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式探究

2023-01-11邓雅倩李碧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观育人

邓雅倩,李碧慧

(广州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大思政”的时代格局下,如何实现语言知识自主习得、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相统一?如何既保证语言教学效果又能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都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教改命题。因此,笔者及教学团队通过长时间的摸索,试构建了基于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项目教学、课外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融合“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知识习得)和展开合作式项目活动(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项目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语言操练、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相融合且互为渗透的目标。

一、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的概念于2014年上海市市政府首次提出,旨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理念强调高等院校的课程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发挥意识形态塑造的思想政治功能。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使“课程思政”的概念进一步落实与深化,带动了一批优秀学者开启了课程思政研究的新浪潮。短短几年间,涌现大批有关高校各类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研究论文。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搜索栏中,搜索到5 540条相关论文,其中和“大学英语”课程相关的有343篇,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所具有的可行性、实施途径、改革策略和问题总结。例如,陈雪贞剖析了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最优化理论视角下,融入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改革路径[2]。杨金才以美国文学课程为例,探讨了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考虑的几点思政元素[3],强调了改革的集中点应立足于中国立场和弘扬文化自信,要正确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转为己用。岳曼曼和刘正光则挖掘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契合点,指出了育人理念、目标、环境和路径等方面改革的新方向,从理论层面上完善了结合具体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5]。周伟从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出发,从共建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完全契合混合式教学的合作精神、友善尊重等思想理念[6]。黄彩霞、刘畅等以产出导向法和项目教学法为教学架构,开展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为精髓的多组项目活动,并凸显了育人功能,在增强文化自信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7]。蒋婷婷系统地梳理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理论、建设条件、资源平台创设、教学效果评估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为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非常科学的指导理论和实施途径[8]。这些有益的尝试为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语言知识技能”相融合提供了一套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现有的研究以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理论框架构建的居多,鲜有付诸实践的实证研究。且目前有依托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证研究仅局限于较为热门的混合式教学法,依托其他教学法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白。因此,笔者希望能大胆尝试,突破创新,试构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型,以便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在语言教学中的实践,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9],助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二、基于“教、学、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式构建

(一)概念与特点

“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它主要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进行有机结合,以发挥课程树德育人的功能。混合式教学主要指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打破空间和地域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语言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将语言学习、研究技能和语言技能融于真实的项目活动之中,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学习者自主对知识进行内化、重组和构建的目的。混合式教学具有教学方式灵活、学习材料丰富、学习方式多样、课程形态丰富等特点;项目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完成“产品”为导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习者达成有意义的深度学习。笔者构建的混合式项目教学,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项目基本内容,以单元主题内容和文化输入为载体,以“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的多维度学习模式来促成学生学习成效的发生,该模式既可从根本上解决实施项目需要大量课时的弊端,又可提升教学效能、丰富课堂活动,弥补线上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习内容松散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有效性。

(二)混合式项目学习的理论内涵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高度契合

混合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都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要创设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的学习行为发生,积累学习经验,利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识进行自发的重组和建构,最终达到突破创新的目的,这和“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混合式项目教学能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小组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和锐意创新的能力,为我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达到了“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要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强调教师对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的指导,强调自我决定学习内容[6]。混合式项目教学里,教师根据主题单元设计项目活动,又依据主题内容建立了共享素材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包含价值观培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语言习得素材,学生可以利用线上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语言知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塑。无论是线上自主学习还是线下教师组织展开的项目实践活动都满足了“三全育人”中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要求。因此,混合式项目教学的理论内涵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是高度契合的。

(三)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项目教学以教师根据单元主题设计项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同时利用线上资源加大语言输入量、监控项目进展情况。依据混合式项目教学的主要理论,可将整个教学周期划分为五个:项目构建期、项目启动期、项目实施期、项目展示期和项目产品评价与反思,其中项目构建期主要指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活动,项目启动期指实施线下课堂教学,项目实施期为开展课内或者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项目展示和评估则发生在课内,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互评、总结和反思。为了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笔者根据混合式项目教学的基本框架,把混合式项目教学的主要步骤划分为了“学、教、做”三个更为简易操作的模块。依托该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是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最为有效的、科学的教学载体,是大学英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基于“学、教、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混合式项目教学实施步骤

(一)“学”——课堂外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活动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学”主要指学生展开线上自主学习,它发生在项目构建期。该模块要求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单元的思政主题,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含有思政目标的项目活动,设立涵盖语言、技能和思政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然后搭建脚手架,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真实的,具有价值观导向的语言输入环境;再设计线上学习任务,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该模块的行为发生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要自主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例如学生要完成教师发布的听力音频或阅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任务,完成相关语言点的练习题等。为了融合思政元素,教师在进行资源库建设的时候,需对网络上的素材进行筛选和甄别,保留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助益的国内外音频、视频、文章、新闻等语言输入材料,并根据单元主题和项目任务对材料进行分类,再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发放学习材料,供学生学习。这样就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规定材料的同时,能够进行自主思考,用辩证的角度看待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自信,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课堂内实施项目学习活动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教”主要指教师实施课堂(线下)项目教学,它发生在项目启动期。该模块要求教师以项目产品为导向,设计一系列有难度梯度的项目任务,学生则利用自主学习时使用的素材,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以达到夯实语言点、操练语言技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塑造价值观的目的。例如,可以开展学生分角色扮演记叙文体裁的课文内容、小组间进行语言点造句竞赛、小组内部讨论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小组研讨会或座谈会、议论文体裁的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这些课堂活动都服务于整个项目主线,难度层层递进,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上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活动保证了语言学习和操练的进一步内化,为项目产品的产出打下了语言基础。在实施课堂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兼容并蓄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乃至国际问题,为价值观塑造,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思想基础。

(三)“做”——课堂外进行项目实践和产出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做”主要指项目实践,即学生自主开展课内或者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它发生在项目实施期。该模块要求学生以完成单元项目产品为目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如实地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开展辩论赛、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带有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的实践活动。该模块指向语言输出和实践,以完成产品的质量作为最后的项目检验指标。在完成产品的过程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故而“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可发挥出显性的功效。例如,在以“The Science of Kindness”为主题的教学单元里,设计的项目成果为“好人好事分享会”。为了达成最后的项目产品——好人好事分享会,首先学生要在线上通过素材库自学关于国内外“kindness”的内涵定义、事例、重要性相关的语言表达;其次,要在课堂上通过研讨、小组活动、操练等方式内化语言点,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kindness(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且高度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友善”是治愈社会冷漠的良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再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达成产品,将课堂上讨论的“为何善”“何为善”和“如何善”等一系列理念付诸实践,开始实施好人好事志愿者活动;最后完成“好人好事分享会”的最终项目展示成果。该单元项目思政成果是:学生认同并内化了“要时刻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共同为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通过志愿者活动和好人好事分享会,达到了显性的价值观作用于学生行为的思政功效。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为项目展示期和项目产品评价与反思。通过完成项目产品的展示,学生在课内进行项目成果互评和自我反思,完成项目的闭环。所以笔者构建的混合式项目教学,结合了二者的优势,融线上教学管理、自主学习开展与线下项目实践、语言实操为一体,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生,提高了教学效能,量化了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如图1)

图 1 “学、教、做”三个更为简易操作的模块

四、结语

笔者构建的混合式项目教学能有效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服务,是一个新的尝试和突破,凸显了思政育人功能的显性作用。通过完成基于项目的语言学习任务,在具有价值观引领的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操练,可以达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目的。由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项目活动的学习途径,通过合作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模式能有效内化“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意识形态,使学生学会理解、包容、友善、尊重和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友善相处,合作共赢,达到“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