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者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的内涵与策略

2023-01-06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实训技能

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河北 邯郸 056005)

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成就高技能的劳动者,提高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起着重要作用。

1 课堂革命的内涵

1.1 创设市场需求导向的实训型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课堂革命中,教师要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教师首先是技工、技师,然后才是教师。教学活动首先体现为实训的示范操作,然后为课堂的理论授课。教材向多中心过渡,且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包含阅读书目、论文、网站信息,以实现课程内容超过教材覆盖内容,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学习内容超越教材包含内容的效果。变更课堂地点,教室向实训场所转变,改善高职院校的痛点:实训种类少,实训频次不足,实训设备欠缺。

学生在高职院校内主要学习技能,学习的技能不是教师闭门造车思考出来的,而是教师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实际体验到的。学生在技术方面的提高是在其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各种操作、项目实践激发的问题而收获的。

1.2 倡导基于自我管理的自主型学习理念

在3年高职教育周期内,如果去掉公共课要求的时间,去掉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学生在校园内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极其有限。这段有限的时间又被周末、节假日所分割。因此特定到某门课程上,只能用多少个小时来衡量。

学生经历过总计30--40门的,每门60个小时的课程后,获得毕业证书,成为职业人、社会人。在当前有限的、碎片化的学习范式难以变更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讲精华,学生用方法;教师做示范,学生看重课余时间才是成长路径之一。

在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能力、自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较简单,坐姿、习惯养成、学习态度、生活情感为其主要导向。初中生则在校内学习的同时,通过参与校外学科辅导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到了高中之后,由于封闭式教学以及更低频次的离校模式,更是强调了自学的重要性。接受高等教育后,学生远离家庭,加之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基本上可以排除家庭教育、校外机构对专业课提升的影响。因此学业上的困惑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1.3 树立适应职业本土化的改革模式

课堂革命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需要雪中送炭的和需要锦上添花的并存。不同地域也有不同要求,《晏子春秋》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如同很多抽象的词汇一样,自由很好,但疫情期间,自由必须受到限制。改革受人欢迎,但有时又要尊重人民的选择。

就高职院校而言,百所示范校和百所骨干校只占1468所高职院校[1]的13.6%。不同的办学水平,需要不同层级的课堂革命。在某处课堂内,死记硬背的知识类教学已经足够;而在另一处课堂,创新型、创造型以及高素质养成则至关重要。但是诸多职业有的是重复劳动,职业人在这些重复劳动中,提高熟练程度,思索如何做好工作,思考符合客户需求的做法。

试想一下近期英国的“油荒”问题,英国政府的观点是:不缺汽油,而是缺乏开油罐车的司机[2]。如果将驾驶作为一项职业技能,其中存在多少创新、创造和高素质养成呢?当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员工待遇低,工作条件恶劣,廉价劳动力不易获得,这些因素不是职业院校能够解决的。

规则是宽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堂是具体的,具有特定要求,具有个体情感,具有个性化的意义。就职业教育而言,不同教育机构的诉求不同,对于师生要求不同,管理机制也有差异,但均要各守其位。电气化卡车确实是高技术,由德国提出[3],但职业院校的师生要解决开好车的问题,基础设施的研究、设计可由研究型大学推动。

2 学习者的诉求

在理解和分析了教师所想,教师认知的内容之后,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对学院2019级学生的小规模调研后,有如下发现:

大部分学生诉求与教学内容有关:学习市场需要的内容,学习工作有关的内容,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内容。也有学生认为,要讲述学生能理解的内容,讲解与实际场景关联、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诉求中,还有大量要求与实训有关:理论要少一些,实训要多点,实训设备要再多一些。创设情境,使学生多接触讲述内容的实体。上课时要动手操作,理实结合,理实一体。甚至有学生从更深刻层次提出,教师要有实践能力,教师以身说法,教师以自身的实践作范例教学。从相反角度来看,有学生提出:按照目前模式,即使获取毕业证书,也不如干一年活的学徒工。

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提出的诉求较少:适度播放视频,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涉及到新技术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会展,会更有吸引力。使用生活中的事例作证据,而非是仅依据书本或幻灯片。采用从简单到复杂,采用过渡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听懂、听会、会用。使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联想。也有学生提出要求:结合如何使用来讲解构造与维修类课程。

