识教育,是澳门地区第一所开展本科通识教育的高校。澳科大采用“多元化文化下的相融并蓄”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走小而精的发展路线,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地区适用性[2]。

2000 年澳科大建校时只设置了4 个学院,资讯科技学院、行政与管理学院、法学院与中医药学院。经过20 年的发展,澳科大已成为澳门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澳科大的通识教育由独立学院“通识教育部”负责。与港科大不同的是,澳科大的通识教育部有自己专门的师资(约50 人)教授全校通识课程,而不是由各专业院系来教授,与专业教育分工明确。通识课程分为4 大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和通识教育类课程,见表1,除了中英文和数学,其他课程都归在“通识教育”大范畴内。“限制性修读”(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由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及文学艺术与语言三大板块组成,在每个学科板块内要修满一定学分。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修习的课程和学分要求都略有不同。

澳科大的基础通识课程重语言和数理逻辑,人文通识课程则中西文化兼顾,强调跨学科与多元。除了通识教育部的全职教师外,澳科大广请名师教授通识课程,如“科学与技术”范畴下的课程科技大师讲座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或同等级别的领军专家担任,保证通识课程的高质量与多元。澳科大的通识课程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例如,2018—2021 年在中英文和大学数学的课程设置上都有一些调整,通识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备。

(三)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广东省历史悠久的理工科优势学校,近年来通识教育发展迅猛。本文所定义的通识课程在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教学体系中为“公共基础课”,由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个部分组成。必修课主要包含理工科基础类课程、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类课程、大学英语和体育几大类;通识选修课需修习10 个学分,设人文、社科和科技三大领域和十五个不同模块的通识课程近240 余门。

理工科基础类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的修习课程或课程类别不同专业要求不同。例如,2021 级计算机系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中,理工科基础类必修课包括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和解析几何、概率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与实验、C++和工程制图七大类课程;而物理与光电学院的光电专业的理工科公共基础必修课中增加了计算机基础、微积分和数学物理方法,没有工科数学分析,而且C++课程的修习分数也少于计算机系。在“通识课”这个类别里,计算机专业需要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修8 个学分,在“科学技术领域”修2 个学分;光电专业在“人文科学领域”修6 个学分,在“社会科学领域”修4个学分。这些数据来自学校官网各院系的培养方案。

在管理上,针对通识选修课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分委员会”指导全校的人文、社科和科学技术三大领域的通识课程规划、建设、评审和验收。除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课程建设以外,特别规定以上三大领域的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在教改立项和教学评优上有优先权,以切实的政策支持通识课程发展。

(四)南方科技大学

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一所以理、工和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新大学(2011年开始招生)。南科大采取入校不分专业、经过一到两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再选专业的1+3 或2+2 的育人制度,所以通识课程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尤为重要。与其他三所学校比较来看,南科大通识课程的总学分占比高于其他高校,达到总学分的近一半的比例,约70~90 个学分。与高考填志愿时需决定大学学习专业的传统模式相比,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通识课,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在选专业时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南科大不分专业、通识教育先行的制度也与其他特色制度如书院制、导师制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鼓励交叉和全人教育的培养原则。

通过对四所学校通识课程体系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四所学校的通识课程体系都是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的,特点鲜明。港科大与澳科大在总学分和通识课程学分占比上比较接近,但在通识必修课的设置上,港科大的课程体系突显了对人文素养、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视,澳科大必修课程相对单一,对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数理基础特别重视。

华南理工和南科大在课程体系上与港澳高校不同,都有思想品德类和军事体育训练的课程要求,在育人目标上都明确地把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作为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南科大的通识课在总学分中占比相对更高一些,在学分分配上体现出对中英文写作能力的重视。

二、湾区四所理工科优势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现状

本文所指的“人文通识课程”泛指传统的人文、艺术、语言与社会科学等与人的价值、情感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文科通识课程。人文通识教育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世界一流的理工科高校都重视人文通识教育与研究的发展[3-4]。本文所考察的大湾区四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与发展规划上有很多共性,同时也各具特色。

