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系统构建及其建设路径研究

2023-01-04金更兴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干部政治能力

金更兴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政治能力”的概念,之后,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政治能力建设的问题。他还对政治能力的内涵作出阐释,在2017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对政治能力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拓展,增加了“辨别政治是非”的表述。2020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对政治能力又作出了“政治三力”的阐释,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1]党外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极为重要。

一、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要素的系统构建

政治能力最初提出主要是针对党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这一概念拓展运用于党外干部这个主体,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主体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具有一般意义的政治能力要素内容,还具有自身特质的能力要素内容。因此,有必要厘清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要素内容,以便为加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提供指向。

(一)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基本内涵

政治能力是政治学术语,《政治学辞典》对政治能力的界定是“以某种方式参与政治过程、从事政治活动或影响政治决策的力量,其主角包括人或政治系统”[2](P9)。美国学者罗伯特·W·杰克曼则认为,政治能力就是政府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与矛盾的能力[3](P82),这偏重于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理解政治能力。在我国,政治能力主要是针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是对党组织、党员干部政治理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政治综合素质的要求。党外干部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既有一般领导干部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特殊性。对党外干部而言,既存在对一般领导干部的普遍性要求,又具有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的特殊性要求。基于党外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视野,可把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概念界定为: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党外干部在进行参政议政、履行职能及其他一切政治活动中所应具备的政治本领和政治素质。这一界定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概念是在我国政治体系下出现的专门政治术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才会有党外干部这个角色,才会涉及党外干部政治能力问题。第二,党外干部政治能力除了一般政治活动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外,还包括党外干部在参政议政、履行职能中所要求的政治能力。第三,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是党外干部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总和,不是其他才艺方面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统战性。党外干部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由此衍生的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概念也具有强烈的统战属性,即要求党外干部所具备的政治能力是为彰显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服务的。第二,职能性。党外干部政治能力除应具备一般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外,还应具有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特殊性,体现在党外干部履职工作要求方面,如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第三,延展性。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虽是客观存在,但并不是伴随党外干部的概念而出现的,而是在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概念出现之后才延展到党外干部群体的。

(二)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要素构成

国内关于政治能力的研究,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三要素说[4]认为,政治能力可分为思想品质、价值态度、知识技能三层结构,对应的能力即为政治理想、政治品格;政治立场、政治担当;政治鉴别力、政治领导力、政治风险处置力等。四要素说[5]认为,政治能力是一个集价值判断、心理特征、认识机制、实践指向等维度为一体的能力系统,对应的能力即为政治立场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信念信心、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品格等心理状况;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责任、政治担当等。五要素说[6]认为,政治能力包含职能性政治能力、保障性政治能力、方法性政治能力、核心性政治能力、预见性政治能力等内容。以上政治能力的要素结构分析均是针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或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目前尚无对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要素结构研究。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等“五种能力”建设。虽没有明确定位“五种能力”就是党外干部的政治能力,但显然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核心要素已经包括在内,这也可以说是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要求的最早表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7],明确了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要求,为新时代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综合国内对政治能力要素结构的研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根据党外干部的身份特点,按照能力的性质用途划分,可将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划分为立场性政治能力、职能性政治能力、技能性政治能力、斗争性政治能力等四种能力。在四种能力体系中,立场性政治能力是前提,职能性政治能力是基础,技能性政治能力是关键,斗争性政治能力是保障。

第一,立场性政治能力。立场性政治能力是指党外干部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政治立场时表现出来的政治能力。党外干部在参与政治活动时首要的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的表达是党外干部观察、认识和处理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是历经政治观察、思考、判断、领悟及最终落实政治判断或履行政治责任的过程。因此,立场性政治能力包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政治判断力是指正确分析研判政治形势、政治发展格局变化的能力,政治领悟力是指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的准确理解与深刻领悟能力,政治执行力是指履行政治责任、落实决策部署、执行政治任务的能力。三种能力都包含有前置性的条件即政治立场问题,作出政治判断、提升政治觉悟、执行政治决策都夹杂了政治立场的表达,可统称为立场性政治能力。

第二,职能性政治能力。职能性政治能力是指党外干部作为多党合作重要参与力量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所具备的政治能力。党外干部履行职能本质上是履行政治职能,是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的政治要求。职能性政治能力包括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参政议政能力是指党外干部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并发表政治观点、表达意见建议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是指党外干部组织、动员、调集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统战成员力量完成一定目标任务的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是指党外干部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协商共事,致力于维护多党合作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以上三种能力是党外干部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履行职能中所体现出的政治能力,是完成履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统称为职能性政治能力。

