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2023-01-11杨万扣任丽艳

中学语文 2022年22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学生

杨万扣 任丽艳

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专设了“劳动光荣”主题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计了以下单元学习任务:(1)讨论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新时代劳动观;(2)学习有关劳动者的通讯作品,讨论人物通讯报道的角度和写法,评选推荐优秀新闻作品;(3)学习有关“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理解新闻事实与评论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4)专项写作“关注事例和细节表现熟悉的劳动者”。

统编语文教材本单元的创新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科育人”的教学思想,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元素及活动方式,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担当。近年来,笔者以在研省级重点课题为驱动引领,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日常实践中思考探索,形成了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劳以育心,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语文的魅力在于一种指引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它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人们心中的真、善、美。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专题单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教育元素,发挥以劳育德、以劳养心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浸染培养劳动品质

“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激励,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本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扬》(叶雨婷)等一组课文,正是劳模品质的典型体现,正是需要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用心领会的。

《2004 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则描述了袁隆平是如何带着专业知识下水插秧,几十年如一日的劳动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他对劳动的践行与坚持让他成为劳动教育的世界范本。

同学们认真分享、解读着鲜活的典型的文字,他们会更深刻理解:劳模精神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但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这24 字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任何时候都会需要,都不过时。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单元文本的学习,浸染、养成劳动品质,这正是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2.传承发扬民族精神

从古到今,我国有大量有关劳动题材的文学著作,不仅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洋溢着深厚的民族情怀,让学生能从劳动文化中感受中华崇高的民族精神,了解劳动文化正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从而得到美好德行的熏陶渐染。

带领着学生在这样的劳动题材作品中畅游,走进主人公充满热情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并显示出巨大的智慧与勇气的精神世界,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们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主导者,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自觉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头到尾都在歌颂一个主题:劳动的价值和光荣。孙少安是作品重点描述的人物,他从六岁开始砍柴,十三岁辍学在家,他留给我们的背影总是在劳动。正是这种对劳动的热爱让他的情感有了寄托,让他在砖厂经营不善时可以用力顶住。从整部作品来看,只要作者欣赏的人物,都是热爱劳动的。每一个阶层的人,他们都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人生的美好,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努力地奋头,只要劳动着,人就是美丽的。这部作品的卓越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对于普通劳动者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生活的赞歌。“劳动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

在本单元学习中,让身处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拓展阅读此类作品,可以激发当今青年学生追逐主人公的足迹,探寻并发扬他们骨子里的民族精神,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观、价值观。

3.淬炼形成劳动观念

一是以多彩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学生对劳动的兴趣需要多姿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劳动习惯需要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形成。在本单元教学前后,课题组团队精心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如结合“三八节”开展的系列活动“我为妈妈送礼物”、《妈妈您辛苦了》征文活动、“巧手装扮我们的教室”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劳动的机会,给了学生全新的体验。学生兴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既培养了劳动习惯,也受到了爱亲、孝亲的教育,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以情理引导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某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因此,要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就得先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课题组老师发动各班级开展了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劳动最光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主题,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清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要动手劳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后,学生的劳动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也就更加乐意学习、乐意劳动了,从而主动去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二、劳以益智,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基础,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教育的目标对象也应有多项能力的提升。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正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要求在不同层面的体现。

1.对传统劳动作品内涵的解读能力

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话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通过对传统劳动文化知识的了解,以点带面,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悟劳动主题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解读能力。如举办“劳动之美”主题知识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热情,加强对劳动精神的教育,使其在丰富有趣的竞赛氛围中增强劳动意识,共享劳动之美。通过竞赛,学生加深了对劳动知识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劳动知识储备,在参赛过程中还增强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再如举办“劳动之思”读书交流会。以阅读与劳动相关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并把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入导读、批读、交流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除推荐书目外,学生还阅读了《骆驼祥子》《白鹿原》《人生》等作品,每次阅读之后都会写下自己的心得。读书会为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大家畅所欲言,让同伴、老师感受到他们对劳动的深刻认识与独特见解。教师在补充劳动知识的基础上,从作者、时代、主题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内涵,提升对传统劳动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2.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通过对劳动作品的阅读品赏,学生对劳动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教师进一步动员大家以经典作品为基础,尝试自己创作与劳动有关的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学生兴味盎然,都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或阐述对劳动的看法。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从劳动人们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在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我愿和他们抱有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我已经度过许多失败的白天和灰心的夜晚,制造过一片又一片文字的废墟,但我依然愿在这废墟中汗流浃背地耕种。我相信这样一句名言:人可以亏人,土地不会亏人。”

作家对于劳动的信仰应该是从农民群体上而来,从劳动人民的精神力量自然而然的生发。路遥就曾说过:“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而学生们经过二度创作,对优秀的劳动题材作品增进了认识与理解。大家在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爱生活,爱劳动。通过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3.对跨媒介传播的认知操作能力

