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体现的哲学基础与治愈因素探析

2023-01-06王振东刘媛媛蔡宝鸿申荷永

心理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自性荣格意象

王振东 刘媛媛 蔡宝鸿 申荷永 张 倩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2 澳门大学心理系,澳门 999078;3 广东药科大学,广州 510006;4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5 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上海 200433)

1 引言

“意象体现”(embodied imagination,又译“具身想象”)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原型学派的主要继承者罗伯特·伯尼克(Robert Bosnak)提出并发展的一种“梦的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它主张在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阈限状态中,采用积极想象的方式对梦中意象进行再体验,并通过对身体感受的觉知,使无意识内容意识化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Bosnak,1996,2007,2008)。 意象体现延续了精神分析重视梦的传统,代表了后荣格学派(post-Jungian)对梦进行治疗性工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在具身科学的潮流下,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探索梦的工作取得的最前沿成果之一(Blechner,2013;Domash,2016)。

意象体现不仅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技术和手段,还包含了伯尼克以及现今的分析心理学原型学派有关梦以及无意识的理论思想。意象体现理论的核心主张在于:(1)梦具有真实性,(2)应当以主客体一致性的隐喻视角来看待梦,(3)对梦的工作具有治疗性的意义。已有研究从心理学史的角度分析了意象体现的理论与方法的承袭与发展,指出其理论传承自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希尔曼(James Hillman)的原型心理学,而其方法沿革于催眠术 (mesmerism or hypnotism)、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以及积极想象 (active imagination),并受到炼金术(alchemy)原理的启发(申荷永,2013;王振东 等,2020)。对意象体现技术原理的梳理则发现,其技术过程包括工作状态的准备、进入阈限状态、对梦进行持续性体验、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感觉融合与离开梦境五步,而对梦的工作应当遵循非解析工作与体验科学、阈限状态、共验交流、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四个关键原则 (Bosnak,1996;White&Fischer,2012; 王振东 等,2020)。

意象体现在精神分析学界正愈发受到重视与认可(Bromberg,2003;Henderson,2009;Blechner,2011,2013),也已较早被引入国内得到介绍并被推广(陈侃,2012;申荷永,2013)。但时至今日,尚无研究深掘意象体现更深层的理论内涵,意象体现方法相关的技术细节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对意象体现理论所秉持的哲学基础以及意象体现技术的治愈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可以补充与完善意象体现的体系和内容,并为其在临床应用层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意象体现理论的哲学基础

2.1 现象学及其具身思想

自柏拉图(Plato)以降,西方哲学传统始终以二元论(dualism)作为主要思想原则,认为人的身体与心灵、内在与外在、物质与精神、主观和客观、理性与感受是分离且对立的,故而人应该追求抛离身体的纯逻辑思维(Labouvie-Vief,1990)。对柏拉图而言,梦并非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外在的现实,这在亚里士多德与经院哲学的思想中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Simon,1978;Hart,1996)。近代哲学兴起之后,笛卡尔(RenéDescartes)明确提出了主客二元论的认识论主张,将世界严格区分为客观世界(物质实在,res extensa)和主观世界(思维实在,res cogitans),“我思”作为认识世界的逻辑起点,与广延性实在的客观世界是分离的。这种世界观自17世纪开始成为了西方文明的主流思想形态,并影响到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Labouvie-Vief,1990;Li et al.,2020)。

西方现代哲学在20世纪的转向,体现出对笛卡尔世界观的批判与反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流派便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旨在采用一元论的观点打通主体与客体的联系,并通过主体间(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消除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伯尼克强调,他的观点受到了胡塞尔、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观点的启发,其中现象学是意象体现最关键的哲学基础(Bosnak,1996;伯尼克,2013)。

胡塞尔借鉴了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意向性学说中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特定关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等概念,在《逻辑研究》中提出了对意识本质进行研究,主张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到意识领域,丢开通常的思维方式,采取“还原法”将我们通常的判断“悬置”起来,“加上括号,存而不论”,如此才能获得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并发现意识中的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总是指向有关某对象的意识(倪梁康,2000,2009;张益宁,2007)①布伦塔诺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提出的“意向性”包含两种涵义:(1)意向活动的内在性,即意识的内容可包含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2)意向活动与某种对象有关。胡塞尔接受了后者,并在《逻辑研究》中加以发挥,使之成为其意识现象学分析的重要主题(张庆熊,1995)。。意象体现主张返回梦境之中,抛却分析与解释的理性解梦法,悬置“梦的意义”,使之存而不论,并遵从纯粹描述的准则,对梦的内容进行还原,关注梦中意象的本质,从而通过感受获得梦的结构。而现象学主张的“不下判断、依赖知觉掌握知识,不作预设和理性思考,集中于意识的关注”这一观点,为意象体现“体验科学”的原则提供了方法论。

