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在中医语言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3-01-04

光明中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学术语

高 健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理论体系,这种科学共同体内部之间用于学术交流的语言往往又相对封闭,中医学语言也是如此。当今中医学者仍旧使用着先贤们几千年前的语言,但使用这种语言的背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解读和诠释中医学,必然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承载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医语言集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这令中医语言能够成为承载中医理论体系知识的载体。可是这种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及文化、宗教知识的学科难免会在其语言上出现隐喻现象。这关系到了中医学各个场景的应用如医疗、教学、翻译等,是中医行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1 隐喻视角下的中医学

中医学与西医学都属于医学科学体系,两者的研究都来源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客观规律的观察与研究。这种人体不同状态下的客观规律具有同一性,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相互交流的关键。可是,对于这种客观规律的描述及研究会因为地域、习俗、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关于脾藏象实质的探讨从未停止过[1],有关其具体与哪个西医学脏器相呼应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2],也有从细胞层面解释脾实质的[3]。归根到底,中医学理论由中医语言构建,其内涵却不仅限于医学语言的表达,想要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学理论,不能仅从今人的角度出发,要学会以古人的立场为根本,不仅要明白古人的修辞习惯即古人是怎么说的,还要明白古人的认知过程即在当时的语境下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1.1 中医语言构建了一个可能世界中医学语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哲学语言与自然科学语言相互汇通,包含着大量的文、史、哲元素。这种中医学独有的语言与现代科学语言理论模式大不相同。贾春华等[4]认为中医学理论是来源于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观察,这种基于人自身主观体验性的描述受制于所处语境的影响产生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释临床事实,这种理论往往重视逻辑自洽而不重视自证,因此中医理论的要点是在可感知的层面进行理解,而不是强行在现实世界寻找模型。科学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模拟研究,所以科学理论所构建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其更贴近现实世界。真实世界难以被完全观察,所以各种科学理论及术语所描述的世界是一种可能世界,这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去探究其与真实世界的相似性。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医学是古人们基于自身经验认识,通过隐喻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中医的可能世界。

1.2 中医学中的隐喻现象在古代,虽然科技水平有限,古代们的医学理论却不是凭空产生的,古人通过观察自身与自然界互动的结果。在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影响下,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具有一致性,常借用自然现象来理解和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运作,然后在不断的诊疗中加以应用与证明。但由于所处年代思维与术语语言的限制,在仅能肉眼观测的时代,人们只能用周边已知的事物来理解那些不清楚的事物。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采用隐喻的方式,运用比喻、想象和类比的方法,形成了一种基于认知隐喻的中医语言[5]。对一门基于隐喻认知构建的学科,研究其真实世界的有效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隐喻的角度出发,研究解读中医语言中比喻的、想象的和类比的东西也是十分重要的。

2 中医语言隐喻研究现状

此前,隐喻属于语言修辞学,是文学语言中的装饰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6],其中有关“概念隐喻”的提出与论述,将隐喻研究加入了认知学的范畴中。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也不仅是修辞手段这一层面上,有的学者把隐喻看作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借助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的一种认知工具。认知学家们认为隐喻能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联,帮助人们建构语言并进行创新。

2.1 中医语言翻译的隐喻研究目前只有少部分中医学者从语言修辞学的立场上研究隐喻,而且大多应用在中医语言翻译上。李照国[7]在《门外译谈》中提到了《黄帝内经》存在隐喻,他从语言修辞学的角度把这些隐喻作为修辞进行研究,举例分析了这种隐喻的翻译方法。赵阳[8]考察了中医语言的隐喻现象,在语言修辞的立场上把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样举例分析了这种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认知研究同样出现在中医学语言的翻译中。汤思敏[9]整合了含有认知隐喻的中医术语,通过分析隐喻本体的差别,将含有隐喻的中医术语分成病象类和病理治则类。并在翻译应用后,提出了3种含有隐喻的中医术语翻译方法;①多数有隐喻本体的病象类可直接翻译;②含有隐喻的病理治则术语可间接翻译;③少数没有隐喻本体的病象类需要采用直接和间接结合的翻译方法。此外,兰凤利[10]、张斌[11]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密切,同时因为“象思维”的影响,中医语言中带有大量带有隐喻的修辞性语言,他们提出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立场上对这些语言进行翻译。

