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事例+”的作文思维路径探索
——以“一臂之力”作文题为例

2023-01-11许博识

中学语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同类作文题事例

■ 许博识

“事例+”的灵感来源于“互联网+”。作文教学关键在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45 次提到了思维。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作文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作文教学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是不会思考、不善思考。一方面和作文题目有关,有的作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不用思考”,久之,学生就变成了“不会思考”;另一方面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关,教师在教学时也常常忽视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也很难提升。

如果说遇到限制考生思维的作文题,考生不会思考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如果遇到允许考生思维的作文题,考生还会不会思考?该如何思考?笔者尝试从事例入手,通过联想同类事例,打开思路,生发观点,破解“不会思维”的难题。

下面以2022 届南通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测试的一道作文题为例,加以阐释,以待方家指正。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2022届南通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测试语文作文)

前不久,有媒体发表了一组题为“一臂之力”的照片:河北某村,江浙医护人员为当地百姓进行核酸采样;小区门口,社区志愿者为居民采购蔬菜等生活物资;学校走廊,提前返校的学生正在协助喷洒消杀……

在社会各个领域,无数个平凡人用他们的“一臂之力”,撑起了一片片美丽的天空。一臂之力,人人可为,众人合力,能移泰山。

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人民公园联合开展“贡献一臂之力,创造幸福生活”主题宣讲活动,你以高中生代表的身份受邀参加。请你写一篇主题演讲稿,向广大市民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考场中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思维很容易被材料限制,“走不出来”或者“不敢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鼓励学生通过材料去联想“同类事例”,去找其他“相似事例”,通过“事例+”的方式,打开思维视野,确定思维立意,得出相对满意的观点。事例的“感性”属性更容易让考生激发情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路径;事例的“张力”属性更容易让考生激活思维,符合从浅层到深层的思维路径,两者都有利于观点的生发。

一、事例+概括

事例+概括并非指在作文的某一段中先写事例再加上几句概括,而是指在作文构思时通过联想同类事例,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作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事例+概括”的目的是为了得出观点,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观点。事例+概括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重概括的准确性,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以这则作文为例,我们可以先联想同类事例:走在街上,发现清洁工师傅在打扫城市卫生时拎一个水桶很费力,这时我们走上前去帮助清洁工师傅把水桶拎到需要的位置。这样的行为可以叫做一臂之力。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一臂之力体现了市民的素质(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观点。再如:一个小孩在柜子前玩耍,不小心把柜子弄倒了,这个时候我们伸出手阻止了柜子砸向孩子,救了孩子,这种行为也是一臂之力。于是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可以概括出另一个观点:一臂之力可救人。再比如,我们用一臂之力去帮助别人,可能其他人看到了也会去学习模仿,这样就可能有更多的人愿意用一臂之力去帮助别人。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一臂之力具有号召性、传递性。

这些观点,如果没有刚才举的这些“事例”,是不会“凭空出现”的。看来,“事例”是促成观点的重要“诱因”。同时,只有事例,不去概括也是得不出观点的,因此,还需要准确合理的概括,这样才能通过“事例+概括”得出相对满意的观点。

二、事例+假设

事例+假设是指我们在联想到同类事例后,再去从假设的角度思考一番,从而得出角度更佳的观点。这样做可以让我们的思维瞬间走向它的反面,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加有价值的思维的“火花”,可以跳出正向思维的惯性,得出相对满意的观点。因此,事例+假设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能够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仍以此题为例,我们不妨先联想同类事例:一个小孩在水边玩耍,不小心失足掉进水中,我们跳进水中将其救起,小孩子的父母自是万分感激,此可以称得上一臂之力。此时我们不妨想想它的反面,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救成功呢?那么此时的一臂之力是否就没有了意义?很显然,即便没有救成功,这个一臂之力依然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观点:所谓一臂之力,并非一定要达成结果才有意义。再比如,向贫困地区捐钱,这也可以说是一臂之力。但假设不捐钱呢?或者没有钱,向贫困地区提供一些“精神支援”(鼓励、慰问等)呢?这个一臂之力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因此,我们还可以得出观点:一臂之力有物质和精神的区分,两者都有意义和价值。

