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研究

2023-01-09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孙 奇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健康和管理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15)

0 引言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以选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写作背景与理解西方原著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深层面的理解能力。笔者长期从事教学一线工作,工作中发现,当前大多数教师对这门课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即从固有的对作品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的介绍入手,分析原著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之后归纳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对作品进行艺术鉴赏。这个看似合理的文学作品赏析过程,实际上脱离了多元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作品的丰厚内涵,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对作品的先行理解,建立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浅显阅读层次,无法从自主学习中得到赏析方法、英美审美习惯等深层的人文素质[1]。在多元文化环境的时代,英美文学作品已然进入了全面融合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恰当的课堂教学引领之下,助力学生培养并提升英美文化的综合赏析能力。

1 多元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作品鉴赏的新视角

在全球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思想火花的碰撞使得英美文学作品呈现出极度繁荣的状态,具有引用经典、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特征,尤其是善于吸收不同文化背景和人文风俗的创作亮点,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作品鉴赏的新视角。

首先,多元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从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属性来进行。大部分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是引经据典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从传统题材的文学作品来看,主要有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为素材进行的文学作品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维纳斯和阿多尼斯》(VenusandAdonis)以及雪莱的《阿波罗之歌》(HymnofApollo)等;有民间寓言故事改编的具有生活气息又寓教于乐的儿童文学《绿野仙踪》(WizardofOz)、《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彼得金一家》(ThePeterkin′sFamily)等;《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arth)则是以真实历史事件撰写,作品再次重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破产后的大量民众为了生计四处逃荒的血泪史与奋斗史;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着整个西方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作《哈姆雷特》(Hamlet),该部作品以王室间的阴谋和复仇为主题,曲折的悲剧情节将人性的复杂表达得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的文学著作可以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另外还有古典与浪漫时期达到创作高峰的诗词创作,也以新时代的面貌进行了传承与创新[2]。

其次,多元文化环境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由于作品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可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赏析。在英美文学发展史中,但凡有影响力的经典文学作品,一定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来源于生活的深厚积淀。所以在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历史与社会环境来理解作品本身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文化价值。例如美国文学巨著《红字》(TheScarletLetter),讲述了一个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法让世人接受的婚外情话题,这个大胆的文学创作题材,以激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形式巧妙的写作手法一直成为文学界深入分析的对象,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女主角的行为颠覆了基督教的价值判断,也成为文学作品的矛盾设计突破点,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文学创作价值的转换。在当下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以生活素材为创作来源的作品仍占多数。作为读者,能否将作品置于相应的融合开放性环境中,采取多样化的赏析方式,是准确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关键。

最后,英美文学赏析是人们了解和认识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升华理解。如上文所述,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优秀文学作品是某一个时代的高度总结与凝练。比如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作品中就不乏对欧洲国家当时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描述;而在美国则诞生了大量与黑人种族有关的文学作品,如《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飘》(GonewiththeWind)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反映了社会问题,同时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赏析,学生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 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误区

2.1 基本功学习取代作品赏析

从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情况来看,学生对作品的赏析存在很多欠缺,阅读中会因单词量的缺乏,加之长难句、从句从属关系的复杂,使之对全文的理解受限,阅读鉴赏能力相当薄弱。基本功的缺乏使得学生根据单词的含义直译英文内容,不结合语境而产生望文生义的曲解,由理解偏差直接影响到对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另外,同样由于英语基本功的薄弱,学生很难将文学作品结合其原生文化土壤进行鉴赏,英美文学作品课也成了讲解语言知识点的语法课,即使是对全文的赏析,也出现将句式从文学作品中剥离的现象,脱离了其原有的语言环境,自然忽视了对相关作品的文化背景分析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故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就停留在基本功学习的初级阶段,即便有作品整体层面的赏析,也仅仅是停留在对句式的孤立理解层面。

