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困境与超越

2023-01-10张丁丽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张丁丽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每个国家都有它整体的价值追求与目标,这一价值追求与目标总是通过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来实现。在我国,价值认同就是要培育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大数据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后真相”现象导致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出现一定的偏差。正如拉尔夫·凯伊斯所说的那样,“当代世界虚假的谎言和客观的事实并存,我们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后真相时代”[1]。在“后真相”时代如何突破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困境,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1 探析“后真相”时代

1.1 真相与“后真相”

“真相”,顾名思义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对外部世界准确、客观的描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说探求事物的“真相”即寻找事物的本质。随着海量信息的飞速传播,“有图有真相”的时代已经过去,公众流转于真实与假相之间。美国史蒂夫·特西奇最早提出“后真相”一词,最初被运用于哲学领域,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为2016年度热词。它被界定为一种与诸环境相关联的客观性,其中客观事实对塑造公众观念的影响要弱于情感[2]。

在我国,骆郁廷、吴楠从网络空间的角度定义,认为“后真相是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以情绪性、想象性事实代替客观性事实,以偏离或脱离客观事实的主观愿望、想象和倾向的主观性信息代替客观性信息的网络舆论生态”[3]。邹诗鹏从民粹化现象的角度进行定义,指出“后真相并非指不承认或不存在真相,而是指我们已经置身于各种铺天盖地、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信息、图像乃至乱象的世界中。在这种意义上,后真相意指发现真相的无力、无能及不可能”[4]。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倾向也更愿意从自己的立场与利益出发,站在“感性、情感、价值”的角度选择性地相信某些信息。“后真相”现象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网络引导舆论,舆论导向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深入分析“后真相”的生成逻辑与特征,找准突破点,加强青年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1.2 “后真相”现象的生成

一方面,“后真相”现象是在认识过程中社会成员的主观情感超过客观真相的产物。社会生活复杂多变,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真相总是淹没在繁琐的叙事话语体系之中,人们对当即发生的事实认识具有滞后性。人在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中极易渗入个人情感。当某一事件经过“去中心化”“扁平化”的媒介扩散至社会中,各种传播话语体系进入人们的头脑时,受众群体选择性地相信某些与自身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相匹配的“事实”,甚至不承认已经被披露的真相。“后真相”就是被主观情感主导的“偏见”。“江歌案”就是非常典型的“后真相”事件。在这一案件中,社会生活中以学生、家长、室友等身份存在的人,把情感加于事实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相认知,在这种情形下,“后真相”事件就形成了。

另一方面,“后真相”现象是信息技术与资本逻辑推动的结果。“后真相”现象产生自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期,背后当然也有信息技术与资本逻辑的合力驱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坏的主观性”[5]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片面的、主观性的价值传导。自媒体高度发达,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许多网民借此大肆宣传自身对某一事件“坏的主观性”。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会使受众形成一种与之相似的价值认知,从而影响主流价值认同。继续挖掘不难发现,在网络媒体之后,隐藏在更深层次的是资本的逻辑。“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相信:真相无利可图,虚构消息却能赚得钵满盆满。”[6]“噱头标题”对网民的吸引力明显大于普通、标准的新闻标题,并且在“算法挟持”下,大数据根据个人的点击量与搜索内容,定向推送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循环下来,最大的受益者即是那些营销号和“网络大V”。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浏览量,他们甚至不惜成为“键盘侠”“网络喷子”,撰写虚假信息,影响舆论走向。

1.3 “后真相”事件的直接影响因素

“后真相”现象除了生成的根本原因外,还是媒体责任缺失、网民群体极化影响、监管部门引导力不足综合作用的结果。

媒体市场化趋势下,部分媒体责任意识淡薄。专业媒体在技术与资本的冲击下,不仅要引导舆论,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还存在与非专业媒体的竞争。非专业媒体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自媒体机构向来讲究“流量为王”,尤其在“后真相”时代,利用网民的群体极化心理,将一些突发事件作为素材,虚构内容,放大负面因素,最终导致“真相被放逐,情绪被放大”[7]。部分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在“后真相”时代存在共同的问题,缺乏对某一事件的多元化看法与批判性思考,忽略了自身传递真相、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