最后,还有少量人文方面的诉求:职场建议,工作注意事项,应当遵守的规则,包含潜规则。对生活有帮助的做人、做事方法。

也有学生认为自己在听教师讲课,没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讲什么,自己就听什么。

3 课堂革命的策略

3.1 校园实践强化基础技能

从上述的调研可以看到,教育者眼中的课堂不一定是学习者需要的。教育者和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认知上有差异,教育者希望培养全人,而学习者则自愿变成操作工具的熟练人员。

教育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偏向动脑,技能偏向动手。技术型人才需要技能,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只是需求的程度与比例不同。但学习者从自身角度来思考,认为需要实践,更看重技能训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园实践需要加强基于技能的教学活动。学生看重的是职场、就业所需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近期角色,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能立即上手工作即可。操作人员工作几年后能否成长为技师,或者销售者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否成长为经理,与其自身工作、自身努力有关,不宜过多地解读为高职教育的直接效果。

3.2 社会实践提升实用技能

对于学生而言,在充分参与校内实践的同时,还要主动参加假期的自主实践。以4个假期来计,会有6个月的时间,加上顶岗实习的6个月,也可凑成1年的社会实践。这要求学生从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就有计划,从入学的第一个寒假开始,就在同一实践场所进行假期工作,顶岗实习也在这里工作,从而实现就业之后立即上手,脱离毕业后的初期必做学徒工的魔咒。但遗憾的是,学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不如人意。假期在某处实习职业相关内容,顶岗实习也在此处工作,更是难以实现。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地与就学地不同,因此在社会实践时,注意不要过分频繁更换工作地。否则的话,在新机构中又要重新开始,只能在得到新机构认同后才能从事复杂工作。

公司需要直接上手的员工。曾有学生到汽车4S店应聘,经理说看了换机油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录用。当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解决了最基础的实践技能,那么去企业工作可以直接从事相对较复杂的工作,也解决自身能力的认同感:“三年高职并非白上,不会再从学徒工做起”。

3.3 教师的社会实践

指导教师同样要有实践能力。对于工科类专业而言,教师兼具技工和教师的能力。对于营销类专业,教师兼具销售和教学能力。

为达到技工型教师的操作能力,教师要寻找接纳自己的场所,要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时间去企业兼职。这种模式要考虑两种因素:教师愿意从事技工的操作活动,包含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也包含相对较复杂层级的实践,取决于兼职企业的具体工作内容。教师将操作活动分类、分层,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以差异化教学内容,教给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师社会实践的效果是:授课内容和实践操作不是听来的,不是看来的,而是动手操作得来的。

3.4 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在小组化的受众前面,教师动手操作,并且为边讲边做,明确指出操作要点和禁忌事项。例如,更换机油滤清器必须检查旧的橡胶圈是否仍附着于原安装表面;打磨金属试样时,要抓紧试样,并且手不要距离打磨表面过近。然后让学生逐一操作,之后再由学生讲解自己的体会。考虑到学习层级,初期为小组成员单人操作,他人等待;后期增加工位数量,增加单人操作的难度或时长。

参照中车行的1+X证书技能等级标准[4],技能考核的每个考核科目包含4项操作,每项操作时长60分钟。要求考核站为每项操作提供4个平行工位,因此总体为16个工位。可知240分钟时长内,16个工位可接纳16个学生完成4项操作轮转,实现技能考核科目的意图。学校班容量约为30人,全班每人要在60分钟内完成某单项技能操作,需要30个工位。考虑两节课连上,时长为100分钟。在时间非常紧张情况下,完成某项技能操作,至少需15个工位。并且还是建立在一半人实操,另一半人等待的前提下。解决办法为,减少单项操作时间,将复杂操作分解为几步进行。例如,分解为30分钟时长的操作,则在15个工位情况下,在60分钟内,30人可逐一操作一遍,以减少单次练习内容,来达到提高练习频次的效果。

3.5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在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即使需要理论,也是由于实践遇到问题而引发的理论需求。这种诱发的理论需求,比起先理论后实践,更具有吸引力,更符合技能提升的认知,也更加自然。