这些观点,如果没有刚才举的这些“事例”,也是不会“凭空出现”的。再次证明,“事例”是促成观点的重要“诱因”。同时,采用事例+假设的方式将事例“撕裂”,从事例的反面入手,往往更容易收获新的观点,彰显思维的力量。

三、事例+分类

事例+分类是指联想完同类事例后,大脑中要有分类的意识,依靠着分类意识再去联想几个同类事例,之后再加以概括,从而得出相对满意的观点。分类往往可以让人把事情理顺理清,也可以让人把事情想的全面,分类之后再概括,往往可以实现思维的有序和深刻。事例+分类的思维方式优点在于可以激活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思维的深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以此题为例,不妨还用刚才举的那例:向贫困地区捐款,此可以理解为一臂之力,如果向贫困地区输送“致富”的方法呢?这个一臂之力是否更为有效?如果扶贫先扶“志”呢?这三个分类联想,可以让我们有新的收获。捐钱捐东西,属于物质层面;扶志、鼓励,属于精神层面。一臂之力是否还可以有物质和精神的区分?这个观点的得出实际上就是“事例+分类”意识的产物。再比如,同样是为贫困地区捐款,普通人的一臂之力和马云的一臂之力能一样吗?显然不一样。但是能因为不一样就不去做了吗?显然也不能。通过这个事例,采用事例+分类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新的观点:一臂之力有大小,但勿以力小而不为。

这些观点,如果没有刚才举的这些“事例”,也是不会“凭空出现”的。有了事例,再用分类的意识去拓展思维,可以将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区域,可以延展出很多有价值的思维,从而得出满意的观点。

四、事例+寻理

事例+寻理是指联想完同类事例后,从哲学哲理的角度去提炼观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出,要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具体要求。事例+寻理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哲理层面,增加思维的哲理向度,实现“文哲”的互通,展示出思维水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还以这道作文题为例,向贫困地区捐款,一个人捐款的数量毕竟有限,这个一臂之力的力量可能还比较小。但是,如果有很多人都向贫困地区捐款,那这个数量就比较可观了。这个事例中蕴含的哲理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寻理后,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一臂之力可以由量变引起质变。再比如,社会上的好心人向贫困地区捐款,这对落后地区摆脱困境当然有用。但是落后地区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这个事例中蕴含的哲理就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寻理后,可以得出观点,一臂之力只是外因,关键还是要内因起作用。

观点首先发端于事例。通过事例去从哲学层面寻理,将事例体现出来的“理趣”挖出来,从而作为作文的观点,实现观点的升格,整篇文章也会因多了一点“理趣”而彰显出思维的可贵痕迹。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们一直在探寻基于学生立场的具体可操作的思维路径。面对可以让学生思维的作文题,到底该如何指导学生思考?具体到写作中,能不能有一些思维路径可供学生学习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哪怕只是教会他们思考的方向,让学生体验一回思维的乐趣。写作经验表明,观点不会“凭空出现”,是需要某种“激活”才会出现,事例就是这个重要的触发因素。当然,只有事例是不行的,还需要“事例+”,通过事例去概括、假设、分类、寻理,从而得出满意的观点,从而展示出强大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当然,这些思维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需要相互打通,综合运用。事例的主旨方向也应该与材料提供的方向相一致。就这则材料而言,除了要写一臂之力外,还应该在文章中关注到“幸福生活”,这些都是这则作文在构思时另外需要注意的点,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以前研究的批判性思维、图尔敏论证模型、假言思维、反证思维等其实都是在为思维“实”化,都是在让思维“落地”。当然,作文思维的路径也绝非仅此一种。只是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基于“事例+”的作文思维路径应该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之一,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做点努力,毕竟这也是基础教育科研该做的事。

猜你喜欢

同类作文题事例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七种吃同类的动物
“例”后有“析”方可取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同类(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