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政道路设计现状与改进措施方案初探

2023-01-07刘兴龙

居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交叉路口市政道路交通

刘兴龙

(兰州路友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市政道路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路网布局不合理、交叉路口设计不科学、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导致市政交通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城市中频繁出现的交通拥堵与其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清楚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并在其基础上制定出优化市政道路设计效果的措施和方案,这对提高市政道路的设计水平、改善城市交通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市政道路设计现状

1.1 布局不合理

市政道路一般采用网格状的布置方式将城市中的各个区域有效地贯通和连接起来,而影响网格布局的因素也非常多,不同区域的人流量、建筑物的密度、城市功能区划分、建造成本、投资回报率这些问题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并且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几十年前规划的老旧街区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道路建设的需求,并且市政道路在设计阶段的设想进入到实际应用层面也总是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能完全实现设计目标。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最终会导致市政道路的整体布局在局部区域呈现出不合理的情况。有些市政道路在建造完成之后并没有有效地分流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大量的车流依然拥堵在主干道上,这就说明这些支路系统的布局存在一定的问题。市政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到系统性的思考,否则就会出现因局部路段设计不合理而影响整体通行效率的情况。[1]

1.2 交叉路口设计不科学

城市的交叉路口是人流、车流汇集的地方,交叉路口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到人流量、车流量、通行规则、人车分流一系列问题。城市中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经常和交叉路口上不同方向车流之间的冲突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论上来讲在车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应该适当增加车道数量,或者设置多个分散车流的路口,避免车辆的集中通过。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却常常因为道路环境本身的限制或者规划不合理而出现交叉路口拥堵的问题,这种问题在汽车保有量高的城市显得尤其突出。[2]

1.3 道路配套设施不合理

市政道路建设完成之后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红绿灯、护栏以及交通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但是有些道路在配套设施方面设置不周全。例如,有些位置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交通指示灯,但是市民却不得不从部分位置通过。有些位置原本要设置护栏,防止行人随意穿越,但是实际情况是没有设置护栏或者护栏并未起到阻止随意穿行的效果。另外,有些道路虽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了护栏,但是没有留出专门的行走通道,这就对人民群众通过马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在某些十字路口还存在护栏规划凌乱、方向指示不明的问题。交通指示牌向驾驶人员说明方向、速度、距离等重要的交通信息,但是有些指示牌不仅不能说明真实的交通信息,还可能对驾驶人员产生一定的误导,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低,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的确出现过,因而也要引起重视。[3]

1.4 对环境因素考虑不足

市政道路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交通出行方面的需求,道路本身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道路规划不合理会影响到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文化面貌和景观面貌。城市建设要做到建筑物、道路、景观绿化、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4]然而有些市政道路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有些城市中遗留着大量的古代建筑物,那么在规划主干道的过程中应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大负荷的交通人流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甚至破坏。

1.5 缺乏扩充改进的思想

城市道路的规划实际上应该与城市中各种建设用地的规划统筹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扩建和改建中预留足够的空间。现阶段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道路两侧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居民高层建筑,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相关区域的人流量大幅度攀升,但是过去规划的道路等级却不能有效匹配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主要表现在道路的宽度比较小,两侧建筑物过于靠近道路,扩充的空间不足。这一问题的出现表明早期的规划方案中并没有做好后期扩建的准备,因而也没有预留相应的空间,同时也说明道路设计与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统筹安排的思想。

1.6 道路弯度设计不合理

市政道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弯度设计对车辆通行的舒适性以及交通安全风险的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市政道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合理设计弯度,进而导致车辆在通过相关路段时频繁出现交通事故。通常情况下如果部分弯曲路段的事故发生率明显地高于其他路段时,则要考虑是否存在弯曲度设计不合理的情况。立面上的上坡路段、下坡路段以及盘旋上升的路段都是设计的难点,转弯半径过小会增加通行的难度,并且过急的弯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疲劳感,导致产生眩晕。

2 改进措施方案

2.1 科学布局

市政道路的本质作用始终是完成不同区域、不同地块、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在规划和设计市政道路时还要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控制建造成本、控制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等指标,并非一味的追求宽敞。因此,市政道路的规划必须和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人口数量等形成良好的匹配。例如,城市中有些区域是工业聚集区,主要是各种企业用户,这类建设用地周边的交通压力一般都比较小,不易形成拥堵,在道路的整体宽度上可按照国家规范选用适宜的宽度,如主干道要求控制在30m~40m之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靠近下限的宽度指标。而城市中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人流量和车流量非常大,也是产生交通拥堵的主要区域,在这些位置可按照最高标准来设计各型道路的宽度。另外,市政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城市未来的规划发展方向预留道路扩充和改建的空间。