第三,技能性政治能力。技能性政治能力是指党外干部在进行参政议政、履行职能及其他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的具有专门技术性或技巧性、艺术性的政治能力。党外干部参与政治活动,不仅仅是身份角色转变的问题,更需要一定的专门技能,当然这种技能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技能性政治能力包括政治学习能力、政治沟通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等。政治学习能力是指党外干部通过开展政治理论政策学习等掌握政治知识、思维、方法及技巧的能力。政治沟通能力是指党外干部与外界进行政治信息的有效传输、交流、沟通以达成政治共识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是指党外干部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政治意识、思想困惑、精神状态以及学习、工作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以上三种能力是党外干部在参加政治活动中所涉及的具有学习、沟通、解决问题等某一方面技能特点的能力形态,因此,统称为技能性政治能力。

第四,斗争性政治能力。斗争性政治能力是指党外干部在参政议政、履行职能及其他政治活动时开展一定政治斗争所表现出的政治能力。我国政党政治是在与西方开展政治斗争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因此,在党外干部的政治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开展与外部势力的政治斗争。斗争性政治能力包括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保持政治定力的能力、驾驭政治局面的能力、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等。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是指党外干部保持政治清醒、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保持政治定力的能力是指党外干部排除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各种干扰,经受住各种政治考验,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能力。驾驭政治局面的能力是指党外干部把控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安全稳定政治局面的能力。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是指党外干部具备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能够预判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善于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有效化解政治风险和矛盾,从而维护政治安全的能力。无论是辨别政治是非还是保持政治定力,也无论是驾驭政治局面还是防范政治风险,都需要开展一定的政治斗争,具备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因此,以上四种能力统称为斗争性政治能力。

二、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价值意蕴

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是党外干部能力建设的根本,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水平影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决定我国政党政治运行的效率,关系党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

(一)强化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的必然要求

党外干部是党外人士和统一战线成员中的骨干力量,是推动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加强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始终是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首先,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的基础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对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引领包括党外干部自身的政治修养和外部施加的政治培养(一般来自组织的政治培养)。无论是自身的政治修养还是外部的政治培养,其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党外干部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品德、相应的政治技能。这些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获得。其次,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的关键环节是政治认同。在向党外干部进行政治引领的过程中,传导了政治思想、观点、方法、立场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输入只有得到党外干部的内心认同才能完成预期目标。而这一过程正是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所要完成的过程。再次,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的目的是达成思想共识。党外干部接受共识教育,对所传授的内容予以接受并实现政治认同,就可以把党外干部的思想政治认识统一起来,凝聚起包括党外干部及其所联系群众在内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共识。这些都需要加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

(二)提升党外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现实需要

统一战线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前沿阵地,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方面、重要领域、敏感点、聚焦点也都在统一战线领域,“民族、宗教、涉疆、涉藏、涉港、涉台等统一战线相关领域已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进行干扰破坏的重点和焦点,统战工作越来越成为国际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8]。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不仅要求党员干部要提升意识形态能力,而且要求党外干部也要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打赢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保卫战、阻击战,党外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尤为重要。意识形态能力是指“通过新的理论观念、理论概括、理论创新来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社会主流意识的实际水平,主要体现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9](P2)。对于党外干部来说,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就是要提升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提升党外干部政治理论素养、政治判断力、政治话语能力上下功夫。首先,政治理论素养是提升党外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基本前提。党外干部掌握国家大政方针、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有了良好政治理论素养,意识形态能力才有了基础和前提。其次,政治判断力是意识形态能力的关键。在良好政治理论素养基础上,党外干部基于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工作实践等形成一定的政治判断力,有了判断力,对意识形态是与非的辨别就一目了然。再次,政治话语能力是党外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保障。党外干部具有了话语权能力,就避免了被动“挨骂”的局面,能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多党合作故事,就掌握了意识形态主动权。党外干部意识形态能力所需的政治理论素养、政治判断力、政治话语能力都需要在政治能力建设中完成和实现。

(三)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10](P21)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素质,为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高素质。[11]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发挥的关键是提高素质,也就是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能力建设,而党外代表人士能力建设重在抓政治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标准定位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政治坚定”[10](P21)。党外干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对象,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党外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首先,政治能力建设是党外代表人士能力建设的根本。政治能力不过关,党外代表人士能力建设也无从谈起。其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各环节均关涉政治能力建设。发现、培养、使用、管理等每个环节,重点都是考察政治素质、政治能力,即使专业造诣再高、业务再精湛、业绩再突出,而政治能力不合格、不过关,也无法进入培养环节。再次,政治能力建设水平关系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11]这里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实际指向的都是政治能力。

三、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个体努力、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能力建设也不例外。党外干部作为我国领导干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统战成员身份,加强其政治能力建设,既要激发其内在动力,也需要组织培育等外部因素的驱动,还需要制度机制的有力保障。

