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科普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1-08张钰雪

智库时代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成都市科普

张钰雪

(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一、前言

科普又称为科普技术普及,是指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面向公众开展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社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需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和通俗易懂的传播语言,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传播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至30%的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整体水平偏低、城乡差异明显、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公民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突破口。

成都市作为我国新一线城市,坚持以服务民生、科普惠民为宗旨,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方式和手段,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抓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推动、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模式。已建成的科普基地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但目前成都市的科普基地建设存在着城乡区域差别较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管理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展陈内容多样化不够等现象,以及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科技信息快速响应不足、权威发声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科普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科普基地的内涵

科普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简单来说,就是以开展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为目的的公众场所。

(二)科普基地的认定标准

根据最新修订的《成都市科学技术普及资助管理办法》(成科字〔2021〕32号)(以下简称《办法》),成都市从传统的对科普基地载体建设进行资助转为鼓励科普行为的资助管理,新增“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站”基地类型、优化基地类型结构,增加科普创作资助项目,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助力科普服务提质增效。按照《办法》规定,成都市的科普基地分为场馆类科普基地、非场馆类科普基地、蓉城社区创新屋和青少年创新实践站共四种类型。

归纳起来,成都市科普基地的建设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资源条件,即固定的展示、活动场所,鲜明的科普主题、多样的展示手段以及能够保障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简单来说,基地需要从硬件设施、展示内容、活动经费等方面对开展公众科普活动予以保障。

二是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制度保障,将科普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要求科普基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作为本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是具备负责科普工作的职能部门,并配备开展科普活动的专(兼)职人员队伍。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基地配备专兼职的科普工作人员,要求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承担科学普及的工作内容。

(三)科普基地的重要性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我国将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各项重大任务的首位,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国民科学素养水平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与此同时,科普基地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职责,是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公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普及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对科普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成都市科普基地发展现状

(一)科普基地的建设情况

按照《成都市科学技术普及资助管理办法》中关于科普基地的分类标准,目前成都市科技局命名的市级科普基地共计180个,其中,场馆类科普基地164个(约占91.11%)、非场馆类科普基地2个(约占1.11%)、蓉城社区创新屋14个(约占7.78%)、青少年创新实践站暂无。

从科普基地在全市行政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锦江区7个、青羊区11个、金牛区11个、武侯区24个、成华区9个、新都区7个、郫都区15个、温江区14个、双流区11个、龙泉驿区7个、青白江区3个、高新区12个、天府新区8个、都江堰市10个、彭州市4个、邛崃市5个、崇州市7个、金堂县2个、大邑县4个、蒲江县3个、新津区5个、简阳市1个。其中,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科普基地共计139个(约占77.22%),其他区域共计41个(约占22.78%)。

科普主题涵盖了生命健康、食品安全、自然保护、防灾减灾、先进技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展教总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

由此可见,成都市科普基地主要集中在12个中心城区,这也是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经济最发达、科技最领先、人群最集中的区域,对于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有着天然的优势条件。此外,基地类型主要为场馆类科普基地,该类基地一般具备一定规模的固定活动场所,能将本单位已有的基础设备、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结合起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具有向社会开放、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意愿和基础。

(二)科普基地的活动开展情况

1.省市科普资源联动,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

2021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市)县、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等共同行动,围绕“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主题,举办绿道科普嘉年华、博物馆奇妙夜、重点实验室开放等特色品牌活动,同时开展以智慧生活、“5G+”、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绿道、低碳能源等为主题的科普创新成果展示体验、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等108项重点及品牌科普活动,线上线下共吸引超过243万人次打卡参与,其中线下13.3万人次、线上230万人次。

2.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精心策划科普活动

成都市科普基地开展“科学第一课”活动,走进西南交通大学子弟小学、成都市第三十七中学、胜西小学等8所学校,近600名学生参与;全年先后深入郫筒街道蜀都新邨社区、大邑子龙街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等,围绕生命健康、防灾减灾、动物保护、航天航空等主题开展了科普课堂、科普体验等宣传及互动体验活动,服务社区居民超3000人次;蓉城社区创新屋累计开展特色科普活动40场,参与群众3000余人次;举办“公园城市杯”成都野生动植物摄影大赛、探秘自然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绿道上的细胞之旅、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巡护体验日活动等多个主题的绿道科普活动,共计70余场;开展“创新蓉城科普一日游”活动累计20余场,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

