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大学生

姜 军

(山东农业大学)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国家取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模式和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随着全国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体现在各个学院的专业课程、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各个专业的实践课程。虽然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有所不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这些都是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我们要持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途径,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育为新时期我国的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大学生们不仅是祖国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也应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者,每位大学生都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自从各高校开展思政教学改革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被贯穿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体现在大学的各类课程的教学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传播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最为重要的课程,各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中,从各个角度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目前,为了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每个任课教师都能做到自觉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意识,加强自身思政教育能力,改变以往高校思政教学的传统说教方式,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途径,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创新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并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相关思政元素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来。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多加思考,开阔眼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应提高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敏感度,擅长捕捉思政教育的好时机,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及时补充思政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则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发展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语言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其目的在于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公共基础课程丰富和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公共基础课程的类型和数量,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浸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厚植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大学英语作为大学教育阶段中语言类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英语教师精心的准备和设计,深度挖掘课文里的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某一单元课文主题为“Optimism”,教师在讲述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润物无声地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融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采取的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展现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政元素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又例如某一单元主题为“Friendship”,针对这个主题,任课教师可以将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相结合,向学生讲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知识以及中国的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救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道路上结成的伟大革命友谊。采用图片、历史资料、影视作品视频资料更好更生动地展示这一段历史,视频的呈现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革命烈士为中国的解放所做出的牺牲,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的优势作用,这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各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第一,各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创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教育平台,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国际、国内新闻资讯,全面和清晰地了解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当前,微信、微博和自媒体成为学生之间交流、记录日常生活的主要途径,学生们对于相关公众号的点击率和关注度都很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在线爱国主义教育,从多个维度向大学生展示中国这些革命英雄光辉的一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可以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如今,大数据传输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和微平台的创建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第二,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地参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微电影、微视频的创作,进行在线爱国主义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唱红歌比赛以及百年党史知识问答竞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浓厚了校园爱国主义氛围。各高校应该以国家的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学习党史,学习新时代中国的精彩故事。利用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类节日引导学生融入集体,感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新时期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但是,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给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点,但同时却也具备了信息复杂性和内容庞杂性等缺陷。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和交流的空间,就可能会出现误导性的言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论,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因此,高校在使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力度,以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和错误信息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和视野,避免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受到负面的影响。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多个途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同时也使得部分负面新闻更容易传播。此外,部分恶俗、低级的图像视频的存在破坏了中华文化的神圣性与爱国主义的崇高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随时掌握这些平台的实时信息,对相关网站进行有力监管,避免负面内容充斥着网络,在学生中间造成不良影响。

三、重视爱国题材影视作品的影响

爱国主义题材影片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了社会正气、塑造了民族优秀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来说,影视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通过每位文艺工作者的精彩演绎,从角色、台词、背景音乐、布景等多个方面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爱国思想的认知和领会,这正是影视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正常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适当开设影视文化欣赏选修课程,或者将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里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主旋律电影,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心得交流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国的艺术工作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如《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1921》《革命者》《功勋》等多部影视作品。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问世为开端,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结尾,整部电视剧真实还原了中国历史中新文化运动、五四青年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该剧生动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爱祖国的青年们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的激情岁月,此剧深刻地揭示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是历史的必然发展之路,是一条正确之路。比起从书本的文字和图片上了解这段伟大的历史,学生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通过各位艺术工作者的演绎,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到那段激情岁月,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观看的过程中,老师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身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电视剧《功勋》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较详细地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彩故事。《李延年》章节,讲述了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英雄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于敏》章节,讲述了这位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科学家投身于建设新中国国防安全事业当中的故事;《张富清》章节,描绘了他作为一名战斗英雄在转业之后扎根基层,支援祖国建设,尤其是到偏远山区奉献自己的故事;《申纪兰》章节,主人公申纪兰是我国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的劳动权利,连续十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黄旭华》章节,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该章节以核潜艇下潜极限作为故事的压力点和戏剧的转折点,再现我国自主研发核潜艇的艰难历程;《孙家栋》章节,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作为切入点来展现代表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们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屠呦呦》章节,主人公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影片生动地展现了屠呦呦团队在克服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精彩故事;《袁隆平》章节,展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祖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断奋斗的感人事迹。

这些主旋律电影、电视剧都具有教育功能,不仅是我国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忽视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影响,要使其发挥出重要的文化引导和教育作用。

四、充分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除了校园里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向校外的“第三课堂”延伸,把组织大学生到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纳入学校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效地和高校各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融合起来。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力量与物质载体的统一,凝聚了中国历代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一些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爱国主义的实践教育。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地结合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参观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了解更多的中国革命英雄事迹。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图片、视频、讲解员的生动讲解等形式,可以让当代青年大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感受到革命英雄烈士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人民战争的胜利而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怀。

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驻泰高校可以充分运用泰安市革命烈士陵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地、中共东平县工委纪念馆(万里故居)、泰安市岱岳烈士陵园(岱岳区革命史展览馆)、泰安毛公山红色文化博物馆,冯玉祥泰山纪念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五大队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们参观学习、开展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参观回来后,学生可以以论文、观后感或者考察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以这种形式强化参观学习的效果。各高校可以将参观学习泰安红色文化资源和教育基地列入学校的实践教学大纲中来,使其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切实成为实现全面育人,开拓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路径,以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力量和源泉。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国家取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各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结合学校的教学和课程特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大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力度。充分并合理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让学生们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充分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种模式、多个途径共同助力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