理论课堂仍有提高的必要,理论教学要由简入繁,难度要适中,甚至可以说难度要降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管理制度等各个角度上来看,要归避单一化的观点:课堂为教师的课堂、课程为教师的授课内容。最后发现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可解决课堂问题,而忽视了课堂难度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教师素质同样重要与必要,但也应认识到,人是最难改变的。做事易,做人难;教师教书易,教人难;学生学习内容易,学习方法难。改变教师、改变学生,两难并存。

在教室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希望看到新技术,希望用视频方式,而非是静态图片的方式来学习。教师讲解用的幻灯片要富于时代感,要和当前行业、企业发生的技术进步相关。从这样的诉求来看,以不变制万变的思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教学用的幻灯片要及时更新,学习者要求常讲常新的内容。

3.6 人文与企业文化

学习者具有自身的社会情感,除了技能上具备工作适应能力之外,还有人际交流的需求。学生对于人文方面的要求,还是和工作有关。工作文化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兼职工作机构有大有小,文化差异巨大,需要的管理能力有差异,文化氛围不同。就学的高职院校不同,学生也会经历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体会不同的做事风格。

作为社会人而言,教师接触的人、接触的事,塑造、完善其个体的个性与特征。教师在个人生活中具有不同社会角色,如果在工作中,兼有技工和教师角色更佳。教师可以在实训中,在课堂中,以他所兼职的校外机构的文化,来对学生做人、做事、工作方式产生影响。同时注意实训室文化也要反映企业文化,例如看板,应将生产周期、安全标语等以视觉的方式适度展示出来。

4 课堂革命理念的建立

课程革命不仅是治病救人,不仅是医治其躯体,不仅是改善其技能,更有精神层面上的驱动,使其意识到这种变革的必要性。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出发点和最后决定因素在于改变人的思路,改变人的理念。不仅有管理者的理念改变,同时也强调教师改变、学生改变与配合。

教育管理者要改善自己的理念,包含给老师松绑,降低评估、数据、会议、要求的强度,给教师以成长的空间,给人以成长的耐心,给人以能犯错的容忍程度。教师想变革,学生要立起来,培养自学理念。学习目的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死记硬背的数据名词、作用、安装位置、工艺方法,还有如何做事情,如何获得上述知识,如何鉴别孰是孰非。

在这样复杂交错的过程中,矛盾的观念、互相抵触的行为模式并存。孰对孰错,保留什么,保留到何种程度因人而异,因教师而不同,因科目而有变化,因学生的年级而有差异。

5 课堂革命的落实

课堂革命中的学生实践最难,实践需要设备,并且需要接近真实工作场景。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有限,增加实训设备牵连到实训室空间的扩大。而一旦设备变多后,考验教师的管理能力。物品摆放各有其位,工作现场有条理。小件能找得到,大设备有开机率。不能出现设备没有用坏,倒是放坏了情况的发生。设备维修能保障设备的完好程度。

其次为设备损耗和正常更新。从操作角度来看,大修时某些重要螺栓必须更换[5]。建筑机械与设备——高强度紧固件技术条件,JG/T5057.40-1995则规定,高强度螺栓螺母使用后拆卸再次使用,一般不得超过两次。能够理解,一个班内有30名学生,每个学生实践一遍后,设备上的螺栓连接基本上不能再用了。因为机械上的零部件设计、安装就不是为了这种高频次的作业而开发的。

课堂革命牵扯的精力很大,只要动起来,只要学生动手实操,就可以超过所有的空谈。动手操作又与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有关,是否需要安排4节课连上?毕竟学生准备工具、实操、最后现场管理均需要耗费时间。如果是2节课连上的话,会给人特别匆忙的感觉。学生会感觉一直都在准备、一直在收拾,操作的时间被挤压了。

6 课堂革命评价

变革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活动效果?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很高,但对口率不高。对口就业是高职院校设置的意图,培养了这么多专业人士,如果很多人不做此项工作,接受这种培训的意义在哪里?也许学生接受培训的意图在于培养兴趣,学习者愿意进行相关培训。同时也可以认为兴趣和职业是变动的,是更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和职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可以适时而变。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实操,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工作中要对教师培训,评价教师的实践技能。显而易见的是,单项实践技能易学习,易评估,综合职业技能不易获得,不易评估。诸多的因素交织导致课堂革命评价话题永生、永存。

结语

只有做好课堂革命,将实训抓住,抓好,才能改变高职院校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改善学生的技能情况,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改善公众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固有的陈旧观念。

猜你喜欢

学习者实训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