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3-01-07黄华金廖文梅

林草政策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林区林业转型

黄华金 廖文梅

(1 吉安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江西吉安 343000; 2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南昌 330045)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科学论断;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两山”理念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精华,是自然界中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资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践行“两山”理念,控制人类对自然森林开发和索取的进度,政府推出强制性天然林禁伐制度,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天然商品林停伐实施奖励补助,2017年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如山区的林农群体与原生产关系、生产路径断裂,生计途径减少,生计水平整体下降、社会心理不适等[1],林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计陷入困境[2]。2018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2020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林业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经济转型提供了发展机遇。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经济转型是随着国家对林业功能的转换,林业生产逐渐向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过程[3]。当前,林业正朝着林下经济、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但由于各地区林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程度差距明显,地区间的林业经济转型水平和路径不甚相同。在充分认识区域间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转型进度,探讨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经济转型路径及其驱动因素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林业转型研究受到诸多学者关注,主要包括林业经济转型[4-5]、国有林区产业转型[6-7]、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8]等。关于林业经济转型,即有研究主要从以下3方面展开:1)林业经济转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就业转型2方面[9]。林业经济转型也如此,本质上是主导林业产业的转变[10],具体指传统的木材生产模式向非木质林产品经济转型[11],但也离不开劳动力就业转型的发展。2)林业经济转型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主要采用熵值法[12]和综合评价法[13]等,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重点国有林区。这些地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成功转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阶段。3)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影响林业经济转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内在因素,也有政策和投资的外在因素[6],如初始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投入[4]、产业结构变化[14]、技术进步[15]、制度安排和改革[16]等。以黑龙江国有林区为例,林业第三产业是转型方向,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17],人力资源投入量、森林资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8],消费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劳动生产率和森林蓄积量是影响林业产业转型最显著的因素[17],以林业旅游和休闲服务业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对林业经济转型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19],但是规模效率不足和纯技术效率消极变动会阻碍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转型[15]。

总体来看,现有林业经济转型方面的研究较多是针对产业结构,较少从多角度来探究林业经济转型,同时研究范围大多为某一省(区)。南方集体林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之一,包括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和云南13个省(区)[20]。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55.29%、47.87%和75.55%,平均森林覆盖率达48.34%。鉴于此,本文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例,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从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生态环境3方面构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测算13个省(区)的林业经济转型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探究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据此提出推动林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林业经济转型的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

已有研究对东北等国有林区的经济转型水平、能力和效果方面构建测度指标,但是未形成统一的林业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的指标衡量上存在差异,如对林业产业转型的衡量,既有采用林业总产值[17],也有采用林业总产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构成比率[21]。本文基于南方集体林区发展状况和区域特点,参考以往研究的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测度、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评价和产业转型的相关指标[9,12-13,15,22],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从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建设3方面构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表1)。

表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

1)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是从以木材采运业为代表的林业第一产业,发展到以人造板为代表的林业第二产业,再发展到以森林旅游、自然教育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林业第三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占比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占比先增后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23]。南方集体林区2000和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0.66∶0.31∶0.03和0.26∶0.47∶0.27。本文采用林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产业结构转型,反映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状况,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产业转型水平越高[13,21]。

2) 劳动力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是互相影响的,产业结构决定劳动力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及时调整会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24]。随着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本文采用林业系统单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比重衡量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反映地区林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水平越高。

3)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对林业经济转型质量的衡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覆盖率反映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森林覆盖率衡量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森林覆盖率越高说明生态环境越好[25]。

1.2 指数、权重形成方法

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建设,3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本文参考樊纲等[26]关于指数的形成方法以及Shannon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

1) 指数计算。先设定基准年份(2000年)指标得分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和0,根据南方集体林区每个省(区)的指标值确定其在0~1的得分,形成与该指标相对应的单项指数,再由3个维度指数按照一定权重合成总指数。计算正向指标得分的方法如下:

(1)

