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医家方贤的针灸学贡献及思想*

2023-01-10马巧琳席林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针灸学良方行气

马巧琳 胡 斌,2※ 席林林

(1.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8)

方贤,明中叶天顺(公元1457—1464年)至成化(公元1465—1487年)年间人,医学家。曾任太医院院判、院使,通政使右通政。方贤的主要成就是编著了《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一书,即《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较为突出的价值和地位,其中第55卷的“针灸门”,以数十篇针灸专科内容,从基础的原则、手法到综合治疗体系以及临床要点,处处体现着作者对前人针灸经验的总结和对自身学术观念的阐发,而且影响深远。

1 《奇效良方》在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方贤的前任太医院院使董宿,收集诸家之方并分门别类,著成《奇效良方》部分手稿,方贤在董宿去世后与御医杨文翰等共同对原稿加以修订(董宿初集,方贤续编,杨文翰等校正),去其繁冗,旁求广录,终于公元1473著成《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69卷。全书分为64门,各门皆有论有方,载方总数达7000余首,综合了内、妇、儿、外科以及杂病的治疗经验。自刊行后三、四年间,接连重刊数次,影响较大、流传较广,同时也利于宫廷医学服务于民间。

明代是我国针灸学大发展的时期,针灸学家辈出,针灸学术鼎盛,有关针灸理论及针刺手法的发展更是丰富多彩,因“前人仁术之妙”,为“究古人之心,施以惠生之术”,《奇效良方》卷55“针灸门”专论针灸,且专列“奇穴”一节。其所列针灸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基本法则、定穴、行针、施灸、补泻、宜忌等,但行文简洁明了,实用性极强。其中“针法歌”被《针灸大成》转录改名为“行针总要歌”,针刺补泻手法也被《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等书反复引录,《针灸大成》卷三“穴有奇正策”、卷七“经外奇穴”均主要辑自《奇效良方》。因此《奇效良方·针灸门》对明代及明代以后的针灸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针灸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2 方贤的针灸学术思想

2.1 重视针灸的基本原则针刺的基本手法和临床安全性《奇效良方》属太医院医官修订的医书,其“搜奇选效”“条分缕析,精思博究,汇萃成编”,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重视针灸的原则、针刺手法和临床安全性也是其基本学术特色。

2.1.1 注重基本原则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内容[1]。《奇效良方·针灸门》开篇第一段即引用《黄帝内经》《难经》等典籍先述针灸之要,强调基本原则。如《灵枢·九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是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而补法、泻法等篇是基于虚实补泻的原则;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午时补泻以及午时前后歌主要体现了因时制宜,属于三因制宜的范畴。

2.1.2 讲究基本手法 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指进针、行针、得气、留针和出针过程中运用的单一的操作手段。如《奇效良方·针灸门》中的“指法一十四条”继承了元代窦汉卿著名的“手指补泻十四法”[2],并将窦氏十四法几乎全部载录(实载十三法),使其理论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扬。《奇效良方》在秉承《黄帝内经》深浅进退针以施补泻的基本针刺手法的同时,还重点介绍了“补法,凡用九阳数,行四九三十六也;泻法,行六阴数,行三六一十八也”的基本补泻手法。“行针法”更是以歌诀的形式生动描述一些基本行针操作。

2.1.3 强调临床安全 目前关于针刺安全性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3]。而古籍中的安全性理念多体现在针灸的宜忌篇中。《奇效良方·针灸门》所载各种针灸内容39篇,其中有14篇或专论针、灸等法之宜忌,或警示勿不当操作防止出现医疗差错,或提出意外情况的处置等,如“指法一十四条”中“搓者,凡针要寒热者,以为搓之。或外或内,如搓线之貌,勿转之太紧,恐人肉缠针,难进退”,如“禁针穴法”中“禁针穴俞古今留,囟会神庭脑户由。神道灵台膻中穴,石门神阙水分休。气穴阴会手五里,阳络青灵承泣收。横骨承筋若有病,禁针用灸疾须瘳。孕妇休针合谷穴,三阴若针堕胎忧。关元胎死不能下,子母俱亡切莫投”等。还有“禁灸穴法”“八证勿刺”等多篇,均显示《奇效良方》编者高度重视临床安全性,唯恐“妄以误针,其祸岂小哉”的学术特色,这也是宫廷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