胡塞尔还认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在意向性活动中,意向对象(noema)聚结于意向关系(noesis)体内,故而他主要研究意向对象在意向关系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Husserl,1970)。这种观点实际上为意象体现最核心部分的“心理自居与视角转换”提供了意义支撑,因为意象体现中的“心理自居”是指梦者在意象体现过程中将视角转换到梦中的其他角色或意象的身上,并感受其他角色或意象的状态、行为和情感,从而引发梦者物理身体的相应感受。因此梦者通过对意向对象的关注性体验,可以使之在整个梦的意向关系中得以显现,并通过转换的发生,实现意向关系体的整合进程(王振东 等,2020)。

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知觉为先”的观点,认为所有意识都是知觉意识,并且对知觉的身体性以及身体的意向性进行了揭示,强调身体在意象与知觉之间连接的重要作用,并将自我意识的产生归因于身体经验的获得(Merleau-Ponty,1962)。 意象体现理论承接了梅洛-庞蒂的具身性观点,十分重视身体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使用身体呈现知觉,以身体为工作基点并作为连接意象与知觉的容器,使意识活动不仅发生在精神层面,也发生在身体层面,通过身体实现体验性的关键作用(Berg,2010)。

海德格尔则基于胡塞尔的观点发展出了主体间交互的本体论哲学,指出应使自我主体向对象主体敞开心灵世界,让对象主体和自我主体发生对话(朱耀平,2003;宋继杰,2011)。意象体现理论对海德格尔的思想的借鉴之处在于,通过让梦者回归到梦境当中,使梦者的自我主体与梦中意象所代表的对象主体产生对话,连接两者关系,由此梦者在梦中接触到的现象并无主客之分。对意象体现而言,主客体一致性及主体间交流是其立论的重要基点,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梦的工作”的根本之处(王振东 等,2020)。

综上所述,意象体现的工作方式产生自现象学具身思想。在伯尼克(2013)看来,现象是感官信息,是感知的方式,所以当表述“想象的现实”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感官经验为我们带来真实的现实。因此,现象学的观点为整个意象体现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指导和思想支撑。

2.2 复杂性理论及涌现现象

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包括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 theory)、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以及算法信息理论(algorithmic information the-ory)等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前沿方向,主要研究对象是内在元素间具有交互联系的复杂性系统,目的在于揭示复杂系统中一些难以用现有科学方法解释的动力学行为 (Cilliers,1999)。与传统的还原论方法不同,复杂系统理论强调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系统(Ladyman,Lambert&Wiesner,2013)。在复杂性理论看来,世界所有事物都自成系统又归属于一个高于其结构的更大系统,而复杂系统要求克服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简单两元结构思维,将事物放置到更宏大的复杂系统中去理解(Kaufman,1995)。

意象体现借助复杂性理论来解释梦的意象在身体中锚定的过程。根据意象体现的观点,梦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系统,故而对梦中意象的理解不能局限在线性的理论观察中,必须放回到梦的复杂环境里;而从意象层面来看,意象本身是自主的存在,具有独立的生命意义,亦接近于复杂性理论中的自组织系统。因此意象体现不同于以往的梦的分析技术,并不拆解开复杂系统的元素,而是通过多角度叙事构建新的感受性复杂系统,将不同的感受都容纳进去,并通过以身体感受意象,使情感获得浮现,最后获得整合(Berg,2010;Bosnak,2008)。

在复性杂系统内,“涌现”(emergence)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普遍现象,指的是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时,一些新的属性或规律就会突然在系统的层面诞生,“涌现”并不破坏单个个体的规则,但却无法用个体的规则加以解释。“涌现”现象往往发生在非线性、自组织、远离平衡、最具有吸引力的复杂性系统中,具有不可预测性、层次性、不可逆性等特征,总而言之,“涌现”是一个复杂系统中,由次级组成单元间简单互动所造成的复杂现象(Cilliers,1999;霍兰,2001)。在这一点上,荣格提出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原则与之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如图1所示,荣格以共时性来描述这种心理状态与客观事件间的非因果关系,用以指代多个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意义但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之间的“同步性”。“因果性可以断定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而共时性则断定有意义的巧合项是通过同时性和意义联系起来的”,因此这种共时性原则可用以解释梦的 “预测性”作用(Jung,1960)。

