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街区的人性化改造措施——以镇江市迎江路旧码头地区为例

2023-01-07

居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津渡街道距离

李 宁 陆 雯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个城市都保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历史街区便是这些记忆的具象化表现,历史街区应当是城市文化的具象体现,关系到传统文化的重现与保护,单就传统民居而言,对研究古建筑也有重要价值。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新城区的建设越来越多,也让其与历史街道的冲突愈演愈烈,所以历史街道的现代化改造势在必行。“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不论是在建设还是在改造中都应注重人性化设计,通过现代更新改造,保护抢救价值的街区,既是为保留人们的记忆,又展现出城市特色魅力,还符合了居民的人性化需求。而在城市建设中,历史街区或多或少会有损害,因此保护改造已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现状

从《雅典宪章》到《威尼斯宪章》再到《华盛顿宪章》,都着重强调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义,并对历史街区进行了定义[1]。目前,国内的部分历史街区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光彩,需要拆除重建或是修缮保护,多个省市均有类似问题。但倘若进行整体改造,势必会投入大量资金,如果处理不妥善的,还容易破坏街区原本的特色,因而需尽可能维护街区本来面貌,留下特色历史文化气息。以往的部分街区改造项目直接拆除重建,过程中会给居民安排其他的住所,从前期征收到最终工程完工,耗时耗力,而且还不利于历史元素保存。而如果放任不管,历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木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引发更大的问题,所以进行街区改造是必然选择。为维护现实利益,会把整个街区分成数个小单元,分配给多家开发企业。但此种安排,会导致毗邻地块之间的外观风格与主体形式、街区布局形成一定偏差,产生极为混乱的感受[2]。

2 环境心理学

2.1 人类感知

人类获取的信息80%都来自视觉,所以视觉在人类感知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色彩以及视野范围都对人类感知产生着巨大影响。

建筑色彩的不同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采用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系颜色,会让人对建筑或空间产生亲近感,而采用蓝色、青色等冷色系颜色会让人对建筑或空间产生疏远感。除色彩色系的影响外,色彩的明度也对人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色彩的明度越高便越让人感到轻盈,而明度越低便越让人觉得沉重[3]。

人的视野范围为向上约30°,向下约45°,左右约65°的不规则圆锥形[4]。由此可以得出人们在水平方向的视觉远远优于垂直方向的视觉,在历史街道的改造中也应注重视野对人体感受的影响,所以应注重临街建筑的下部分以及路面的设计,在设计中考虑色彩的选择。

2.2 距离尺度

人们之间的距离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做视效距离,即人们通过眼睛可以目测的距离;另一种叫做社会交往距离,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同交往形式表现出来的距离,1~2m为触及范围、12m为表情可见距离、25m为颜面可辨距离、130m为动作可见距离、200m为人的可辨距离。在历史街道的改造过程中也应着重考虑视效距离和社会交往距离这两种影响因素。在历史街道的改造中,街道宽度除了要考虑交通通行的因素外,还应让人们在通行过程中可以保持友好的社交距离。

从空间尺度考虑,建筑高度为H,街道宽度为D,大多数历史街道D/H都小于1,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不适宜常常让人感受到压迫和封闭之感。

3 镇江市迎江路九码头地区历史街区背景

镇江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之中,因为设立租界等原因,建设了许多近代建筑,但由于抗日战争以及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所剩近代建筑已寥寥无几,西津渡地区就是所剩不多的集近代中西式建筑为一体的历史街区[5]。镇江市迎江路九码头地区附近的西津渡,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东侧毗邻大运河,并和当地老城仅有一河之隔。该地直至清末之前,内陆航运业比较发达,促使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相对偏快。清末后,长江逐渐北移,在陆运与空运上有较多投入,使得水运的交通地位有所下降,诸多码头停运,西津渡便是其中一个。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该地块不光丧失了此前交通中心的地位,镇江市经济中心也向京口区方向偏移,地块活力大不如前[6]。

4 镇江市迎江路九码头地区历史街区人性化改造分析

4.1 改造总体规划

考虑到镇江市的总体规划,不仅要维持城市的原有传统特色,还需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沿江界面。如今采取的诸多改造方式,均贴合该规划需要。我国城市建设早期及中期,以整体拆迁为主,目前依旧有部分省市通过拆迁调整格局,镇江市也是如此。本地区原有建筑大多落成于清末及民国时期,木质结构依旧出现腐朽,并缺少现代化基础设施,无法适应居民当前的生活需要,加之建筑历经风霜,个别已经摇摇欲坠,若不加改造,埋下安全隐患。本地早期安排建筑拆迁时保留多栋建筑,但彼时缺少全面的规划设计,拆迁款项数额较大,后期投资回款相对偏少。但考虑到建设城市公园或者绿地,不利于区域间的立面连续性,也不符合周边居民的需求,因而不予采纳。本地块周边也有历史文化区、河流景观道等,考虑到整体性,应当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的方式,逐步推进建设,并尽量保留原有街区特色,重现原有风采。

4.2 街区开发原则

首先是渐进式原则。西津渡改造的关键在于保护,经过整体细致规划,基于保护改造理念,逐步推进并发掘本地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该地块的现代化发展。各地历史时期,西津渡借鉴其他历史街区改造保护的成功方式,并结合本地特色与优势,持续尝试改造开发,巧妙应用资源,保障改造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是递进式原则。该地块内各地段的资源分布与各类设施都有不同,能被改造及开发的程度难免有差异。在早期的改造更新项目中,会将落脚点定在保护关键历史文物,并优先改造重点地段。改造面积持续延伸,采取的建设手段也更为先进,西津渡整体开发改造也在逐层推进,逐渐辐射至整个历史街区。最后是与时俱进。历史街区改造,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以及原貌特色、发展情况,继而确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兼顾和原有风格的协调性、时代感,加以创新。在如今的改造趋势与市场需求逐渐演变中,需不断创新,保障历史街区原本的繁华。