2.2 形成综合针刺手法体系 重视行气法 对后世影响深远 晋唐以后针灸学术多侧重于经脉、腧穴的考订,总结针刺手法并研究其理论者较少。而明代有关针刺手法及理论的发展却是丰富多彩,尤其是综合针刺手法理论更为光彩夺目。《奇效良方》承前启后,形成综合针刺手法体系,重视“行气”法,对后世针灸产生了深远影响。

2.2.1 针刺综合手法体系的形成 针刺的综合手法是指由多个单一手法互相结合而成的较复杂的针刺方法。《奇效良方》收载了《金针赋》中除“抽添法”外的“治病八法”以及苍龙摆尾、赤凤摇头等治疗诸法,如“龙虎交战”篇中“夫用针时,先行龙,左行右捻,凡得九数,却行虎,右行左捻,得六数,乃先龙后虎而转之,得气补之,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乃得反之道,使邪气和其正”和“阴中隐阳”篇中“夫用针之时,先进入一寸之中,行六阴之数,如患人自觉微凉,即退针渐出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故得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病”,均以非歌赋体裁,记述十分详尽具体,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历代官制医书中收载针刺手法理论之全首推《奇效良方》,而以非歌赋体系详细载述综合手法的完整文献更以《奇效良方》为最早,此后的针灸文献所载或临床常用的综合针刺手法几乎全都打上了《奇效良方》刺法的烙印并深受其影响。

2.2.2 侧重行气法 所谓行气,是在针刺得气的前提下,运用一些方法使针刺感应向一定的方向或部位传导或扩散。《奇效良方》极力倡导以针行气,强调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如“努法”即是突出催行经气使其直达病所的代表针法,“如气不至,令病人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泻针引之,则气至矣”;而《奇效良方》中单独列出的盘法更是专用于在腹部腧穴处行气;此外,独见于《奇效良方》中的“针解法”也是将辅助手法中的“按法”与“按针法”揉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行气手法:“凡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被《针灸大成》转录并更名为“提气法”的“提针法”,后世将其与“留气法”“进气法”“纳气法”等一道并称为“利气四法”。总之,《奇效良方》荟萃的综合针刺手法不仅继承了先前的针灸刺法成果,有效地指导着当时的针灸临床,而且有力推动了针刺手法理论学术的发展,为后世许多著名针灸著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4,5]。

2.3 注重临床实效 专列奇穴一节 奇穴是指未纳入十四经范围,但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腧穴。奇穴往往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历代医家对奇穴颇为重视,奇穴在历代针灸学著作中续有收集[6],方贤《奇效良方》则专列“奇穴”一节,收录了31个奇穴,内容完备具体,分别记载了奇穴的名称、定位、主治、具体操作、刺灸宜忌等,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奇穴另载有疗效评价。如“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恶血,效。鼻准一穴,在鼻柱尖上。是穴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立效。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宜灸七壮,不宜灸多”。《奇效良方》所载的31个奇穴,或重新命名或经过历代实践部分已编入正经,但仍有17个之多目前还作为临床常用的有效奇穴收载于针灸教材中。自《奇效良方》开专列奇穴先河后,《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纷纷专篇介绍,在其基础上收集奇穴数目更多。奇穴流传发展至今,其临床应用更加广泛,有单用奇穴[7,8]治疗疾病的,也有与其他经穴[9-11]或其他疗法[12,13]联合运用的。

3 小结

方贤作为一代御医,在宫廷行医数十年,医术精湛,学识渊博,编著《奇效良方》一书,不仅是对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他所提倡的针灸基本治疗原则和基本手法,体现出针灸临床“标准化”的思想。当代,针灸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我国现行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关于毫针有“毫针基本刺法”和“毫针基本手法”2个部分[14]。在针灸临床安全性方面,我国除了制定22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外,还在2016年12月出版了《针灸异常情况处理》(GB/T 33415-2016)的权威标准,力求在针灸治疗的各个环节来预防和解决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确保临床安全。日韩等国家在21世纪以来也相继出版了多项针灸治疗安全的相关政策[15]。此外,方贤偏重的“行气”法,推进形成的综合针刺手法以及重视实际运用的“奇穴”,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可见,传承和发掘古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经验,是中医针灸守正创新的必经之途。

猜你喜欢

针灸学良方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探索“Z世代”城市治理良方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应试良方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