图1 荣格的四元认识论图示(Jung,1960,p.963)

意象体现假定梦与意象都是由交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复杂系统,认为梦中的意象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当通过意象感受激发梦中各个元素时,其相互作用就会发挥出来,“涌现”出新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就是梦中心理治愈发生的源泉 (申荷永,2013)。Bosnak(2008,2013)借助复杂性理论解释说,对梦中意象的锚定性感受,加剧了复杂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快速变化的系统推至无秩序的复杂性系统边缘,从而重新组织过去的心灵领域以促使变革发生。并且意象体现可以将创伤置入心理的总结构中,释放出被隔绝的静态能量,并利用复杂性系统的作用,引发新一轮的能量循环,治愈的力量便会从中涌现出来。总之,通过梦的工作所产生的“涌现”作用,将梦逐渐转变为积极开放的复杂系统,并且这种“涌现”,也是实现疗愈的重要力量。

2.3 中国道家哲学与物化体验

意象体现理论继承了荣格以及其后的分析心理学(经典学派、原型学派、发展学派)对中国哲学的重视,尤其是汲取了道家思想的许多精髓(Samuel,1997)。在荣格看来,“道”(Tao)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比如“自性”(self)、“自性化过程”(individualization, 或译个性化)、“积极想象”等,都受到了“道”的启发,或借鉴了“道”的内涵(申荷永,2019)。

意象体现理论所主张的主客体一致性的原则,不难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如《老子》所言,“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①见帛本《老子》第二十三章,今本第二十四章作:“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执一”即“执道”,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根本法则,囊括了主客体统一在内,“无为”的思想也出自其中(高明,1996)。荣格认为,道的这种对立统一,也是心理学要追求的意义,“如果我们认为‘道’是一种方法或者自觉的道路,通过它,可以把被分裂的原素整合起来,这时,我们可能接近了‘道’的心理学内涵”(Jung&Wilhelm,1931)。 因此,以“道”为象征的对立双方(意识与无意识、主体与意象)的整合,是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也是意象体现设定的最终目标(申荷永,2019)。

在道家看来,“无为”是通往“道”的关键,积极想象技术便是通过非引导、非干预的无为方式,实现无意识的自发呈现。而作为对积极想象的发展与延伸,意象体现也将“无为”作为沟通无意识、实现自性化的重要途径。意象体现追寻在梦的工作中实现一种合乎“道”的状态,不施加任何人为干涉,尽力保持梦境原状而不做拆解分析,借助梦自身的力量帮助来访者获得与无意识的沟通(伯尼克,2013)。

在道家哲学中,《庄子》以化蝶之梦 (见 《齐物论》)、神木之梦(见《人间世》)、髑髅之梦(见《至乐》)三个著名的梦例来表达其对梦的思考。从这些梦例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待梦的观点是较为一致的,庄子认为梦与现实具有主体间统一的功能,而这其中,主体是稳定而连续的(陈鼓应,2016)。梦是一种通过意象连接外在与内在的精神通道,虽然梦的物理虚幻性不容否认,但梦也承载了心灵的真实性。伯尼克指出,《庄子》中的“化蝶之梦”的故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osnak,1996)。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化蝶之梦”经常被用来描述通过“物化”体验所产生的精神境界。物化是《齐物论》中提到的重要概念,代表着人与自然的整合倾向,而意象体现中的“心理自居”便包含着这一原理。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物化体验是一种通过情结人格化来消除内在对立的过程,其意义是与一切“我”之外的事物交融,这一过程亦可称之为“齐物”,最终目的是完成心性的转化与超越,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自性化乃至“道”的体现(陈侃,2013)。

不可否认,虽然伯尼克的意象体现理论以及整个分析心理学主要扎根在西方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土壤之上,但从中也能够挖掘出中国道家思想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意象体现方法的治愈因素

3.1 自性化与超越性功能

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不同的是,在以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为代表的深度心理学看来,心理治疗最终目的并不局限于消除心理问题的症状,因为症状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产生症状的心理内容才是治疗的关键。心理问题的真正诱因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之中,与整体人格紧密相关,故而意象体现的目的是,通过自性化的道路,借由超越性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实现人格整合的目的(Bosnak,2008;Jung,1971)。