(一)激发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内生动力

政治能力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持续地培育和维护。政治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12](P564)对党外干部而言,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最有效的方式是激发内生动力,由“要我提高”变为“我要提高”。第一,启发党外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觉悟是指社会成员对自身在政治活动中所处的角色、地位和使命责任的认知。党外干部大多在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担任实职,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但仅以职务的岗位角色要求,党外干部的政治觉悟也可能仅停留在所在岗位职务的政治要求上,而不一定具备较强的政治觉悟。因此,对党外干部而言,应强化多党合作和统战意识教育,启发政治觉悟,使他们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明确“责之重者”。有了政治觉悟的提高,政治能力也会潜移默化有所提升。第二,强化党外干部的政治修养。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讲究“崇德尚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高度重视个人的政治修养。对于党外干部而言,政治修养也非常重要。不加强个人修养,不重视政德培育,就很难有较好的政治能力。因此,要注重立政德,涵养政治品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13](P173),将好的政治品行外化于行,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外干部。第三,增强党外干部的政治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主要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获得政治安排或政治体验而产生的一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感。党外干部大多在实职岗位担任副职,很容易让外界和党外干部本人误以为职位不高、地位不高、岗位不重要、工作不重要、很难有所作为,以致降低自我要求,自我“边缘化”“政治要求不上心”“政治站位不用心”“政治参与不走心”,造成政治能力的蜕化。为此,增强党外干部的政治获得感,应多给党外干部压压担子,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岗位不是不重要,而是“有为才有位”,只要是扎扎实实干事创业,所做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付出的努力也是有价值的。

(二)强化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外部驱动

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政治活动分不开,是在从事一定政治活动实践基础上经过政治主体内外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能力集合体。换句话说,政治能力建设不仅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因此,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需在党外干部自身努力基础上强化外部力量驱动。第一,强化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思想政治引领是统战工作的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做的好,什么时候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就发挥的好;什么时候思想政治引领弱化,什么时候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就发挥不好。加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必须强化党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要深化理论武装,引导党外干部学习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多党合作历史,特别是要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外干部,当前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外干部政治培训。思想政治引领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学习就结束。要经常性地组织党外干部参与政治培训,在培训中提升政治能力。第二,加强党外干部政治吸纳。政治吸纳是指“政治系统获致和维系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本方法,是政治系统中的统治者通过建立特定的制度体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纳入到国家的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动”[14]。政治吸纳是提升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党派、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等的任职,可以增强党外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在实践中体验中国现行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通过不同方式的政治吸纳,党外干部可以更多地参与政治活动,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政治认同。第三,加大党外干部政治历练。政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考验和历练。相比中共党员干部而言,党外干部接受政治锤炼的机会少,尤其要加强政治历练。要引导党外干部积极参加实践锻炼,“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只有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机会,才能提高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15],特别要到经济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一线、抗疫斗争一线接受锻炼,积累政治经验。要在承接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中接受政治历练,多扛活、多担担子,敢于面对风险挑战、敢于逆风而行。第四,注重政治能力考核评价运用。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背景下,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常态,政治素质已成为干部考核中的重要内容,这对提升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政治素质的考核考察更多的是干部使用之前的考核考察,干部任用之后虽有考核,更多的是作为干部评价参考之用,真正考核结果的运用略不足。为此,应强化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考核评价运用,完善惩戒及奖励机制。

(三)构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制度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外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提升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确保党外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第一,健全党外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制度。政治理论学习是获得政治能力的基础,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应通过统战部门、党派组织、统战团体组织等工作联动,健全党外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如建立党外干部集中理论学习制度,可以地域、行业为单位,也可以党派组织、统战团体为单位,也可以地域为单位建立一个政治理论学习共同体,由统战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党外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落实落地、入脑入心。当然,政治理论学习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论坛交流等方式进行。要探索建立党外干部主题教育制度。中国共产党开展主题教育已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移植到党外干部主题教育中。实践证明,主题教育既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很好的政治历练的方式,通过主题教育,党外干部可以经常性地掸掸“思想灰尘”,补补“精神之钙”。第二,健全党外干部作用发挥机制。在我国政治话语中,党外干部是应多党合作制度而生,也是随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党外干部在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事业中发挥作用,也是在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外干部的作用发挥,意味着其履职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政治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要建立党外干部建言献策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建言献策机制提升党外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建立社会服务机制,通过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增强党外干部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第三,构建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考核评估机制。党外干部政治能力水平需要一个考核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考核评估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考核,突出政治因素在党外干部履职工作中的权重,强化党外干部政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外干部政治能力的评估,对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表现进行一定的评价,为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提供参考。建立党外干部政治能力考核评估机制,重点是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权重,准确反映政治能力的整体面貌,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构建考核评估机制要通盘考虑各要素的价值定位和实践旨趣,落脚于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实际效能”[16]。

猜你喜欢

干部政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