式中:xij为第i个省(区)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max(xj)为与13个省(区)基年第j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大的数值;min(xj)为与13个省(区)基年第j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小的数值;λij为第i个省(区)第j个指标的指标得分。为了使各省(区)的指数评分与以往的年份相比,基期以后的年份最高和最低分允许大于1或小于0[26]。

2) 权重计算。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以避开主观赋值产生的随机性,同时还能够处理多指标变量的信息重叠问题。计算公式及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式(1)得到各类指标值λij,形成指标矩阵(λij)m×n,m表示样本省(区)个数,n表示评价指标个数。

第2步,计算第j指标下第i个省(区)的指标值比重pij:

(2)

第3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3)

第4步,计算各指标权重ωj:

(4)

式中:(1-ej)为第j项指标的效用价值,(1-ej)越大,指标的重要性越高,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第5步,计算各省(区)在不同年份的指数uij:

(5)

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于2000—2019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8年后为《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之间差异较大,为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将数据作对数处理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2.2 指标选取

1) 被解释变量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运用熵值法测算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区)的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产业结构转型指标选取林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13,21],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选取林业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24],生态环境建设选取森林覆盖率[25]。

2) 解释变量。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基于南方集体林区当前发展状况及所获取数据情况,选择影响林业经济转型的制度、投资、技术、资源禀赋、社会和经济6方面指标。一是制度因素,即林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农民家庭收入均具有促进作用[27],对林业经济转型速度和路径也会产生影响,故选取林权制度改革衡量林业产权制度的创新[28]。根据是否实施林权制度改革,2000—2003年未实施林业体制改革的变量值设为0,2004—2019年已实施林业体制改革的变量值设为1。二是投资因素,即人均林业固定资产投资。林业投资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林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都离不开林业资金的投入。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林业建造工程、安装工程、设备购置等,是林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2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林业系统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以及林业系统中的资金投入,故选取人均林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林业投资状况[30]。三是技术因素,即林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以下简称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同样在林业建设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发展林业的关键[31]。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2个方面。技术水平选取林业劳动生产率,即林业总产值与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的比值来衡量[6,17],林业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技术水平越高;技术进步选取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32],R&D内部经费支出能够反映出地区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多少,科技研发投入越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作用越大。四是资源禀赋,即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林业站员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资源禀赋又称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林业资源禀赋水平及其积累状态影响林业技术变革模式,进而影响林业经济转型。林业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林业产业发展,故选取人均森林蓄积量衡量林业资源丰富程度[33];人才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地区发展和技术进步,故选取林业站员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衡量人才资源情况。五是经济因素,即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投资和劳动力流动均具有吸引和吸纳作用,也影响林业产业和经济转型发展,故选取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六是社会因素,即城镇化率和林业系统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林区城镇化率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林区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率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林业系统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衡量林区人们生活水平[34-35]。

2.3 描述性统计

对南方集体林区2000—2019年面板数据分3个时间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各变量均值来看,均呈上升趋势(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51降至2003年的0.45再升至2019年的0.90。进一步分析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4升至2019年的0.74,由于长期禁止森林砍伐和控制木材产量,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三次产业朝着合理化的结构体系演变,表明近年来南方集体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了林区经济转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先降后升,2000—200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基本未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向林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流动导致从业人数下降,这也是该时期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变化趋势

3 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分析

3.1 模型构建

为探究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基于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Y表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为被解释变量;i代表省(区),t代表时间;FR表示林权制度改革;FI表示人均林业固定资产投资;FLP表示林业劳动生产率;RD表示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FS表示人均森林蓄积量;FC表示林业站员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UR表示城镇化率;FW表示林业系统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α0为常数项;μi表示地区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

3.2 结果分析

运用Stata15.1软件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检验,结果显示VIF小于10,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然后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000,表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考虑到各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方程回归时选择控制地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似然值和显著性水平均显著,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表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实证回归结果