荣格认为,真正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心理结构中意识与无意识整体的核心领域,这种内在结构被荣格称为 “自性”(Jung,1960,pp.32-67)。荣格对比自我(ego)与自性的概念认为:自我仅为“主体意识领域的中心”,而自性则是整个人格的核心,其作为“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以及“整体”的象征并不被意识化经验所蕴含,其主要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人具有稳定感和统合感,而完整性人格就是自性充分发挥或实现的目标(Johnson,1986;Jung et al.,1964; 申荷永,2019)。 故而,作为秉持心理分析思想的梦的工作方法,意象体现追求的目标,便不限于症状消除,更在于意识的升华,人格的扩展、提升与丰富,以及心理完整性的实现(Jung,1959; 申荷永,2015)。

在这种前提下,荣格使用“自性化”概念,表达的是一个人最终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围绕自性为人格核心的整合过程(Samuels,1997)。荣格指出,自性化的特征在于:(1)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接受和容纳个体与集体的关系;(3)其要义在于使人变得“不可分割”而“成为整体”(Jung,1971)。 简单来说,自性化就是“一个人真正成为其自己的过程”,这便是积极想象乃至意象体现实现治愈目的的必由途径(Bosnak,2008;Jung,1960)。 自性化作为一种源自无意识而自然发生(无为)的过程,在意象体现的过程中,梦被自然地呈现出来。治疗师所能做的,仅仅是引导并陪伴来访者进行感受性的工作,守护与等待自性化的出现,不施加任何干涉和控制,所有的治愈能量全部集中在来访者身上,由来访者自行激发(申荷永, 2012)。

而在自性化过程中, 超越性功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超越性功能指的是意识与无意识发生对偶结合的机制,产生于意识和无意识内容的联结。依据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处于对立和互补状态的意识和无意识在内容和倾向上很少能一致起来, 而这一过程产生的前提条件在于意识自我能够承认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地位。 “超越性”与综合性(synthetic)和建构性(constructive)相对应,这种功能是自发、自然而又主动的,表现为“创造与理解交替出现”的形式(Jung, 1971)。荣格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对完整自性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当两者失去平衡时或者产生隔绝时,神经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就会出现;通过心理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无意识的重要性,解除无意识与意识的对立,进而相互转化并达成妥协,而实现这种超越性转化最好的材料就是梦与想象(Jung,1960)。 因为梦通常涉及内在力量的演化、内心价值观和观念的冲突以及不同的无意识能量系统, 是其整体主题自性化的内在过程。 当体验梦和想象中的意象时,也同时在体验这些象征所代表的情结、原型和内在精神实体, 意象体现的工作即是发现这些内在的冲突, 使之转化为建设性的对话(Johnson,1986)。

总而言之,意象体现旨在通过梦的工作,使无意识与意识在身体容器中发生沟通与整合, 将无意识中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令阴影与情结充分表达,进而通过对意象的体验, 使来访者与其内在原型获得连接,意象背后的集体无意识获得涌现,激发原型的治愈力量;并且通过对阴影和情结的接纳和转化,实现创伤的疗愈,在消除心理症状的基础上,使人格获得统一和整合,自我获得稳定而长期的发展,以及使自我与自性的关系获得调整,通过“超越性功能”促进“自性化”过程的发生并不断靠近人格整合的目标,这便是意象体现技术的治愈因素所在(王振东 等, 2020)。

3.2 神经生理学层面的治愈因素

虽然当下鲜有研究探讨意象体现的生理机制,不过经由分析可以发现, 意象体现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治愈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梦的导入性工作可以引发梦的治疗作用;(2)对意象的想象性工作能够激活有关神经网络;(3)与内隐记忆的深度接触可实现修复与重构。

Hartman(1984)发现,梦是人内在的心理治疗系统,当个体在遭受重大创伤时,梦可以对创伤进行修复,使创伤降低到其能承受的范围内。 因此Hartman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心理治疗是在模仿梦,而梦的工作则是通过语境重构来实现梦的治疗作用。神经生物学界也对梦的功能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例如Mazzarello(2000)指出,只有在梦中激活并处理记忆痕迹时, 平日无法理解的暗示才能获得表达;Maquet 等(2000)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REM,梦产生的主要睡眠阶段)阶段,神经递质会转向高水平的胆碱能神经元,从而对新的记忆、学习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实验表明,梦境对意识状态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显著增强作用, 从而诱发灵感和顿悟(Hobson et al., 2000)。 Stickgold 等人(2001)认为梦的加工过程是由额叶的神经化学回路 (枕叶-颞叶-顶叶连接与额叶边缘白质)来控制的,这种纤维回路从大脑枕叶向顶叶传输多巴胺, 并引发寻求目标的行为和有机体与世界的交往欲望。 神经精神分析代表学者Solms 回顾了有关做梦状态下的脑机制研究, 发现这些结果与弗洛伊德所发展的深度心理学理论广泛相容(Solms, 2003)。 因此,作为深度心理学体系下的治疗技术, 意象体现通过对梦的导入性工作,借由对意象的再体验及感受性的心理自居,试图回归到梦的原初场景之中, 从而发挥梦在神经学层面的治疗意义(王振东 等, 2020)。

