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3-01-08曾进吴玉婷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生态

曾进 吴玉婷

(1.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新时代召唤新思想,新思想指引新时代,高校作为当前青年培育的前线阵地,紧抓思政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探寻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有利于开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包括主客体、环体和介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由思想、舆论、文化和制度四个生态构成的整体[1]。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中的“新生态”并不是指全新的生态系统,而是动态的、有机的生态结构[2]。它强调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响应师生全面发展的新诉求,在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中添加时代进步的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思想、舆论、文化和制度四个生态之间互联互通,最终全面而系统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迫切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迫切需要响应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的新诉求,并重新把握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如今,随着“00后”正式进入大学,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更年轻化、更有活力的特征。“00后”属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长大的一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他们接收信息时更为主动;分析、思考问题时也更加独立和全面。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具有更强烈更清晰的自我意识,这有利于他们积极探索。所以,新时代大学生更渴望打破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希望建立起互动、双向、多元的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下,新时代大学生已然具有了更强的创新意识,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新颖,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加多样。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时代大学生面对课堂教学,他们更乐意主动加入到其中。因此,教学的过程需要摒弃原有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代大学生渴望学习到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讲解角度新颖、教学理念超前的思政理论知识。为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迫切需要激励思政教育创新[3]。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我们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路径有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推进中主客体的不平衡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教育主客体是其重要的生态要素,承担着各自独特的功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中诸要素的循环交流,生态系统不是封闭、固定的生态圈子,而是流动、多变的生态链条。但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教育主客体往往处于相对固化的位置,导致要素之间相互抵触[4],制约了思政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效果的发挥。

在当下教育生态中,教育者的中心位置明确,受教育者往往处于从属位置,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被忽略。由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复杂的特点,教师不能很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质疑,因此,教育主体虽然占据着中心地位,学生却对教师的中心地位产生了质疑。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又害怕学生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影响下出现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这就使得教育者在教学环节中十分矛盾,从而导致了教育主客体的协调失衡。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发展中舆论的不充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新媒体的不断更新,高校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也迎来了空前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客体、介体和主体这些多方要素内外互动不足,协同较弱。这些“非生态”问题的影响,使得高校难以完全建立起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新媒体出现后,一方面,高校普遍都采取将思政教育内容和新媒体进行整合,想通过视听化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各种新媒体缺乏有效且广泛利用,使得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展示的优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当前各大高校想借助于大数据的整合,让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教学设备落后,软件更新速度过慢、教师难以及时学习并掌握使用软件技能,导致教师既不能完全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也不能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学生也无法顺利通过新媒体进行讨论和学习。因此,目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这一介质作用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结合。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循环中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当前高校针对思政教育投入了大量教育资源,但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态循环中资源配置出现问题。有些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虽发挥了教育主客体功能,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校园思政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比如学校图书馆书籍的育人功能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对于思政课程,学生不能将学到的思政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得所学理论不能真正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学生课余时间,图书馆成为主要的学习场所,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图书馆书籍育人功能没有完全得到发挥,图书馆在书籍配置中以专业性、文学性书籍为主,思政类的相关理论书籍相对不够;同时,学生群体在思政教育系统中非常关键,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中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群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群体学习氛围还不够。

(四)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构建中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虽然党中央明确了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高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却没有完全匹配相应的制度保障。

第一,没有完全建立和落实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比如思政教育工作缺少投入保证机制、奖励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等众多长效机制。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专兼职教师几乎担负着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这就让思政教师深陷于教学之中,没有多余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同时,高校往往强调思政课堂建设,导致教师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研究上,而缺乏对思政教育形成系统的认知;在学术研究方面,除了学校规定的教育研究经费外,思政教师缺乏申请经费的途径等。第二,没有完全建立和落实组织联动机制。由于部分学校领导没有完全落实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导致全校师生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不足的局面;同时,全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协调不足,以致思政教育工作得不到切实推进。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有效路径

为了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生态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在生态学的视角下探析高校思政教育,辨析思政教育系统中各个介质的复杂关系,从而开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树立思政教育生态“学习共同体”理念

思政教育生态“学习共同体”理念是在生态学视角下将思政教育视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思政教育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展开,因为共同的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教育的共同目标也就是教育所面对的共同愿景,愿景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5]。不同的个体因为共同的愿景进入到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之中,是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介质协商、交流的结果。