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容易激发情绪型和负面型舆论。群体极化即“群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偏向,在经过群体商议后,朝着更加偏向的方向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8]47。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环境的差别越来越小,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冲击,多元话语不断交织碰撞,更容易出现网民群体极化现象。网民群体极化更容易产生“后真相”事件,在“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具有偏向性的网民根据自己的情绪和负面猜测将网络舆论引向“医患关系”“性别歧视”等刺激话题方向,从而影响真相的揭露,使网络空间充满负面情绪。

监管部门引导力不足,给“后真相”事件留有余地。现如今,网络舆论传播十分迅速,信息量巨大,越是吸引眼球的舆论越具有吸引力,这给相关监管部门工作带来难度。在网络舆情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相关监管部门一旦有所懈怠或消极对待,如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有时直接删除帖子、控制流量,极易引起广大网民的猜疑,将谣言当作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后真相”事件的发生。

2 “后真相”时代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困境

2.1 解构价值认知

认同必须建立在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认识一致的基础之上。就价值认同来说,认知对象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等,在“后真相”时代到来之前,青年学生对这些方面的认知更多地依赖于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及权威。在“后真相”语境下,权威性话语的地位逐渐被情绪化话语消解,人们习惯从情感认同与利益相通之处寻求共同的价值群体。价值认同也离不开社会普遍的相互信任,“信任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信任含有对互惠的预期”[9]。“后真相”现象使传统信任体系发生异化,受“主观性”本位观念的驱动,部分青年学生不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作为判断事实的出发点,而且越来越多地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专家与官方的否定与不信任。在认知对象被认识主体“情感化”、传统的信任体系发生异化的情况下,个人的价值取向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培育基础受到一定冲击。

2.2 离散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指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上的并能够产生精神凝聚力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表征[5]。当前,社交媒体已经超越传统媒体呈现“多对多”的社交结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传播模式成为“后真相”的丰厚土壤,也成为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外衣”。一方面,“后真相”现象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阵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后真相”现象加速了社会思潮的萌生,新自由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对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消极影响。青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3 突破价值底线

“后真相”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发展,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突破青年学生的价值底线。后现代主义借助“反权威”的幌子否定“理性”,打破原有的价值原则,吹捧个体应当集合起来反对权威,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规则。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多元,反对将某一价值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张多样、自由、民主的价值共存,其实质就是以表面的民主挑战与瓦解主流意识形态,以和平演变的方式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真相”现象在本质上也存在这样的嫌疑。当代青年学生基本属于“网络的一代”,他们追求思想自由、勇于宣泄情绪,在“后真相”时代,有些人不免会走向极端。

3 应对策略

3.1 从情感出发强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后真相”能够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反映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确的认识。应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重要环节。从情感出发强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渲染力强的特点。

一方面,要及时关注青年学生的情感需求。“后真相”事件的出现正是个人情感与信念无序化释放的结果,这也凸显了情感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要尽可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情感的力量,产生共鸣,使青年学生能够自觉自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要改进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方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青年学生。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设置青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准确把握情感契机,抢占话语主动权,对“后真相”事件要敢于发声,表明立场,在真相与道义的力量彰显中增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

3.2 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

“后真相”现象总是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为防止或者减少“后真相”事件发生,监管部门应做好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及时回应“关切”,还原“真相”。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必须立足现实世界,如果“真相”在媒体中失声,人们所看到的事实就已经被虚构,那么价值认同的培育必然受到挑战。“后真相”事件的发生正是人们变相投机利用网络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后果,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0]。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引导主流媒体在青年价值观培育上下功夫。微信、微博、抖音等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应充分发挥这些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澄清事件真相,注重榜样示范作用,传递正能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严格管控信息发布与审核程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真相与事实要发挥正义的作用,需要在尊重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同时科学规范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使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递者无可乘之机,增强青年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空间理性认识客观真相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提升青年学生媒体素养,关切合理利益诉求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素养是青年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提升这一素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要靠学生自觉。青年学生在“后真相”时代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在网络空间谨言慎行。应对“后真相”现象对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影响,要从关切青年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入手。满足青年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一方面,要构建共享、发展的利益格局。新时代条件下社会资源日益丰富,需要建立机会均等、共赢共享的利益格局,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将“共享”落实到制度上。应当统筹协调社会资源的分配,尤其是将社会资源向中西部引流,给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宣传教育,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适当向弱势青年学生群体倾斜,关切不同青年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使之真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