换个角度讲,意象体现(具身想象)的本质是一种想象性的工作过程。 其英文词根“image”兼具“想象”(过程)和“意象”(结果和产物)两重含义。有学者从神经元的角度探讨了想象和意象的生理学机制与作用,指出通过对意象的感受和体验,新的突触连接可以建立起来, 有助于新的稳定情感的产生(Kaag,2009; Ogden, 2004),包含情绪意象的想象可以增强记忆编码的荷尔蒙系统, 促进肾上腺释放应激激素以提升对经验的记忆 (Cahill & Alkire, 2003)。研究者们将想象对神经元的这种塑造作用称为 “回归”(reentry),认为其赋予了神经系统同步性分离神经地图的能力,以此来对先前存储的模式加以提炼,并发展新的激活模式 (Gallese, 1996; Umiltà et al., 2001)。 更进一步,Kaag(2009)归纳了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在进行想象时会通过激活镜像神经元来对想象中的意象和它们的连接进行学习和模仿, 以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动态变化。White 和 Fischer(2012)发现,以意象体现的方式对快乐记忆进行想象,能够有效降低被试的疼痛感受,表明了意象体现工作可以激活镜像神经系统, 并影响躯体感觉。 Domash(2016)结合梦与想象的作用指出,采用意象体现对梦中的意象进行想象性工作,可以激活有关神经网络, 在突触间产生新的神经元连接,由此产生治愈性的作用。

此外,有研究表明,许多心理功能性障碍由早期内隐记忆发展而来,导致大脑网络发生改变,从而产生 持 久 的 症 状 表 现 (Cozolino, 2002; Schore,1994; Siegel, 1999)。 尽管早期的内隐记忆在神经系统中得以固定, 然而这些内隐记忆也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它们可以被再加工被重构为新的心理模式,并被赋予新的内涵(Kandel, 2006; Wagner et al., 2004)。 Stickgold 等人(2001)认为,梦可以将内隐记忆中高强度的情感内容自然地结合在一起。Mancia(2006)也发现,内隐记忆可以存储并出现在梦中。 Kosslyn & Moulton(2009)则指出,对成年人而言, 调整记忆复合材料可能会创造新的基础神经网络和内隐记忆,那么,这些由意象表征的无意识信息将得以修改或重组。Bass(2002)对此十分看重,他认为梦的工作可以用集合了内隐记忆的意象, 创造新的模式与可能性,当创伤经验被具身化之后,创伤便可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缓解。 Bromberg(2003)则提出, 意象体现工作可以借由心灵的催眠力(hypnotic power)将内隐创伤带入到工作记忆中,使之在心理表现与其代表的经历之间创建一种联结, 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总而言之,意象体现可通过对意象的体验帮助病人与这些前符号记忆深度接触, 帮助病人重构早期内隐记忆, 并改变其中重复和功能失调的模式,进而改变其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 此外,意象体现能够在病人的内隐记忆和创造性之间形成联结,使其具有更加灵活和流畅的思维以及更强的经验学习能力, 从而促进新的积极模式发展(Domash,2016)。基于这种理解,White(2015)研究了意象体现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治疗效果,发现意象体现能够成功地帮助病人克服梦魇以及闯入性记忆。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意象体现的哲学基础与治愈因素的探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意象体现理论在哲学层面秉承了现象学主客体一致性、存而不论和知觉为先的观点,复杂性理论中的复杂系统假设及对涌现的重视, 以及中国道家的执一、无为与物化的思想;

第二,意象体现方法的治愈因素,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自性化实现人格整合的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则是在神经生理学层面上, 对梦中的意象进行想象性工作可以实现内隐记忆的修复并引发治愈。

猜你喜欢

自性荣格意象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如何读《坛经》
赢创AEROSIL气相二氧化硅分散液荣获2020年荣格涂料技术创新奖
意象、形神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