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怀化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3-01-08郑明娥

智库时代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生

郑明娥

(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各校大多从一门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探索思政育人的途径和方式,这使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一定的特色。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是大思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无处不在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行为方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无疑会影响特定区域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地域文化精华的怀化市五溪文化,是五溪地区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民俗、历史、艺术、遗址、景观、文学等方面独具特色,如二酉藏书洞等文化遗址;芷江受降纪念坊,通道转兵、滕代远、粟裕、向警予等纪念场馆;侗族织锦、苗族刺绣等非遗艺术,芷江龙津风雨桥等人文胜迹,满朝荐、沈从文、袁隆平等五溪人物,《涉江》《芙蓉楼送辛渐》等五溪文学经典,蕴涵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2],是思政教育的“资源库”和“活教材”。将五溪文化与怀化高校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五溪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五溪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合目的性

五溪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就是在知识教育中实施文化育人,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介入,以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对人才发展良好的内在动力因素,从而使培养对象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3]。文化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支撑,课程思政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前提和关键点。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五溪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将其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全过程。通过将五溪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最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增强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课程思政主要通过挖掘思政课之外的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可见,文化育人和课程思政都是要实现立德树人,两者在育人目标上存在一致性。

(二)五溪文化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同一性

五溪文化和课程思政在价值层面同频共振。课程思政旨在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价值观念渗透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溪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旨在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培养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树立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五溪文化和课程思政都强调价值引领在知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价值层面具有同一性。

(三)五溪文化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内隐性

文化本身具有隐性教育功能,主要以春风化雨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心理、思维,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行为方式,五溪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在耳濡目染中,大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而课程思政,就是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课程思政育人要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思政元素与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如盐入水,无形无色又无处不在,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具有隐性特点。两者在育人方式上都是通过渗透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具有内隐性的特点。

二、五溪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五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文化的存在价值在于其具有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教育“教化”功能。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持续发展和传承创新,教育则是文化持续发展和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4]。文化是教育行为和教育过程的本体,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机制[5]。教育过程是文化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文化的传承创新必然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6]。一方面,将五溪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怀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文化与思政多方面融合创新的路径,构建文化和思政育人机制,在立德树人中实现融合创新。另一方面,怀化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要职责,将地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不仅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形成高校课程思政特色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一般从学科发展历史、学科领域的名人事迹、当下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存在雷同性。将五溪文化引入课程思政,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对建设特色课程思政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从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科研历程中提炼“务实”“奉献”“协作”“团队”“创新”的思政元素;从通道转兵纪念馆、向警予故居等红色资源中提炼“爱国”“爱党”“信仰”的思政元素;从和平文化中提炼“崇尚和平”的思政元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提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一方面,通过加强五溪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都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本身承担着文化育人的职责,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文化熏陶,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塑造思想、引领正确的价值观。

三、五溪文化与怀化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路径

五溪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保驾护航”,也需要高校戮力同心、努力践行。

(一)完善制度政策,加强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的顶层设计

1.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多方保障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怀化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关于怀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负责制,明确怀化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内容重点,其中明确规定将五溪文化与课程思政作为建设专项,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

2.加强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共建课程思政联盟

怀化四所高校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联盟,设立市级课程思政教研室,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加强五溪文化和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研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品牌建设、平台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活动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由怀化学院牵头,湖南医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配合建设,围绕五溪文化和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召开课程思政工作交流会,就建设的成果、经验、问题及对策加强合作与交流,最终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共同推进“三全育人”,构建长效稳定的建设机制。

3.加强高校和区域文化场馆之间的合作,共建教育基地

怀化高校应该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场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文化场馆建设成教育基地,实现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场馆教育的结合,开展地方高校和区域文化场馆之间的“双走进”活动,探索高校区域文化和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一方面,让区域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另一方面让高校师生进文化场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开展调研、访谈、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等,并以研究成果促进教育教学。通过双向互动交流,既能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场馆的功能,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从而共建教育基地。

(二)探索五溪文化和怀化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途径

1.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政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加强五溪文化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理念。教师要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转变为“渗透文化价值理念”“进行课程思政育人”,但这种育人“不是忽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在知识教育中渗透价值的意义;不是单一地对知识进行逻辑的阐述,而是同时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与价值理性”[7],也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实现对人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8],实际上就是在知识教育中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政素养。要推进五溪文化和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就要求高校通识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教师较为系统地学习五溪文化和课程思政方面的知识,并挖掘、整理、归纳课程思政元素,寻找其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点,并在教学中适度融入。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五溪文化知识储备,提升了课程思政素养,在教材编写、专著写作、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才能有针对性地融入地域文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课程思政育人。

2.让五溪文化进课程教学

一是让五溪文化进高校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五溪文化和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就要将其写进教材。比如,将五溪文化中的文学经典编进《大学语文》等教材,把五溪地区的风俗、建筑、饮食、艺术等内容编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把洪江古商城、侗锦等内容分别编进商学、艺术学专业的教材,甚至单独编写五溪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二是让五溪文化进课堂教学。首先,怀化高校应开展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课程建设,统一开设《五溪文化》必修课,同时建设五溪文化系列精品视频公开课。其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要结合旅游管理、种子生产、商学等专业教学适时引入五溪地区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稻作文化、商道文化等内容;要围绕五溪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视频教学、故事讲述等。三是让五溪文化进实践教学。教学中,通过参观遗址、文化体验、现场调研、座谈、访问、历史文化寻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耳闻目见、感同身受,深入领悟五溪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3.让五溪文化走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9]。而地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潜在地影响校园文化。从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维度,在校园景观、建筑、宣传栏,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体现五溪文化特色,用五溪文化教育感染大学生,从而塑造文化价值认同。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开设“隆平讲坛”,举办系列讲座,深入学习袁隆平的先进事迹,领悟隆平精神的丰富内涵,化为专业学习动力。怀化学院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过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传承精湛技艺,涵养工匠精神;成立了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开展和平文化课题研究;学报创办了“五溪文化”专栏,研究五溪文化,传播文化精髓。围绕“五溪文化”内容,还可以开展社团、经典诵读、班会等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诗文书画展、摄影作品展、特色小品比赛、手工艺品展览,建设文化网站等。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让大学生关注生活、生命、社会,关心集体,团结进取,实践创新,最终达到以课外促进课内,用校园文化感化大学生,培养其对地域文化和所学专业的热爱,提高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价值认同。

综上所述,怀化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五溪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让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浸润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构建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融合,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和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