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研究

2023-01-06蔡明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文化

□文/ 蔡明丹

(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提要] 新乡贤文化是乡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当前新乡贤文化建设,从激发新乡贤内生动力、强化新乡贤情感认同、将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生活等方面,探索乡村新乡贤文化建设路径,使新乡贤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乡贤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是教化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根植于我国农村社会的乡贤文化由来已久,几千年的乡村社会发展中,乡贤的一言一行对乡村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如今,新乡贤传承了旧时乡贤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涵,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大量青壮年尤其是乡村精英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而流入城市,进入城市学习、工作,乡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乡村治理乏力。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凸显新乡贤以及新乡贤文化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现如今,乡村治理面临着村精英人才流失、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等问题,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新乡贤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要不断挖掘新乡贤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涵养优秀乡贤文化,用新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一、当前新乡贤文化建设主要措施

(一)党建引领,教化村民的个人担当。党员是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优秀无职的党员中培育和发展威望高、口碑好、责任心强的“乡贤”,并为他们颁发聘书,可在宣传党的政策、协调矛盾化解、参与村务治理、向村支部提工作意见等方面发挥作用,凝聚基层正能量。一方面党员乡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出谋划策,让村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高度的文化涵养和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另一方面党员乡贤在村中是有威望的,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说服力。党员乡贤的模范作用,是乡村的优秀典型,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同时,党员乡贤还带动村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如,广西A 乡通过创建“一站一组两会”工作制度,在产业集中区建立党建工作站,由党员乡贤带头,依托党组织引领产业经济发展。在党员乡贤的带领下,A 乡主动引进外来企业建设灵芝养殖园,在保护自然生态山林地的前提下,共同开发林下种植灵芝项目200 亩,并自主开发养殖灵芝鸡8,000 羽、清水鱼16 亩,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为建设乡容乡貌、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成立志愿服务队,建设文明乡风。新乡贤是建设文明乡风的倡导者、践行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在新乡贤的号召下,如广西A 乡新乡贤理事会组织村民成立志愿服务队,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带动、示范、协调等作用,以新乡贤文化教化村民,为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A 乡建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环境卫生整治、河道清洁、美丽乡村建设)、“敬老爱幼”志愿服务队(对孤寡、困难老人进行帮扶及医疗咨询服务)、“屯留老娘舅”志愿服务队(矛盾调解、矫正帮扶、法律宣传、政策解读)、“巾帼文明”志愿服务队(妇女维权、新风尚传播、文体活动拓展)。志愿者服务队劝导乱吐痰、乱认垃圾、乱倒污水、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乱涂乱画、乱摆乱放、破坏公共设备、损坏花草树木、车辆乱停乱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不文明行为;积极带头做好房前屋后卫生工作,督促村民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带领村民绿化美化周边环境,搞好村内公益性设施的维护工作,保持设施的清洁美观;在村民中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法制宣传,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积极协调派出所和村委会加强治安、普法、调解、巡逻等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志愿者作用。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的一系列互助友爱活动,使得互助友爱的观念深入人心。新乡贤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村民需求,解决村民困难,以自身的威望引领文明乡风的形成,并凝聚成乡村共识。

(三)健全“一约四会”制度,弘扬乡村社会正气。乡村振兴必须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在新乡贤的带领下,A 乡通过修改完善本村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切实发挥其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创建精神文明,奋力打造富裕、美丽、和谐新乡村。“四会”会长都由新乡贤担任,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分别负责向群众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认真贯彻各级政府在婚丧嫁娶中的相关规定,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坚持“弘扬正气、明辨是非、明礼诚信、构建和谐”的工作方针和“公平、公正、公道”的工作原则,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营造健康的村风民风;有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向村民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让村民学法、懂法,提高群众对毒品及赌博危害性、严重性的认识,提升全民禁毒禁赌意识;广泛听取和集合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反应村民的意愿和要求,协助监督村集体财务和其他公共财产的使用情况,监督和协助村委会维护生产、生活秩序,调解民事纠纷。“四会”各司其职,破除封建迷信、旧规矩、陋习,推进殡葬改革,弘扬乡村社会正气,树立时代乡村新风尚,完善乡村治理制度保障,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二、新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乡贤人才短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乡贤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加上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农村人才紧缺的现状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难点和重点。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精英人才大多选择进入城市工作,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年轻的新乡贤人才资源不足,年轻的新乡贤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接纳新兴事务与新兴理念的意愿与能力更强,在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协助村两委处理村庄事务的过程中更具有效能。然而在现实中,年轻的精英人才流入城市,目前大多乡村乡贤以中老年人为主,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尤其对新兴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欠佳,乡村治理缺乏活力。二是女性新乡贤人才资源短缺。新乡贤文化建设中,女性具有耐心、细心、有爱心、同理心较强的优势,在倡导文明乡风、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现实中,由于农村仍存在妇女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的陈旧思想观念,使得女性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不强,女性新乡贤更是少之又少。新乡贤文化的建设需要精英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也需要多元乡贤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乡贤力量,为乡村振兴规划蓝图。