从表3模型回归结果看:1)在制度因素方面,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经济转型的影响为负,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是因为林权制度改革侧重于提升林农利益,并更加重视林业自身生产功能,但改革后的林地细碎化对第三产业中的森林生态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利,进而产生对林业经济转型的消极影响。2)在林业投资方面,人均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林业经济转型具有积极影响,且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是因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同时林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会向收益高的林业产业结构发展,从而加速林业经济转型。3)在技术水平方面,林业劳动生产率对林业经济转型的影响为正,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是因为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助于林业产业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促进林业经济转型。4)在森林资源方面,人均森林蓄积量对林业经济转型的影响为正,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是因为森林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有利于林业产业发展,林业转型发展也就越快。5)在城镇化率和工资水平方面,城镇化率和林业系统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城镇化率对林业经济转型具有消极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会吸纳更多的农村资源,挤压林业资源,从而抑制林业经济转型;林业系统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对林业经济转型具有积极影响,工资水平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保障,工作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林业经济转型。6)R&D经费内部支出、林业站员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地区生产总值对林业经济转型的影响不显著,这些变量不是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

不同水平下,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不同[9]。由表4模型测算结果可知,转型水平较低阶段(模型1-1)主要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人才资源、经济水平、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转型水平较高阶段(模型1-2)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森林资源和工资水平影响。林业发展最早依靠森林资源,主要是林木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随着森林资源减少,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处于林业经济转型早期阶段,转型水平较低,依赖技术水平提高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林业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逐步向综合提升转变,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提高,此时制度创新和工资水平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差异较大,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森林资源较少地区(模型1-3)林业经济转型受制度创新和技术水平影响显著,森林资源较多地区(模型1-4)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显著(表4)。

表4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分样本回归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本文从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3方面构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林业经济转型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促进其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

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3年有所下降,转型平均水平从2000年的0.51降至2003年的0.45再升至2019年的0.90。林业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稳定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均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林区经济转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先降后升,导致该时期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下降。

2)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化水平和林业系统工资水平的影响。林业投资、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和林业系统工资水平对林业经济转型具有积极驱动作用,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冲击和城镇水平提高则会对林业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一定阻碍作用。

3) 不同水平下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差异,转型水平较低阶段主要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人才资源、经济水平、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转型水平较高阶段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森林资源和工资水平影响。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森林资源较少地区林业经济转型受制度创新和技术水平影响显著,森林资源较多地区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显著。

4.2 建议

1) 进一步完善林业改革制度配套措施,强化林业整体生态功能。在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以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制度条件下,将南方集体林区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在林业改革制度配套措施上做足文章,特别是林业补贴方面,通过林业补贴鼓励林区农户生计向林下经济经营方式转移,发挥林业补贴的外溢效应。同时,应注重区分林业资源性质,实施分类管理,如由各级政府主导管理公益林,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森林建设和保护中。

2) 拓宽资金渠道,如引入社会团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做好营林造林宣传,为林业转型资金引入、林业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围绕林农实际需求,完善林业补偿机制,立足南方集体林区实际,贯彻落实相关优惠和保护政策,使林业资源被更好开发和利用。

3) 加强林区人才储备,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林区管理水平,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的速度与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以及重点引进新型产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林区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提升林区劳动力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助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

4) 加强森林经营,丰富地区森林资源。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培育长寿命的大径级树木,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完善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同时,发展现代林业经济,促进林业生产和林农增收,维护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

5) 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林农生活水平。南方集体林区实现林业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强林区配套设施建设。从通讯、医疗和交通等方面,全面改善林区人居环境,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城镇化进程中对林区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6) 增强林业与新型服务产业结合,有效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合理规划度假山庄和森林公园等第三产业部署,将第三产业与现代互联网、自媒体网络相融合,建设新型服务产业链,提高林业第三产业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南方集体林区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森林蓄积量,优化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根据科学和循环发展原则,实现绿色发展,将生态建设作为发展重点,把握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推进林农结合式发展,发展林药、林果间作等种植模式,增加基层林农收入。开展人工造林,优化林业景观和生态效应,进一步提升林业的经济价值。

猜你喜欢

林区林业转型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land produces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