2.2 把握主干节点

我国的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在近年来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购买汽车产品的热情,并且国内的汽车市场还具有很大的空间。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车辆在路上等待的时间被大幅延长。城市中的各种交叉路口往往成为交通拥堵的主要节点。各个方向的车辆汇集在交叉路口,如果道路本身的宽度还比较窄,那就很容易造成交通瘫痪。显然,对于此类情况,主要有两种解决思路,其一,扩大交叉路口的空间,为车辆通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其二,增加分流的位置,避免过多的车辆集中于同一个位置。从这一点来看,市政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人员必须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充分预估每一个交叉口的最大通行量,掌握周边建设用地的未来使用情况,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合理设置交叉路口的位置,考虑好实际情况下的交通分流需求。

2.3 加强弯道的设计

市政道路的弯道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各型车辆的转弯半径需求,小型轿车车体端正宽度小,对转弯半径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而公交车辆、大型的长途客运汽车等则表现出长度大、宽度大的特点,此类车辆对转弯半径的要求也要高得多。市政道路的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国家规范要求控制好最小转弯半径。并且转弯半径还会受到道路等级的影响,主干道和次干道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虽然有些道路的各个转弯路段的最小安全半径都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出现了连续转弯的情况,对驾驶过程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尽可能避免此类设计方案。城市地区还经常会采用立交桥的公共道路设计方案,其整体的复杂度非常高,驾驶人员经常会在这些路段中迷路。笔者认为这种设计方案也应该尽可能降低整体的复杂度,不能过于追求经济成本节约而忽视了使用者的体验。

2.4 完善道路配套设施

市政道路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不会忽视十字路口等主要交通节点的红绿灯、护栏以及交通指示牌,但是在一些通行量较小的支路上就容易出现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现在城市中的道路大部分都是按照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的模式来进行设计和建造,这样做能起到人车分流的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主干的机动车道已经完成建设,而配套的人行道、电缆井、排水设施等却还处在施工阶段的情况,这就导致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之间的不同步,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市民的安全。支路、辅路上也会出现交通指示灯缺失、安全护栏缺失之类的问题。在设计市政道路的过程中也要将各种类型的配套设施一并规划到位。

2.5 提高道路设计的质量标准

大量的市政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而出现开裂、凹陷或者表层破损的情况,车辆从这些路段通行时会出现非常明显的颠簸和振动,这种路况对公共交通车辆的乘坐人员具有更大的影响。市政道路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要做好道路等级和道路质量方面的控制。尤其在路基和路面施工方案的设计中做好评估。提升市政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可有效地减少道路破损的概率、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车辆通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降雨量、气温等因素,例如,南方地区雨季较长,降雨量大,对市政道路的防水性能和排水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常的设计思路是增强排水设计,借助良好的排水能力减少降雨对道路的渗透作用,在防水性能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各种防水材料的具体性能。

2.6 综合考虑环境因素

城市道路的设计和规划不能对周边的河流、林地、动植物栖息地以及文物古迹等产生过大的干扰和危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道路。并且市政道路的设计和规划还要与城市的自然景观、文化背景等融于一体,使道路与周边的环境之间形成和谐的效果。国内的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过于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在当前的背景下则要加强这方面的规划,使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例如,城市地区越来越重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市政道路设计中要考虑到雨水收集方面的问题。当前有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思路是将市政道路和“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典型的设计方法是路面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或者透水沥青混凝土,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借助快速的下渗系统消除路面上的积水,同时借助与路面相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另一种思路是提高路面的排水和防水效果,同时加强路面两侧排水沟、泄洪沟的雨水吸附能力,使其形成海绵效应。

2.7 加强道路设施的信息化设计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对提高道路交通的感知能力、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加强交通肇事的追责等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市政道路的配套设施中还包括各种电子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这些装置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城市交通系统的管理后台,进而为道路信息的实施播报、拥堵提示等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这些都是智慧交通所依仗的设备。并且智慧化的市政交通在未来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市政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人员提前做好布局。在智慧交通系统中,道路上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对人流量、车流量、噪声水平和交通违章信息等进行大范围的采集,同时利用网络通信功能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系统管理后台。在交通管理部门的后台系统中还要设计大量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然后在其基础上实现自动分流,避免交通拥堵。市政道路的信息化设计能力直接决定了这一管理目标的实施效果。目前国内部分城市的部分路段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智能化,利用5G信号覆盖路面。

3 结 语

市政道路设计中潜在的问题是路网整体规划的合理性不足、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因素考虑不周、弯道设计不合理等。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是造成城市地区交通事故频发和道路拥挤的主要因素。市政道路设计部门应该提升整体布局的科学性、把握主干节点、提高道路设计的质量标准、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并且将市政道路未来发展和改造的空间也预留出来。

猜你喜欢

交叉路口市政道路交通
工程造价控制中竣工结算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浅析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繁忙的交通
无信号灯交叉路口安全警示装置
小小交通劝导员
无人驾驶汽车在交叉路口的避障规划
基于车-车通信的协同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系统
基于农村主路交叉路口优先右转汽车的碰撞预警系统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