4.3 改造规划设计

4.3.1 交通方面

在历史街区最初应用中,主要提供人行及马车通行。在现代生活中,出行工具愈加丰富,此通行宽度必然不足,而且无法支持消防车通行,形成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距离不是适宜的人类社交距离,理应进行拓宽。再从建筑心理学角度考虑,建筑高度为H,街道宽度为D,以D/H=1为界限,大于1时,会让成产生远离感;小于1时,便产生压迫感;D/H越接近1时越匀称适宜[7]。因而街区改造中,需要适当拓宽街道。以保护街巷的角度来说,需要将原本人行道尽可能保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区域可安排在外围,但必须结合整体布局,设置消防通道,保障基本的安全性。

4.3.2 基础设施

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大多是长期居住在此,住所虽然属于传统民居,但依旧对现代化生活有明确的需要,因而要采取恰当设计,满足人性化需求,其中部署基础设施是必然选择。改造中,鉴于尽量保留原本街区样貌,未选择常规地下铺设的方式,改用架空处理,以免对地面开挖,破坏原本样貌。并将裸露出来的管线,实施外观美化设计,尽量贴合历史街区原本的样貌[8]。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尽量选择一些适老化设施,考虑历史街道的居民以五十岁以上的退休老人为主,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设施的选择与建设更应符合居民的需求。

4.3.3 建筑尺度

历史街区的建筑落成时间较长,诸多外立面已经出现大量损伤。在改造修缮期间,可能会发生忽略街区整体性的错误,导致整个街区风格混乱,降低美感。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在建筑方面投入较多,本地建设集中在沿城市干道的一侧。在施工中,未能注意到和历史街区的协调性,即便整体建筑结构均属于传统民居样式,但材质都为现代材料,外观立面和历史街区有明显差别,极为突兀。在改造保护中,应当考虑周围建筑情况,对结构体量加以把握,确保街区大体上形成统一。其中仅需修缮的部分,需尽量维持原状,破损比较严重的建筑可作出必要调整,注意高度和毗邻建筑保持协调性,以免发生突兀的问题,或造成压迫感,保护街区传统特色。

4.3.4 街巷界面

国内城市建设中,有诸多街区直接被拆除,导致复原难度大,仅能通过访问居民,大概描绘出街区格局,但此种操作,难以实现复原,造成街巷中断,而且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时,占用个别街巷。对于历史街区改造,整体界面连续性主要展现在地面、街巷立面与基础设施。原本街区地面以青石板为主,并带有常年使用磨损的痕迹,并可使人们直观体会到主要街巷与普通街巷的不同。立面上也应尽量贴合历史状态,选择类似于传统材料的建筑物料,主要色调也应选择与原先相统一的色调,以白墙青瓦为主,色彩明度上为让居民和游客感到轻快之感,所以尽量选择明度较高的色彩加以搭配,居住形制应采用与以往相同或接近的民居形制。其余现代化设施,需经过美化设计,贴合历史街区风格,在颜色和质感上都加以改善,与历史街区的氛围相统一。

4.4 改造保护方式

4.4.1 重视历史脉络

历史街区改造本质上是为符合城市发展,注重维护城市机理,将展示本地区归属感的符号、植物及场景等保留下来,突显出资源内涵。确定历史文化主题,在街巷景观、民居细部与绿化植物等方面,均需围绕此主题,使街区的每一片瓦,每一株草木,都能描绘出历史特色。改造中,应对街区情况、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明确街区中蕴藏及呈现文化的形式,保留历史原状。更新改造为此类项目的关键,有利于保护街区原本特色。比如在店面改造中,巧妙添加该街区的特殊符号,与其他建筑形成关联性,维护原本质朴风格,以免现代商业化“污染”到街区。整体铺装方面,需支持人行与车行,选用本地材料,增加带有地域特色的符号,维护历史特色。绿化景观则要使用原本的植物品种,并注意成活率的问题。室内家具设计,也可通过设计符号标志,保持街区风格。

4.4.2 强调文化提升

在历史街区改造中,需关注文化问题,结合街巷、书院、民俗及宗教等多方面的地域文化,进行整体性分类。通过整体剖析,提炼出文化主题。此外,需考虑文化植入,借助复原及标识等,使历史文化重现,利用空间上巧妙安排,构建文化展示区域。此外,还需关注文化传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西津渡历史变迁,并组织举办各种相关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参加。在改造中适当增加现代科技,形成智慧街区。保留古色古香的同时,也能提供现代服务项目。另外,注意后期精细化管理,包括城市执法等,提供专业管理队伍。注意街区内的垃圾分类,通过人脸识别及云计算等手段,判断各店面经营情况。通过富有历史内涵的活动,吸引更多人来此,恢复街区往日的光景[9]。

5 结 语

如今西津渡依旧拥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部分场景建筑尺度适宜,整体界面连续性较优。在改造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性化建设,不论是建筑色彩、建筑尺度等都应给人以舒适亲切之感,还应注重街区风格统一,避免破坏历史文化,保留历史痕迹和文化价值,让美学与文化相平衡,并注重商业价值与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津渡街道距离
热闹的街道
西津渡古街忆旧
街道生活
算距离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木 偶
风居住的街道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