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电催化还原CO2制乙烯研究获进展

2023-01-09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偶联高浓度乙烯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串联催化策略,在局部附近多个不同的催化位点来提高CO2电还原反应(CO2RR)对乙烯的选择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CO2RR反应对于合成乙烯等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但受限于单一活性中心的多电子转移过程和缓慢的C-C耦合过程。

该研究团队将Cu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锚定原子孤立的Ni-N位点的卟啉三嗪骨架[PTF(Ni)]上,构建了串联催化剂PTF(Ni)/Cu,用于催化CO2RR反应生成乙烯。其中PTF(Ni)可以有效地将CO2还原成高浓度的CO,并随后迁移到附近的Cu位,为下一次C-C偶联和进一步生产乙烯提供高覆盖率。

为进行对比,该研究团队通过TPPCN三聚反应得到分散在PTF上的Cu纳米颗粒PTF/Cu催化剂。与主要生成CH4的PTF/Cu催化剂相比,PTF(Ni)/Cu催化剂在-1.1 V电压下催化CO2RR反应生成乙烯的选择性高达57.3%,而PTF/Cu催化剂上的乙烯选择性仅为9.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结果表明,由于PTF(Ni)产生高浓度CO,其可为附近Cu位点提供富CO的局部环境,提高了C-C偶联概率,进而提高乙烯选择性。此外,PTF(Ni)/Cu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连续电解11 h后仍能保持初始活性。

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可观察到PTF(Ni)/Cu串联催化剂上的关键中间体*CO和*COCO-,而在PTF/Cu催化剂上则没有观察到,证实PTF(Ni)生成的高浓度CO增加了*CO在Cu纳米颗粒上的中间覆盖度,使得产物从甲烷转变为乙烯。

该研究可为CO2RR反应高选择性生产乙烯等化学品的催化剂设计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偶联高浓度乙烯
甘薯解偶联蛋白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细粒级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试验研究与工业应用
定点偶联技术在抗体药物偶联物中的应用
基于定点偶联技术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姜黄素-二氯乙酸偶联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12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高浓度农药废水的治理方法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高浓度酵母废水
半生不熟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