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鱼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2023-01-09赵华彪陈祎宁马荣江

贵州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稻鱼黑斑鱼苗

赵华彪, 陈祎宁, 陈 杰, 刘 涛, 马荣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稻鱼蛙综合种养即稻田种植水稻,水里养鱼,浅水区和田间空隙地带养蛙,形成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农业生产模式[1]。养殖的鱼、蛙为稻田起到松土、除草、除虫等作用,排出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肥力;水稻为鱼、蛙提供栖息保护,躲避敌害的攻击。该种养模式的优点:一是减少农药投入甚至无需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和农产品药物残留;二是减少化肥的投入,形成相互利用的立体种养体系,从而节约成本;三是提高稻田的利用率,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具有增粮、增收、增肥的优势,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要求[2]。这种生产模式既保证了水稻稳产,又增加了鱼和蛙的收益,形成“一田三用”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实现“稳粮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举措,推动农业生产高效、绿色发展。本文通过总结稻鱼蛙综合种养实践的相关技术,为开展此项农业生产的农户及合作社提供参考。

1 稻田工程

1.1 稻田选择稻田要求不旱不涝,面积达667 m2以上,形状为椭圆形或方形,田埂高40 cm以上,交通便利,电力设施有保证。从经济方面考虑,不宜选择长条形(宽度小)的稻田。

1.2 稻田改造根据稻田大小开挖“回”或“田”字形鱼沟(田块面积小为“回”字形,面积大为“田”字形)。鱼沟宽80~100 cm、深50~60 cm,占总面积的5%~8%。边沟离田埂60 cm的空地用于堆砌开挖的土块,形成埂坝(整平),作为蛙的摄食场地。在进水口处开挖面积为2~3 m2的鱼凼,进水口和排水口形成对角,排水口设置水位控制标记杆。

1.3 防逃、防敌害设施沿田埂安装40目以上的防逃围网,网高80~120 cm,网脚埋入泥土20 cm(若为水泥田埂,可将网脚固定于水泥田埂),网顶至网身15 cm部分向稻田内弯曲45~90°角。为防止敌害,可在蛙摄食区域安置天网或相关区域安置假人。

1.4 避雨食棚安装在蛙采食区域搭建避雨棚,以竹竿或不锈钢管作为支架,采用透明塑料膜覆盖形成避雨棚,确保雨天投放饲料不被雨水淋湿,提高蛙的采食效率和养殖效益。

1.5 诱虫灯安装在蛙采食区安装养殖专用黑光诱虫灯(波长365 nm),每盏灯安装间距10~20 m,安装高度0.8~1 m。

1.6 稻田消毒将生石灰溶化后按200~250 mg/L水体均匀泼洒田块进行消毒[3]。

1.7 稻田施肥稻田消毒7 d后再灌水,一次性施有机生物肥125 kg/667 m2或发酵牛粪 1 000 kg/667 m2作为底肥,施肥后翻犁,再耙田栽秧[3,4]。

2 种养设计

2.1 水稻栽插选择高秆、耐肥、抗倒伏、品质好、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在稻田消毒、施肥及耙田后栽插。秧苗30 d左右长至5叶1心,苗高15 cm左右适时移栽。移栽密度8 000~10 000穴/667 m2,宽窄行:宽行35 cm、窄行25 cm、株距24 cm[5]。

2.2 鱼苗投放水稻移栽后7~10 d(秧苗返青后)1次性投放鱼苗。投放量以30 kg/667 m2为宜,其中鲤鱼占90%,滤食性鱼类(鲢、鳙)占10%。投放规格以鲤鱼100~250 g/尾,鲢、鳙鱼200~500 g/尾为佳(鱼体太小,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鱼体太大,稻田水浅限制其活动空间,且投入成本高)。注意事项:放养鱼苗前检查田埂、进出水口的防逃装置等有无破损,如有破损需及时修补;放养时调节装运鱼苗容器的水温与稻田水温一致,二者水温相差不超过2 ℃;鱼苗投放前用3%食盐水浸浴消毒5~10 min[3]。

2.3 蛙苗投放选择大小规格统一、无病无伤、驯食成功(采食人工配合饲料)的黑斑蛙幼蛙。为提高蛙苗的成活率,应按就近原则采购当年蛙苗(规格:1.5~2 g/只),不宜在距离养殖场地太远的蛙苗场进购蛙苗。长途运输会导致蛙苗消耗过大、抗病能力减弱、应激反应增强、成活率降低。投放量以5 000~10 000只/667 m2为宜[6],可视气候、水源条件适当增减。

3 养殖管理

3.1 投饲管理鱼苗投喂遵循“四定”原则,投喂鲤鱼全价膨化颗粒饲料(粗蛋白质≥30%、粗纤维≤13%、粗灰分≤15%、钙0.5%~2%、总磷≥0.6%、赖氨酸≥1.2%、水分≤12.5%),日投喂4次(时间分别为9:00、12:00、15:00、18:00),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 5%~10%,视水温及气候条件适时调整投饲量[3]。黑斑蛙投喂蛙全价膨化颗粒饲料(粗蛋白质≥40%、粗脂肪≥4%、粗纤维≤5%、粗灰分≤15%、总磷1.2%~3%、赖氨酸≥2.1%、水分≤12%),日投喂次2次(6:00、18:00),日投饲量占体重的2%~3%,根据气候条件以及蛙食欲适当调整,以20 min内吃完为宜[7]。