(三)科普基地的宣传情况

截至2021年11月9日,成都市科普基地共有66家单位建设有科普宣传平台,约占全市科普基地总数的36.67%。其中,微信公众号在宣传平台类型中占比最高,达到84.80%,按月发布约占50%,网站次之,占比约63.60%。

从网站类型来看,网站累计访问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华西“辟谣小分队”健康科普基地(879万)、蛟龙工业港浩海立方海洋馆(680万)、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20万)。累计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蛟龙工业港浩海立方海洋馆(4848篇)、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4610篇)、成都动物园(3000篇)。

除网站外,从包括视频号、抖音号、今日头条、知乎等在内的其他自媒体来看,粉丝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华西“辟谣小分队”健康科普基地(微信粉丝量600万)、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抖音粉丝量490.6万)、成都博物馆(微信粉丝量130万)。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微博发文量11380条)、航利集团航空发动机科普基地(头条发文量4691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微博发文量4473条)。

从网络安全管理建设情况来看,在已建设有科普宣传平台的科普基地中,具有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普信息审核监督管理机制的单位约占90%以上。

总体来说,成都市已命名的科普基地中已建设有科普宣传平台的单位所占比例仍然较少,不足40%,宣传平台类型更青睐于微信公众号,因其操作简便易上手,便于工作人员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在网站访问量大、发文量多、自媒体粉丝量大的科普基地,均拥有一定数量专门从事科普工作的主管部门和专职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普意识。

四、成都市科普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载体发展不均衡

区域分布不均衡。位于成都市主城区的科普基地相对较多,约占77.22%,其他区域的科普基地相对偏少,约占22.78%,在科普基地的布局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平衡问题,非主城区的公众享受科普资源、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明显偏少。

结构分布不均衡。现有的科普基地的科普展示形式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大多是采用实物、展板展示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体验性强、互动性高的多媒体展示形式较少,展示内容也相对固定,更新不够及时,不符合当前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发展趋势,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新知识、新信息的需求,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科技信息快速响应不足,导致科普基地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充分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目前成都市各科普基地均设有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但大多数均是兼职,尤其是在企业更为普遍,人员流动性大,科学素养不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强。

科普宣传平台建设力度不够。信息发布、管理缺乏专人负责,更新较少,专业人才不足;传播广泛度不够,访问量不高,粉丝增长速度慢,引流困难,难以有效、精准地链接到受众人群;科普宣传内容及方式不够多样化,缺乏吸引力。

(三)监管机制不完善

(1)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成都市的科普基地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成熟的问题。各基地的现有制度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本基地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深入研究,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基地的科普工作缺乏新意、亮点和活力。

(2)外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由于各科普基地在类别、规模、人员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难以做到协同一致,导致部分激励政策、资助方式等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到位,对部分科普基地单位的引导、资助、监管效果欠佳。

五、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政策支撑力度,为科普基地的良性运转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科普基地的载体建设、项目申报、活动开展、人员培训等提供政策咨询、指导、监管、协调服务,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尤其是在基地挂牌之后,建立长效的科普水平评估制度和科普基地等级管理制度,强化政策落实力度,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激发科普创新活力,为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和尊重科普人才,确立激励机制,依托在职培训,加强学术交流与工作经验分享,推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健康的人才流动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发展潜能。积极宣传、推进科普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普及职称申报工作,引导青年员工将青春梦想与科普事业有机结合,打通职业上升渠道,实现个人与事业共成长、同发展的目标,提升个人事业获得感、归属感,培养和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科普人才队伍。

(三)推进科普产业发展

依托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科普基地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各方面力量办科普事业的新路子,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等提高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的转化率,加大“科普+”新业态的培育,加速传统产业创新,助推科普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六、结语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成都市作为“新一线”榜首城市,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成都市科普基地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整合多方科普资源,凝聚科普人才力量,创新打造科普新场景,大力探索科普事业发展新路径。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成都市科普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