2.2 中医理论的隐喻研究相对于较少的从语言修辞角度出发的隐喻研究,将中医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认知隐喻学联系起来的学者较多。早在1999年张英远等[12]就把中医理论术语的隐喻性与中医理论的模型联系起来,他认为古人基于隐喻认知的描述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层结构。2012年,马子密[13]通过研究认知隐喻理论与古代哲学思想,还原了古人构建中医学理论的语境与思维模式,进一步分析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机制和古人解析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过程。贾春华[14]在系统学习了认知学理论后,发掘并研究了中医学五行学说中的概念隐喻现象,分析古人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构建中医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中医藏象、病机等中医学理论中的概念隐喻现象。至此研究人员们开始了对中医理论术语隐喻现象的系统研究。肖建喜等[15]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经穴命名构建时的隐喻认知过程,并按隐喻类型将其分类,发现古人通过把所处位置、功效主治的复杂信息隐喻在经穴命名中。

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 隐喻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能够灵活地将已知概念和未知概念联系起来的认知方式。当人类探索未知的领域时, 会不由自主地借助隐喻用通过已知的概念去了解解析未知的概念, 以此创建新的概念理论。其实, 现今的许多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往往具有隐喻性,黄欣荣[16]指出当人们研究某些复杂性学科如医学时,面对复杂的生命活动,仅靠形式逻辑词汇构成的理论语言难以精确的描述。所以人们采用隐喻语言来增加学术语言的灵活性,使科学理论的意义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郭贵春[17]看来,隐喻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尤其是科学术语,很难在逻辑实证的层面上将其证实,隐喻语言更像是一种不具有字面意义的,难以确定其逻辑的语言。但正是隐喻语言不拘泥于字面意思与逻辑的特点,成功弥补了形式逻辑科学术语僵硬、封闭的缺点。并且,他认为隐喻语言对于现有的术语概念的重新定义、新的术语概念创造甚至整个科学理论论述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语言隐喻的研究同样涉及到了中医学术语方面。刘杨可心等[18]详细研究了中医术语隐喻现象,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隐喻的功能差异,指出隐喻在中医术语研究上有以下3种作用:提供了新的构词方式;增强了中医术语的解释力;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神。

3 小结

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飞速发展,对21世纪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可信性造成了相当剧烈的冲击。如今学者们在研究时更倾向于强调科学理论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相当多的学者们认为只有能够利用实验进行证实的理论思想才属于科学范畴。诞生在几千年前的中医理论体系自然开始受到质疑。中医的“整体观念”因存在哲学属性而被质疑是否科学,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气学说”“四时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理论也因其过于抽象而难以被客观实验证实,以至于被当今部分学者比作玄学,甚至有人认为中医是一种迷信而对其进行全盘否定。但是,在现代各学科领域成员间的内部学术交流过程中,也往往使用自己学科里特定的学术语言即术语来表达观点,这种语言本身就是通过研究者们脑内的认知模型创建的一种隐喻性的语言,研究者们本身就会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加工熟知的、具体的外界语言,用其来映射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未知的、抽象的概念与理论。在这种模式下,现代西方也提出了许多高度抽象的、难以用实验证实的假说,如“宇宙爆炸假说”“量子物理学说”等理论学说。同样,生物学里的“进化论”也难以用实验证实。但这依然不能否定这些假说本身的学术价值与科学性。而中医学理论体系,作为医学理论,其自身的科学性就是基于其医疗实践时的有效性,而中医学家们早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证明了它。

隐喻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模式,人们总是基于自身的世界观来总结自身的直观体验,用其来理解新发现的、未知的、抽象的概念与理论。长此以往,人的脑中便形成各种各样的隐喻认知模型。如中医“阴阳”“五行”概念,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至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内涵仍然值得当代人深入研究,了解古人的世界观,熟悉古人的隐喻认知模型,这或许能够更好地以古人视角去理解中医理论,从而实现思维跳出,抽丝剥茧,形成当下中医新环境更适用的临床思路,为现代的中医学研究添砖加瓦。

对于中医语言隐喻现象的研究不仅能使人们能站在古人的语境下深度发掘中医理论内涵,还能通过对中医语言隐喻思维模式的研究,创造新的中医理论和术语,进一步的发展中医。希望人们能继续深入研究中医语言的隐喻现象,取得更多的成果。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学术语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