3.2 田水管理前期为确保秧苗的正常生长,水位保持在5~10 cm。随着水温升高及秧苗生长逐渐升高水位,最后水位保持在40~50 cm,确保鱼能正常游动采食田间天然饵料。

3.3 诱虫灯诱虫在养殖期间晚上20:00至次日凌晨2:00开启诱虫灯,虫害高峰季节可以适当延长诱虫时间。为方便操作,可安装时控开关对诱虫灯进行定时开启和关闭设置。

3.4 日常管理坚持每日投喂饲料时巡田,检查田埂、围网、天网等防逃防敌设施是否有破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田边定期喷洒雄黄酒,用以驱除蛇和老鼠。为防止水体和食台病菌滋生,需定期消毒:每30 d用生石灰调节水质1次,浓度15~25 mg/L水体;每日清理干净食台的残饵和粪便,每5~7 d使用高锰酸钾800倍液对食台喷施消毒。

3.5 水质管理每5~7 d换水1次或长期微换水(日换水量占稻田水总量的20%),保证水质新鲜。全池均匀抛洒过硫酸氢钾粉对稻田进行底质改良(施用量100 g/667 m2,1次/15 d),以分解残饵、粪便,抑制病菌滋生,增加稻田肥力。若投食区域的残饵、粪便较多,可适当加大施用量。

4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消毒,调节水质,减少病害滋生,最大限度减少鱼、蛙发生疾病,非必要情况不使用兽药。若需使用药物治疗应注意合理用量和休药期,防止药物残留。

4.1 黑斑蛙歪头病致病菌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和气单胞菌。病蛙表现为行动异常,头歪向一侧,转圈,失去平衡感,死亡率可达80%以上。治疗可采用10%氟苯尼考+多维+三黄散拌饲料(配比为1∶1∶2∶1 000)投喂5~7 d[8,9]。

4.2 黑斑蛙肠胃炎多为采食腐烂变质饲料所致,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行动迟缓。为防止该病的发生,养殖期间应加强对食台的清理及消毒工作。治疗可采用10%氟苯尼考+多维拌饲料(配比为1∶1∶1 000)投喂5~7 d。

4.3 黑斑蛙红腿病多为水质恶化,摄食场地消毒不彻底所致,表现为腹部、腿部红肿充血,口腔、下颌肿胀,咽喉有积液,内脏充血肿胀,腹腔积液。可采用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规格100 g:戊二醛10 g+苯扎溴铵10 g)消毒水体,用量100~150 mL/667 m2,1次/d,连用3 d;另用盐酸恩诺沙星+维生素C拌饲料(配比为1∶5∶2 500)投喂5~7 d[10]。

4.4 黑斑蛙腐皮病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病蛙表现为皮肤腐烂,肝脏肿大、出血,肾脏、肺脏出血。治疗可采用氟苯尼考+三黄散拌料饲料(配比为1∶2∶1 000)投喂5~7 d[11]。

4.5 鲤鱼“三病”鲤鱼养殖过程中易发生烂鳃病、水肿病、肠炎。预防可按水质管理方法,保证水质新鲜。治疗可采用10%聚维酮碘1 mL/m3水体消毒;另用10%恩诺沙星+三黄散拌饲料(配比为2∶1∶1 000)投喂5~7 d。

5 种养效益

5.1 经济效益以单位面积(667 m2)投放鱼苗30 kg、黑斑蛙幼蛙5 000只(规格1.5g/只),成活率90%计算。(1)单一种稻模式:成本1 740元(租地+打田+育秧苗+稻谷种子+肥料+收割人工),总产值2 400元,纯收益660元。(2)稻鱼种养模式:成本3 840元(种稻+挖沟+鱼苗费+鱼饲料+其他),总产值5 640元,纯收益1 800元,比单一种稻模式增加1.73倍。(3)稻鱼蛙综合种养模式:成本9 340元(种稻+稻鱼+稻蛙),总产值14 640元,纯收益5 300元,比单一种稻模式增加7.03倍,比稻鱼种养模式增加1.94倍,经济效益显著。

5.2 生态、社会效益稻鱼蛙综合种养是结合“稻+鱼”和“稻+蛙”2种模式的共同点,2种养殖动物所处空间互不影响,相辅相成、循环利用,融合成“一种两养,一田多用”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既确保了粮食的产量,又增加了鱼、蛙的收益,可谓是“一田三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并推广利用,把握好种养关键技术,可以推动农业高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稻鱼黑斑鱼苗
黑斑蛙养殖关键技术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全国黑斑蛙养殖者求助!反映销售及种蛙投放困境,希望尽快解禁黑斑蛙
黑斑蛙需要更多人关注!200余名养殖户集体发声力证其健康安全
风尖浪口上的黑斑蛙:吃了一辈子饲料,为何还是“野生动物”?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河南省淮滨县“稻鱼”田里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