桑新民说:“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探索信息时代人类学习的一系列新挑战和新规律,创造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学习与教学新理论,则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在劳动教育中,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可以得到更加便利的开发与运用,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跨媒介传播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的提升。为革新学习模式,感受身边人物,弘扬劳动美德,我们先后组织了“走进普通劳动者”系列活动,如“最美劳动瞬间”摄影大赛,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历史,让历史定格在一瞬之间,让瞬间成为永恒。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相机捕捉劳动美的瞬间,让这一刻定格下来、记录下来,而记录又是为了传播、分享。仅通过文字、通过语言可能比较难以想象,而有了照片或者视频的帮助,人们就能通过画面了解劳动,这种方式更加直接、有效。在参赛的作品中,让全体学生产生深刻感触的是市区一位环卫工人工作的视频:她认真努力地扫起地上的灰尘,大豆般的汗水不住地往下流,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她也顾不得去擦一擦。她头上原本淡黄色的草帽被太阳晒成了深褐色,在清扫的间隙里,她用袖口拂去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从这段视频中,同学们看到了环卫工人劳动的艰辛,感受到要尊重劳动者,要自觉地去保护环境。

再如“身边劳动者”访谈大赛。首先,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校内进行采访,采访对象有每天打扫包干区的同学、食堂工作人员及教师。校外采访对象主要是环卫工人以及自己的父母等,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真实地去感受劳动的美。各采访小组要明确活动的宗旨与目的,围绕既定的目的去确定对象、采集素材,做到准确、真实地反映劳动事件。采访要想取得成功,事先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策划能力与现场沟通能力。采访之前,采访者需要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拟定采访提纲,确定采访对象的时间地点等等;采访过程中,应当紧紧扣住“劳动”这一主题进行提问,并做好详实的笔记;采访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形成一篇内容完整、方法手段丰富的采访报道,报送到学校参加大赛评比。学生们通过采访身边的劳动者,深入劳动者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与耳朵真切地感受他们所认为的劳动是什么样的,这既让学生直接获得了有关劳动的第一手信息,又锻炼了学生的多媒体操作能力。

三、劳以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本单元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以统编教材文本为基础,将劳动作品鉴赏、劳动技能教育与手工作品制作活动穿插、结合起来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这种追求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生活的热爱。

1.以劳动美学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凯洛夫《教育学》指出,“除了养成学生对于劳动重要性的认识以外,同时,必须培养他们正常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养成他们爱好和尊敬劳动的情感”“养成他们有计划地、坚强地工作技能与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的自觉的社会主义态度”。劳动美学观就是用劳动美的观点去认识人类的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劳动给人类提供了物质和精神食粮,劳动能改变自然环境、美化生活空间,体力劳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以巨大的物质享受;脑力劳动利用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类更加文明与进步。劳动是美的,从事劳动的人更美。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劳动美学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人生观,实现青年学生劳动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以劳动者自居,以劳动者为荣,时刻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质,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色。

2.以身边的劳动者提增审美感受力

本课题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者,体会、感悟劳动之美。正是在对劳动美的真切感受、用心欣赏与动态评价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对美的需要、追求乃至创造美的冲动。如组织开展“大美劳动”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对身边劳动者的赞美,弘扬热爱劳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重劳动者,号召学生自觉参加劳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尽情挥洒创意、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学校在高一年级组织了“大美劳动”主题演讲比赛。选手们以《劳动志强》《让劳动赋予生命以价值》等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选手将自己关于“劳动”的想法进行了阐述,倡议从学校值日、家庭卫生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幸福地付出。他们这样讲道:“劳动须从手边起,或大或小,或简或繁,或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凡可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添砖加瓦,皆是劳动。”演讲比赛的开展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施展才华、丰富素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又如,设计黑板报,在特色空间中传播劳动理念。发动学生通过绘画、作文等形式,制作“劳动最光荣”“我爱劳动”等主题的黑板报。不仅摘抄有关劳动的名言,如“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等;也有通过绘画表现劳动的具体样态,展现劳动之美。黑板报这个小小的空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色鲜明,因而对学生拥有较强的吸引力。它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劳动在身边,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增学生的审美品位。

这些活动既与教材文本中的劳动主题相关联,又能凸显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特色,紧贴身边人、身边事,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反映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实现梦想的观念,表达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活动展现了新时代高中学生的蓬勃朝气,歌颂了劳动者的伟大品格和劳动精神,引导广大同学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欣喜,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让他们自觉将个人发展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争做新时代热爱劳动的好青年。

课题组关于“劳动光荣”主题单元教学实施的实践表明,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语文学科有着较强的优势与较多的便利。在后续跟进研究与教学实施中,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与劳动品格教育,形式上需要探索主题引领下单元模块学习任务的项目化实施,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贯通,帮助学生在发展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更积极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学生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