2.2 以中式思维对作品进行赏析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老师和学生通常都是经过反复的精读,克服其中的单词与语法困难,再对作品的写作脉络做以梳理,结合作品的特有历史文化氛围,以代入式的角色想象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赏析过程本身并没有不妥,但是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就是缺少了直接进入母语阅读的环节,或者说读者无法以英式母语的思维进入作品的首次略读,因而无法建立一个西方行为模式下的文章框架,导致因中式思维进行赏析而带来的理解局限性。当然,英式思维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期内能够获得的能力,需要在长期的英语学习积累中,逐渐突破母语文化的限制,从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出发对作品进行鉴赏。

2.3 赏析时过分关注局部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可谓是包罗万象。赏析时必须要从整体出发,分析作品的特色和内涵。结合当前我国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情况来看,存在明显注重局部赏析,不关注整体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前学校虽然开设了英美文学赏析的课程,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学时有限,教师要带领班上学生彻底读完一本英美文学作品显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当前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选取某一部分内容进行赏析。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虽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魅力,但是却容易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建议

3.1 加强对文化背景的分析与鉴赏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本土文化的相关背景,包括政治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流行时尚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对作品的引领鉴赏应以第一视角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掌握语言表达风格——深入分析写作风格与情感表达”的鉴赏过程,从学习源头上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作品鉴赏基础[3]。

因此,在英语教学时应当加强对相关作品文化背景的分析和鉴赏。以《爱丽丝漫游奇遇记》(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的赏析为例,首先讲述这部文学作品的题材是儿童文学经典童话,文中运用了各种隐喻手法;之后再分析文风,作品以神奇的幻想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让词汇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一贯的严肃刻板风格,值得深入地进行语法语句的细致揣摩。类似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甚多,题材广泛且展示的世界五彩缤纷,极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一部作品的精读引发深入学习,可以带动更广范围的英语文学作品的涉猎,无疑是一种提升学生英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良好途径。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如果不做好文化背景的讲解和阐述,学生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就犹如隔着一层朦胧的面纱欣赏名画,始终看不真切,对于作品中一些幽默或是经典语句背后的深层意思难以准确理解。因此,在作品赏析期间教师要做好文化背景分析,并且要鼓励学生养成分析和欣赏文化背景的良好习惯,为后期的作品赏析奠定基础,拓展赏析的宽度与广度。

3.2 多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最大的特征是体裁丰富、写作手法各异,需要我们以更多的角度去分析。如周定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提供了很多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角度;再如《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 的意向感受与分析、海明威作品生活化的语气与风格、《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的叙事安排与故事情节线索、爱伦坡作品中哥特式的氛围体验等,这些鉴赏方法的灵活运用均是建立在丰富而广博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之上的。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拓展英文原著的阅读范围,并带领学生对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精读、深读;对于一些新兴时尚元素的新作品也要广泛阅读,其目的是扩大阅读视野,开阔思维,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多角度赏析方法。为拓展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形式可以多样,不限于纸质出版的专著类,也可以是网络流行小说或者国外的期刊杂志,尽量选择原版著作进行阅读。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加之总结鉴赏方式,最后灵活运用各种赏析方法,才能确保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对英美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解读。

为了增添英美文学赏析的趣味性,丰富赏析角度,教师还可以将影视剧与英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比如对《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小妇人》(LittleWomen)、《飘》(GonewiththeWind)等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师除安排学生欣赏作品本身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观看电影的任务,让他们比较影视剧在主题表达、内涵方面相较于原著来说存在的差异,进而分析为何经典的影视剧却难以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精髓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使得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3 增强英美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多元文化背景也为英美文学作品的繁荣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情感经历的作者,创作了海量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而全面提高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经典英语文学作品《纯真年代》(AgeofInnocence)鉴赏为例,对这部必读的英文经典原著,首先要理清故事发展脉络,确定主题,进而学习作者如何在长篇小说中巧妙设置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推进矛盾冲突和剧情的发展。这种英式思维的鉴赏方式能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以英国文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为线索,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比如首创诗歌双韵体的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西方现代派爱尔兰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Lear)、《麦克白》(Macbeth)等,这些在英国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作品,采用各种体裁、多角度展现出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性,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能从中揣摩到错综复杂的人情社会,学习到作者的精美语言表达与行文规律[4]。对于学生来说,英美文学与自己从小所接触的中国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不可避免地会对英美文学产生距离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果教师能够从情感体验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学赏析带给自己的快乐,那么必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学赏析的趣味性,进而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4 深层挖掘英美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看世界的窗子。从这扇窗中,各种文化与民族气息迎面而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文化底蕴。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一定与审美文化的深入研究密切相关。