生态“学习共同体”强化内部介质和外部环境的沟通和互动,系统之间的互动性推动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在思政理论的学习活动中,关注思政理论学习内容和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思政理论学习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文化、法律、哲学、伦理等,因此,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都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构建思政教育生态“学习共同体”。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深入有效地对思政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教育目的上,教师需要摒弃传统而单向的“向学生传递切实有效的思政观念”,与学生形成互动性学习交流模式,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二,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与学生展开沟通对话,根据学生的思想,结合当前的社会、媒体、网络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有效的融合。第三,教育手段上,教师应调整以言语传递为主的单一教育方法,综合运用直观感知、实践作业、情感陶冶、探索发现的教育手段,与学生进行“生动”的教学互动。

(二)打造新媒体引领的思政舆论生态

近年来,教育行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高校以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培育为根本,同样需要紧随时代发展,持续进行教学手段优化。思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基石”作用的一部分,需要借助于生态中的介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领域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很容易推动舆论的导向,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教育的隐性功能。

第一,高校可以整合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如学校网站、微博、班级群、QQ空间、校内表白墙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有关思政教育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可在学校校园中形成相关的思政舆论风向。第二,各高校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互动讨论区,针对时政新闻热点让学生开展讨论;再由学校思政老师、辅导员、党员干部进行专业点评,在互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思政舆论场,营造良好的风气。第三,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在学生发表错误言论、受不良思想诱导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进行管控教育,防止不良影响的扩大化,维护健康的舆论生态环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与引领力[6]。第四,高校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及时掌握使用各种教学软件的技能,完善舆论生态硬件条件,最终建立起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三)建设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校园思政文化生态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作为时代文化的前沿阵地,高校应该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通过完善生态循环中资源配置,建设起更加“年轻”的校园思政文化生态。校园思政文化发挥着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政素养的关键部分。高校加强校园思政文化建设,需要迎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特点,选择更贴近学生的习惯用语,采取“接地气”的形式去开展与思政相关的主题活动,从校风、学风、校园人际关系以及其他行为准则上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

第一,思政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步出校园、踏入社会,从周围的人和事当中了解社会,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第二,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正能量相关主题比赛,比如辩论、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了解思政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第三,学校社团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提倡和鼓励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美德、展示大学生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比如办板报、画画、微视频、观影等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并从中有所收获,最大程度实现校园思政文化对学生的陶冶。

(四)健全思政教育制度生态保障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需要优化制度结构,运用生态学思维,整体全面设计,实现制度的系统化;要发挥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内部不同介质的功能,让制度可以呈现多样化;根据生态学理论的“物质循环说”,进行制度的多层次设计,力求系统之间的层级交流与循环,逐渐实现工作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协调统一。

第一,在工作制度上,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设立和落实党委的一致领导、相关单位各尽其责、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应该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和落实思政教育工作的投入保证、奖励和资源共享等众多长效机制。比如落实教学中的合理师生比,增强思政教学效果;完善思政教育专项研究,推进思政学科的长远成长;完善并落实思政教师科研经费、鼓励思政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教学。只有落实完善好长效工作机制,才能保证更好地激发教育的活力,充分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挑选政治态度端正、工作经验丰富、乐意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思政队伍中;要更广泛地开展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强化队伍的理论基础,全力培养一支本领高、政治硬、能打仗的思政教育队伍。健全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生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参照生态学相关理论,整合思政制度中的各个介质,通过制度结构优化,达成教育合力强化思政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第二,在组织制度上,设立思政教育组织联动机构,由学校领导组织、协调学校各工作部门的力量与资源,完善领导机构,推动形成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重视、支持、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面。创建组织联动机制,优化各项领导机构,统一调配各部门一起加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建立交流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自由流通;建立信息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校园内外的新媒体,使信息传递符合主流意志;完善素质提升系统,打造一支高精尖的专业团队,努力做到全方位、科学化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路径是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响应师生全面成长的新诉求基础上,将思政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生态情景、生态方法之间进行有机整合,促进思想、舆论、文化和制度生态的互联互通,这不仅能有效改善思政教育的系统,使其切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还能帮助我们以动态的视角观察与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深化对其内涵、本质及其方式方法的理解,从而开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