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和重大拓展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2023-01-08荣开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决议马克思主义特色

荣开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回顾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从当今中国发展历史方位出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新的概括和重大拓展,这些概括和拓展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对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新概括

《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23-26《决议》提出的这一重大论断,既为“两个确立”提出了科学依据,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作出了阐释,标志着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提法,角度有所不同,实质内容是一个,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角度,来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我们党注重思想建党、做到理论强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的。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1]7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5341945 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3]952从此我们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3]955。同年4 月至6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出了九个方面的系统概括。表明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4]391。党的七大还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一切工的指针。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经过28 年浴血奋斗,在1949 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接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特别是在党的八大前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原则,为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容,概括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六个方面,还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5]826-835。《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13-1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 年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这个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17-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新的飞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21世纪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从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历经三个世纪的角度,来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确立这个正确认识就要全面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170 多年、历经三个世纪的发展状况。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发展的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也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先进最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其最显著的理论成果就是恩格斯概括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得出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43,“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6]592。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和途径,找到了推翻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将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迅速地从欧洲的一个幽灵变成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现存社会制度的力量,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发展。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742-743,“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对于未来社会的特征和发展,“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7]676。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创新的关系,注意从各国实际出发,探索自身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实践中的遵循。

20 世纪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的世纪。在这一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既取得了辉煌成就,又遭遇了严重挫折。

20 世纪初,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的探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发展,是列宁主义作为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于1921 年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还在“第二次结合”中提出了原创性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新观念,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和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使得毛泽东思想同列宁主义一样,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中国革命的胜利,促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国实践变成多国实践。世界三大洲先后有15 个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15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1/3,占地球陆地面积1/4,打破了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空前辉煌的成就。但由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艰难探索,经验不足,时间不长,特别是苏共主要领导人从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始,在治国理政方向路线上犯了巅覆性错误,最终酿成了苏东社会主义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究竟行不行?成为当时国人和世人困惑的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8]382-383。“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8]346。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排除各种干扰,从容应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格局的深刻变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历史自信,终于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发展中的一系列时代问题,多次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例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9]42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12-13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面对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问题和要求,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深入探索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的创新成果。

仔细分析就能看出,《决议》中有些阐述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彰显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核心要义。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1]63。告诉我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紧密相连,运用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面临着共同的时代课题、承担着共同的时代任务。提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1]63。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时代化,也是面向整个世界的时代化,具有共同的时代化的意蕴,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底色。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63-64。告诉我们只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发展的新的实践、创立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方向,成就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提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64。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探索中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确立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方向。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和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的显著标志,也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标识。提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1]64。告诉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格局下作出的科学判断,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

在阐述“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68这实质上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和实践路向的深刻感悟。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的显著标识,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最新形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来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明确这一点有必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下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光辉体现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12-13。这里首次提出的“两个相结合”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拓展,也标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述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1]17这就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深刻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有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生命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铸造打开了闸门,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和条件。这也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其体系结构之中,既立足现实,也植根历史,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历史经验的结晶。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创造过世界文明史上的灿烂辉煌。近代中国,虽在西方列强入侵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也萌生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努力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兴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亡图存方案。尽管这些方案都在实践中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反动政权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人民的斗志越来越强,越懂得要有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严密纪律为约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领导,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它一成立就坚定不移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经过百年艰苦努力,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进入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红色基因、精神支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的文化沃土。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实现中国梦必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12]39-40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11]83;“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汲取了中华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和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身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观念,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观念等。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的漫长过程中,还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创造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教化育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唯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邦、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正是这些厚重的文明底蕴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道德操守和治国理政经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焠炼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凝结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传承、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力量。2018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将这种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11]296,299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既是对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精髓的总结概括,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时代精神精华核心要义的凝结和揭示。表明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只要始终培育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实现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对时代课题、核心要义及其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拓展

(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临的时代课题的重大拓展

《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1]25-26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已由十九大报告的“一个”,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为《决议》中的“三个”,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这三个时代课题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主线,是起统领作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础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国各民族的共同追求,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明确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3]21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作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29据此,他提出了分三步走逐步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经过本世纪第一个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824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反复强调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还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等。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主题,深化拓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重要原则、战略安排。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党的建设作为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抓,力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15]341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为了应对这种长期复杂尖锐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精辟概括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把它看作是关系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根本问题。针对党内存在的对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和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针对一度出现的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习近平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探索出了一条跳出历史周期律困境、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的道路。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抓实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重大拓展

这一拓展是由十九大报告的“八个明确”变成《决议》的“十个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升为第一个“明确”,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第十个“明确”。还增加一个“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十个明确”与“八个明确”对比,体现了变与不变、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其具体调整、补充、完善情况如下:

第一条,从原第八条分立而来,且放在首位,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最大优势。同时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政治建设的地位。

第二条,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最后一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增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后增加“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和战略布局,修改得很具体,改为“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将坚定“四个自信”调整到第一个明确中。

第五、六、八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新时代强军总目标,内容文字都没有变化。

第七条,是新增加内容。明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观点,基本经济制度,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推动高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利于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确有必要,意义特别重大。

第九条,增加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价值追求的说明,“要服务于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第十条,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与第一条首尾呼应。更加突显党的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

综合起来看:“十个明确”比“八个明确”,逻辑更严密、结构更完整,是一个集时代性、系统性、原创性于一体的,包容的、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体系构建上的新飞跃。

(三)对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的拓展

《决议》从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13 个方面,分领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重大工作、重大举措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总结其中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辉煌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历史性的,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切身感受到的,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敬业履职、勇于担当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从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光辉体现。

猜你喜欢

决议马克思主义特色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三读决议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