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相关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3-01-10吕玉梅徐吉成欧阳菲菲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协同

吕玉梅, 徐吉成,刘 青,欧阳菲菲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医务室;b. 教务处;c.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随着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大健康产业是新兴产业之一[1],分为五大领域,即医药、医疗、保健品、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养老[2]。高职教育应主动对接大健康相关行业、企业,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3],强化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课程设置、知行合一课堂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将产业、行业、企业的前沿理念、丰富资源、先进技术等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教育链和产业链,将科研成果、创新创业项目、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反馈社会[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实现学校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制度创新。学校、企业是合作育人的主导者,汇聚创新资源,建立创业生态,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地方[5]。大健康相关专业设置对接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实践分别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核心、关键[6]。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协调配合,建立面向大健康产业动态发展的、跨专业的、前瞻性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7]。

1 现状分析

地方大健康产业结构、行业发展、企业类型对高职院校育人目标、专业、课程、师资、评价等具有引领作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需要全方位融合校企资源、制度、文化、人员、技术、利益等。

1) 政府方面。政府的方针政策对人才培养起指引作用。以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较少,校企实质性产教互动变弱,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所脱节[8]。近年来,国家、省、市密集出台纲领性指导文件促进协同发展,但部分学校、企业落实不到位,导致靶向性、精细化政策,相关投入经费的引导、保障、监管、评价机制等受限。从实际效果看,产教融合虽已有较大改善,但与发展要求相较仍有提升空间。

2) 行业方面。大健康行业协会是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在人才培养中起专家、管理者、媒介作用。行业规范和标准是行业参与协同育人的核心依据之一,也是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目前,对大健康产业来说,成熟的行业协会较少,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主动实践的意愿,合作内容单一,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仅停留在协会章程中,指导能力有限,难以发挥纽带作用[9-10]。

3) 企业方面。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之一。目前,相关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够,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企业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合作仅停留在签订校企框架协议的文本上。企业为满足用人需求,热衷于“校招”,未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形成伙伴关系。如学校与医院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但医院未制定师徒选拔制度、实习过程记录与反馈制度、管理激励制度等。

4) 学校方面。学校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阵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缺乏总体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不合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教学中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少,企业一线师资短缺;学生缺乏积极性,就业目标不明确[11]。此外,大健康相关专业的纵向层次结构不明确,体系不完善,缺乏基础人才资源支撑。校企双元育人的管理、运行和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监控及反馈制度未完善,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专业提升与学业发展受限。

2 模式探索

2.1 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改进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凸显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的独特优势,从政府高度、行业广度、企业深度提出可行性建议,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和混合所有制办学。校企要加强设备、技术、人员、基地等深度合作,融合“企业、专业、就业、创业”,构建“人才同育、成果同享、过程同管、责任同担”的紧密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实施“五育并举”,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大健康产业生态融入教学、行业特征融入专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职业素养融入课堂,建立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2.2 设置专业群,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要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产业服务和人才培养为建设主线,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加快培育、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的“健康+”专业群。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组群逻辑,坚持服务面向与办学优势并重、岗位群与技术领域兼顾,放大集群优势。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制订团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加强骨干专业建设,提高示范带动能力。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为专业群配备学术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应结合办学优势,紧贴产业、行业、企业,找到专业与产业的映射关系,构建与区域大健康产业分布对接的专业布局,将传统大健康专业如护理、健康管理、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等扩展到公共事业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适应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解决大健康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核心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不同,产生了现代学徒制班、驻点班、定单班、“4+2”班等培养模式。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成立大健康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借助企业资源,引进企业文化,拓宽就业渠道;企业获得所需人才,拓展市场,提高社会声誉。

核心课程是培养能力的根本。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改革核心课程,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根据企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基于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教学,解决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工学交替与企业生产等不协调问题。核心课程应与企业深度融合,设置企业见习、顶岗实习、轮岗实践等教学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交替、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交叉、素质课程与职业课程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互补,指导多元化。

2.4 探索产业学院模式,建立实践基地

产业学院是学校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先进设施装备、前沿生产技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养体系,创造有利于师生与产业环境、实践内容接轨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应对接区域龙头企业,组织校企联合管理架构,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产业学院。“先试点、再推广”,以产业学院为抓手,紧跟行业创新链条发展动态,促进学科、专业深度融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板。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共管、共享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全流程综合基地。结合大健康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方向,依据“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加强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合理布局。校内实践基地负责课程教学和实训,兼顾企业生产性业务需求,融入生产性任务和项目。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助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共建稳定的多功能校外实践基地,规范化推进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层面,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任务,快速融入岗位;科研和社会服务层面,教师带领学生,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进行横向课题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就业方面,学生切身体会企业的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

2.5 扩大师资队伍,组建混编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保证,学校应引进、培育并留住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欠缺实践技能、行业一线经验,而企业人员受制于工作性质、教学能力、校企双方管理制度,难以按时、稳定、高效融入教学。聘请“双师型”教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行业能工巧匠、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混编教学团队,多渠道、多形式与企业合建“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师资发展中心,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积极实施 “产业教授”工程,促进人才交叉任职,促进大健康专业师资提档升级。此外,安排教师赴企业实践、培训、挂职等,参与企业设计、开发、生产,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学校还应将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培养年轻教师等纳入教师工作职责。

2.6 探索产教融合国际化,拓宽国际视野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2]。高职院校应关注国际大健康产业前沿,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注重产教融合,培养国际化人才[13]。主动对接国外大健康相关企业,引入国外先进理念、标准,融入国际前沿技术、资源等,促进培养目标和方式、学习和就业、师资和团队、课程和资源等国际化,培养满足国际大健康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结束语

政府、产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发挥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用、创”等领域的作用,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互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