(二)新乡贤面临信任危机。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并以熟人关系为聚合体维持的生活共同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农村生活已无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或外出务工就业,原先以血缘和地缘维系的熟人社会受到了大程度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使得村民情感逐渐弱化。传统乡贤在乡域范围通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村民对传统乡贤的信任感也较强。而新乡贤大多年轻时就离开家乡,长年在外工作,与故乡的情感逐渐弱化,与村民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很少,使得新乡贤与村民的情感联系不紧密,对村民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群体,造成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较弱。目前,大部分村民对于新乡贤认知几乎为零,村民对新乡贤人士并不熟悉,甚至感到陌生,导致村民对新乡贤产生偏见,缺乏对新乡贤的信任感,进而导致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弱化了新乡贤文化参与乡村治理的力量。

(三)村民受多元文化困扰。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及城乡的互通,乡村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城市,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于是在农村与城市的交流逐渐丰富后,不同的文化在乡村交汇,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冲击着村民的价值取向。这些文化既有积极向上的、文明的、健康的、先进的,也有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对于我国农民来说,多元文化的交汇冲击使他们迷茫,加之农民普遍缺乏明辨思考的能力,甚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失去自身传统的文化信仰。一方面对于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来说,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和缺乏与外界的接触,通常相对保守,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大部分人还会排斥和抵制先进文化,因此相对保守的留守中老年人对新乡贤文化的建设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进城学习或工作的青壮年,在深刻感受城乡差距之后,特别向往城市现代化的生活,但目前城市现代化的生活中仍然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农村进城的青壮年有可能受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农村始终是落后的、农村的文化建设毫无意义,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路径

(一)激发新乡贤内生动力。激发新乡贤内生动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新乡贤返乡支持乡村建设等激励措施,提高福利待遇,给予新乡贤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新乡贤返乡,新乡贤更熟悉当地文化习俗,要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获得感、荣誉感、成就感,支持新乡贤留乡返乡;另一方面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其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果,乡镇政府一定要支持新乡贤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选派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庄开展文化知识培训,还可与当地高校教师或专家学者联系开展知识讲座,全面提升新乡贤的知识文化水平。除此之外,村中每年可将一定的经费用于购买乡村治理专业书籍,定期更新乡村阅览室报纸杂志,组织新乡贤开展读书分享会,提升新乡贤乡村治理水平。新乡贤中女性人才资源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村社会中存在男尊女卑的固有思想观念。对此,村两委要定期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宣讲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挖掘女性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先进事迹,促进村民解放思想,改善村民心中固有的女性角色定位观念,从而不断激发女性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二)强化新乡贤情感认同。在地缘和血缘关系逐渐淡化的今天,强化情感认同、激活公共精神是新乡贤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是激发新乡贤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的动力。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普及,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方式增加村民与新乡贤间的互动交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强化新乡贤与村民间的情感联系。无论是仍留守村庄的村民,还是流入城市的新乡贤,都是热爱这片土地的,都是具有乡土情结的,交流越多、沟通越深,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感情越深,村民才会越信任、认同新乡贤,也能够不断激发新乡贤的乡土情结。因此,一方面村两委可通过微信、抖音、钉钉等通讯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搭建新乡贤与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村民可以留言提问,新乡贤可以为村民答疑解惑,还可以通过抖音、淘宝等进行直播交流,通过实时互动交流增进新乡贤与村民的双向互动,强化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认同,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针对村民对新乡贤存在的认知偏差,更需要“村两委”发挥主导作用,定期开展乡贤宣传的活动,以知识讲座、专家宣讲、新乡贤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专题宣传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了解新乡贤,树立新乡贤在村民中的信任度和威望,强化情感认同,实现新乡贤有效参与乡村治理。

(三)将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生活。将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生活,关键在于新乡贤的选拔和推荐,没有新乡贤,也就无所谓新乡贤文化。首先,要做好新乡贤的选拔推荐,健全新乡贤审查和选拔机制,保证选出的新乡贤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选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真正有能力且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新乡贤,确保新乡贤是受到村民认可的,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新乡贤的选拔要在村两委的组织领导下,遵循德才兼备、人岗适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德”和“才”为核心选拔标准,以此选出的新乡贤最终经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选拔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保证新乡贤人才队伍的长效建设,才能保证新乡贤文化的有效建设。其次,构建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提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真正将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可以通过开展“先进乡贤”等评选活动,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展开村民认可度调查,以服务乡村治理为评估目标,对新乡贤的“德”“才”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基于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公益性质,应该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所做出的社会性贡献作为评估新乡贤工作的重要标准,为“先进乡贤”颁发荣誉证书;对于没有获得“先进乡贤”荣誉称号的新乡贤的工作也要给予认可,可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荣誉感、成就感和积极性。最后,推进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生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重视新乡贤的选拔与推荐之余,还要树立典型示范作用,使新乡贤文化真正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带领村民走出多元文化冲击的困境,展现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强大力量。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学习、工作,农村呈现“空心化”现象。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吸引着大量乡村精英在城市定居,乡村治理缺乏人才支撑。乡贤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农村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是对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重视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力量,弘扬乡村先进文化,改善乡村秩序,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南安乡贤再发力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