四所高校在人文通识教育建设上主要有以下3 个共同点。

1.在人文学科与通识教育的布局上,在“强理工”的大环境下人文并不弱

四所高校都是理工科优势学校,但各高校都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人文研究,而且各自对人文学科与人文通识教育的发展都有长远的规划。港理工在学科布局上吸取国际一流理工科高校的经验,从1991 年建校伊始就成了人文社会科学院,至今为止人文社会科学院有教员142 人,占学校师资的20%左右,规模上与优势理工科学院规模相当(如理学院现有教员174 人)[5]。港科大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引用率在亚洲高校中排名第二(QS 大学排名2020 年数据)。南科大作为大湾区高校的后起之秀,在人文学科的设计与定位上一开始就打破传统的文史哲分科格局,而是成立具有研究、教学和实践功能的研究中心与工作室,目的是综合跨界性地整合教学研究工作。“小而精”的学术队伍、全覆盖的“一流通识教育”、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的发展目标已在短时间内初见成效,目前南科大在科幻文学、智能语言、科学伦理、科技考古、教育大数据和文化创新创业产业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具体到通识课程的设计,在培养目标上四所高校都把人文素养和思考方法训练作为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通识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文学科的学分设置上看,人文通识课不是强理工、弱人文大环境下的学分“陪衬”,而是达成培养目标重要的一个部分。

2.在修习方式上,核心课程和分类必修相结合

核心通识课程是各高校规定所有本科生必须修习的最能反映学校育人理念的课程,比如澳科大从历史、地理位置到生源都兼具中西文化多元特色,“增进文化交流”被列为首要办学宗旨,必修通识课程“中西文化通论”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脉络,为日后从不同专业角度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各分支领域奠定基础的课程;南科大注重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其特色课程“写作与交流”是内地理工科优势大学把写作课程纳入通识必修课程的首例。分类必修是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和相应的学分数量做出具体规定的学习制度,大湾区这四所大学的通识课程都采用了这种制度,既对学习领域有所规定,同时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3.人文通识教育形式多元,不局限于校内资源或课程之内

人文素养的浸润与熏陶离不开具有人文气质的校园氛围。除了人文通识课程,四所学校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人文实践的机会和丰富的校园活动。港科大的“辅助课程工作坊”(Co-curricular workshops)是核心课程的有效补充,比如通过参加“戏剧工作坊”(2021 年10月—11 月)学生可以满足“健康生活”核心课程的部分课外实践要求。南科大的“人文名家专题系列课程”把全国一流的人文学者邀请到校园来给本科生上课,每两周一次(每次4 学时),至2021 年10 月已经开展了158次。

港澳和内地的四所高校在人文通识教育上也有很多各自的特点:

(1)港澳高校在通识课程管理上设有专门机构,保障通识教育的地位与质量

港科大“本科核心教育委员会”和澳科大“通识教育部”是管理核心课程的专门机构,与很多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管理方法相似[6]。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来设计和评估通识课程有利于保障通识课程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统筹规划。澳科大把通识教育完全与专业院系分别开来,也是我国高校中不太常见但值得思考的特例。

(2)内地高校部分思想政治历史类公共必修课有人文通识课程性质,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历史类的通识课程在华南理工和南科大的育人体系里有重要位置,但由于“通识教育”这一概念来自西方大学教育传统,在已发表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不把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课程归入人文通识教育。考察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史会发现美国通识教育体制的最终确立与不断高涨的国家主义与内外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捍卫文明传统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学通识教育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7]。如何在文明传承、价值共识塑造和公民培养的文教功能上使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把知识与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是在人文通识教育领域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三、结束语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人文通识教育?本文所考察的大湾区四所高校既有顶层设计上的共同点,同时也结合自身历史与学科优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明确育人目标、内容形式综合多元、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可能是大湾区理工科优势高校在人文通识教育上需要继续深化发展的几个基本方向[6]。

猜你喜欢

理工科通识学分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学分美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