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安全的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途径探讨

2023-01-09杨朝兴

乡村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林业局河南省林业

杨朝兴

(河南省林业局,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事关生态安全、食用林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也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现实需要,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关乎河南省生态强省建设进程。

1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主要成效

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绿色中原建设规划》《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不断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体系,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检疫、防治工作。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取得了良好成效,森林病虫害成灾率远低于国家制定的控制标准。

1.1 研究印发防控应急预案

河南省林业局依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豫政〔2021〕23号),结合新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任务,对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了研究修改。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新的《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规定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对的原则,明确了预防、准备和处置工作的责任,细化了监测预警、灾害等级、指挥体系、应急响应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求河南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当地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2022年7月15日,河南省林业局组织开展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及应急演练专题培训,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专家授课,按照《河南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在中牟县进行应急演练,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深理解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流程、处置方法,提高了河南省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响应和处置能力。

1.2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河南省林业系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政策,及时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监测预警工作,认真执行引进林木种子苗木检疫审批、林业植物检疫证书核发等行政许可制度,不断推进依法防控。河南省林业局及时邀请教学、科研、生产和气象等方面的有关专家,会商研判林业有害生物形势,结合以前河南省不同区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周边区域有害生物情况,科学预测有害生物发生趋势。河南省林业局严格执行虫情报告制度,加强65个国家级和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建设和业务指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河南省林业局围绕南水北调中线两侧和黄河流域森林病虫害防控,积极探索有害生物“天空地”监测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河南省黄河流域等重要生态区完善智能监测仪器设备,提升了监测自动化水平。河南省林业局适时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的专项普查和日常监测,并成立督导组分片进行督导检查,做到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早预警、早发现、早报告、早核实、早除治。

1.3 有效控制重大有害生物

河南省林业局把有害生物防控纳入管理目标,实施以飞机防治为主、地面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开展针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等重大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工作,实现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双下降”,有效控制了病虫灾害,降低了经济损失。2021年,河南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发生面积、病死树木数量同比减少;美国白蛾发生面积同比下降7.6%,没有发生大面积成灾现象;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成效明显,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治理效果。郑州市推广有害生物测报新技术,购买使用美国白蛾诱捕器,分别安装在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新密市和郑东新区进行有害生物监测,适时掌握了美国白蛾发生历期和发生范围,确保及时有效防治有害生物。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河南省林业局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拉动等措施,发展多形式、多层次、跨行业的社会化防治组织,并及时对社会化防治组织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科学编制防治方案、作业设计、质量标准方法。

1.4 扎实推进绿色防控建设

河南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培训和引导,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面积,增加无公害防治面积,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多种模式,不断探索绿色防控新技术、新经验,确保人畜、水源、非靶标生物、土壤、食用农林产品的安全。河南省林业局制订、实施《河南省特色经济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切实提高林产品品质。目前,河南省沿黄河等区域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园区76个,以核桃、梨、苹果、葡萄、杏、石榴和油茶等经济林为主的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突破6 670 hm2,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96%[1]。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在防止区域生态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短板

受全球气候变暖、经济贸易增多、物流活动频繁和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分布广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处我国中部的河南省面临有害生物传播速度加快、防控难度变大、危害程度加重等问题。

2.1 纯林面积较大,病虫危害风险高

河南省纯林面积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河南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显示,全省人工纯林面积较大,共有356.00万hm2的乔木林,纯林约占65%,混交林约占35%[2];以木、竹为主要原料的人造板、木制家具、木制品等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物流持续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林业有害生物扩散有了可乘之机,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

2.2 防治合力不够,责任落实有差距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涉及多个方面,如营林造林、科技服务等,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虽然自上而下签订了“双线”目标责任制,但部分地方责任制流于形式,监测普查力量、检疫阻截能力与防治救灾能力不足[3],森林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资金缺口较大,难以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漏防、漏治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河南省广洋大枣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远销海外,但在枣疯病发生后,因防治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广洋大枣这一优良品种濒临灭绝。

2.3 执法力度不足,防控设施不完善

部分地方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不敢执法且执法力度不足[4],有的检疫执法检查不规范;一些基层单位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不完善,缺乏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便捷检测设备、监测检疫交通工具和执法器材,防治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滞后。

3 河南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措施

生态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条件,生态强省建设是维护河南省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是全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林业有害生物呈现频发、重发态势。因此,河南省相关部门要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生态安全意识,积极防范和应对生态领域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加强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遏制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危害,减少林业灾害损失,努力维护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及生态安全大局。

3.1 依法落实防控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检疫和防治;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发生暴发性、危险性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除治;林业经营者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对其经营管理范围内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因此,河南省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强省、保障生态文明为目标,完善“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完成情况列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省、市、县林业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格局。林业主管部门要全程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监测、调查、防治工作,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执法。河南省林业局应发挥林长制作用,密切关注邻省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提高防治时效性,加强与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陕西省、山西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业务合作,推进建立省际间、市(县)间联防联控,建立交叉互检、统防统治等工作机制,开展大别山与桐柏山、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工作。河南省应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体系,及时建立健全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厅、交通运输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郑州海关、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等部门间检疫执法联动机制,拓宽违法违规线索的获取渠道,推进检疫执法制度化,严防林业有害生物扩散、传播。

3.2 优化林种树种结构

河南省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在国土绿化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推广良种壮苗和抗性树(品)种进行绿化,积极营造混交林,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河南省应围绕“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发展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生态修复、森林经营、产业发展等林业工程相结合,提高防控治理工作的时效性、协调性。林业部门应加强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维护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及森林内部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增强河南省林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3.3 加强防控能力建设

林业部门应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农业农村部等适时协商,根据《“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设,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更新充实国家级和省级中心测报点仪器设备,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服务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河南省应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为工作重点,依托现有监测站点、自然保护地体系等,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体系[5]。河南省应全力抓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病虫害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加强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廊道林带、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丹江口库区及黄河流域等重要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相关部门应合理布设外来物种监测站,开展外来物种风险调查和评估,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人工网格化调查”相结合的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森林植被恢复费用的部分资金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强化资金绩效评价,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预报、检疫执法、灾情防控、疫情除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及时组织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灾害除治能力。

3.4 推进防控科技创新

相关部门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分类施策”的原则,结合林种树种与区位分别采取生物、物理等防控措施。例如,松材线虫病在豫南个别县的发生面积小、危害株数少,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林草局印发的《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采取及时伐除疫木,辅以防治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松干注射等相关措施;南水北调中线及黄河流域应采取绿色防控技术,避免影响水质。相关部门应强化有害生物防控科技支撑,建设科研平台,加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科技攻关力度,及时制修订技术标准。相关部门应推进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森林保护和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制修订,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相关部门应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成灾机制、抗性树种培育、生物防治和立体监测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河南省林学会应发挥其学术性、科普性和纽带作用,凝聚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及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3.5 加强防控宣传培训

林业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火灾”,严重影响森林健康、生态安全,甚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强的工作。因此,林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等方式争取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增强“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思想意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普日、植树节等特殊时间节点,利用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防治的必要性,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规政策、防治技术,提高群众的灾害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宣传防治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专业性强,因此,林业灾害预防机构应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并发挥林业科技特派员、护林员的作用,及时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现场指导识别林业有害生物的活体及危害症状,及时提出科学防控、绿色防控措施,提高基层单位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林业主管部门应统筹开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社会防治组织和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林农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防治时间、防治技术和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合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助力生态强省、美丽河南建设。

猜你喜欢

林业局河南省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用乡情传递雪乡雪韵——记大海林林业局梦幻家园客栈总经理 刘文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