以经典文学作品《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为例,如果用传统的赏析方式,只是介绍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再品读语言特点和行文结构,就只能将赏析停留在初级理解阶段。正确的赏析方法是从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出发,细品“老人”所影射的是饱经沧桑的人类,他与困难抗争时的高贵品质和坚韧的生命力,已经打破了国界的壁垒;其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更是英美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诸如此类以“海洋”来隐喻社会现实的写作手法有很多,主要都是为读者呈现优秀的人文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用文学作品帮助身陷困境中的人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再次前行的力量,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并且完善人格的目的[5]。

再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哲理诗《未选择的路》(TheRoadNotTaken)为例,从“选择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个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主题,解读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对作品思想价值的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到了英美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能融入其中,进而真正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美,才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道路才会不断拓宽。

3.5 采取比较赏析的方式深入作品

多元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早已融入了世界文化的创作元素,不论是价值理念还是人文情怀,都具备了文化的共通性。因此以比较的方式对文体风格和思想内涵进行赏析,可以开拓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如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梦亡妻》(OnHisDeceasedWife)、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AnnabelLee)与我国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对这三个同题材、跨国度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赏析。首先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都为亡妻所写,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之情;接下来以中心思想为线索,比较不同国度的作者,以怎样的思维铺陈方式展开情感表达;然后细品行文结构的设计与语言使用的精妙;最后得到多元文化视域下西方与中华人文思想表达方式的差异,即西方作者在表述情感时更为浓烈直白,而中国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善于以物咏志,让读者揣摩人物内心的思想动态。

类似的比较很多,可以是同题材不同国度间文学作品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国度不同体裁风格间文学作品的纵向对比。如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这个以中国藏区为故事背景而创作的小说,以独到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语言之美。该小说开篇第一句则是“Cigars had burned low”,以时态引入画面的方式,以及把结果放在最前面制造悬念是英国文学的写作共性,随着“disillusionment”的一步步深入展开,逐渐让读者明白具体是什么东西幻灭了。这种先抛出“幻灭”结果,之后再加入回忆来进行解释的写作方式,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空间,也拉伸了镜头的时间维度。而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则以叙事视角表述了反抗压迫争取幸福的故事,这部作品结构巧妙安排展现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与《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相同之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开场就让读者感受到矛盾爆发的爱情复仇风暴画面;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语言的描写极为精细,细微到对庄园自然景色和内部家具的布置以及年代的更迭都有深入的刻画。从这个角度看,同为英国本土小说,虽然有很多的写作共性,但依然有太多值得进行比较所获得的个性写作手段,这与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表述方式均有着较大的关系。

3.6 课上课下联动赏析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多种英美文学赏析方法,明确英美文学赏析的作用与价值。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将目光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当适当地进行延伸,在课下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因为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赏析活动的实施将会受到干扰和限制,所以在英美文学赏析时,教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赏析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英美文学赏析的趣味性,感受到相关知识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将课上与课下有效联动起来,课上教授相关方法之后,课下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赏析任务,以使得课堂得到更好地延伸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后期一系列教学工作的实施。

4 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瑰宝,要想真正地做好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工作,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英美文学的魅力与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从多元化的角度着手,明确当前英美文学赏析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创新英美文学赏析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们真正地爱上英美文学赏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这样必然可以有效发挥英美文学赏析的作用与价值,延伸教学的广度与宽度,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优化和发展。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步辇图赏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