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顺平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荟萃*

2023-01-04穆成龙吴孟花任顺平

光明中医 2022年14期
关键词:白术大肠功能性

穆成龙 王 岩 吴孟花 任顺平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指具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症状,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但其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属于中医学“便秘”“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范畴。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为3%~17%[2],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肠神经系统病变、Cajal 间质细胞分布与功能异常、激素神经递质异常、胃肠动力障碍等有关。药物治疗是目前功能性便秘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常用药物有泻剂(容积性泻剂、渗透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刺激性泻剂)、促胃肠动力药物、促分泌药物及微生态制剂等[3]。这些药物对功能性便秘的缓解虽有一定疗效,但在预防复发方面疗效不够理想。

任顺平教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山西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及研究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此病的诊断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临床治疗效果卓著。从升降角度入手,在辨证基础上调拨气机,重视木土关系,强调肝木对脾土的克伐,主张上消化道疾病应和肝胃,下消化道疾病则调肝脾[4],恢复胃肠的通降之性。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任顺平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历史悠久,历代有关便秘的文献不胜枚举。《黄帝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阴结”“阳结”,《重订严氏济生方·秘结论》说:“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往往皆令人秘结”。《四圣心源·便坚根原》云:“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隧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建议运用病因病机结合的方法将其分为热积秘、寒积秘、气滞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7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任老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其 30 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功能性便秘的病位在大肠,病性多为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的经验。

1.1 中焦气滞 升降失常引发便秘的病因病机与脏腑联系紧密。《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无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濡养五脏六腑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同居中焦,太阴脾土性湿,阳明胃土性燥,燥湿相济,协同调控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生理特性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素问·录兰秘典论》曰: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五脏别论》曰: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肠同属阳明,大肠的传导功能实为胃降浊功能的扩展,亦与脾升清功能密切关联。肺与大肠相表里,朱丹溪[5]曰:“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送,宜大便秘而难”;唐容川[6]云:“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说明肺失肃降,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传导和吸收津液的生理功能紊乱,浊气不降,津液布散失常,体内清浊相干致大便艰涩难行。经络循行“肝脉绕后阴”,肝藏血,主疏泄,胆主决断,肝胆相济,则气机顺畅,情志和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精神负担沉重,忧虑抑郁导致情志失调,正如《四圣心源》中说:“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肝体阴而用阳,肝血充足濡润肠腑,肝气条达推动肠道,方能保证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忧愁思虑易致脾气结,胃失和降;或抑郁恼怒致肝郁不解,肝旺乘脾土,则肝郁脾虚,腑气郁滞,升降反作,传导失职,结肠运动功能障碍,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得,或虽出不畅,常见于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

1.2 脾胃积热 湿瘀互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人以肉食为主,养成酗酒、喜食辛辣肥腻等饮食生活习惯,加之人们长期久坐少动,脾胃受伤,功能减弱,酿湿生痰蕴结肠腑,痰湿不化,湿浊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进而影响水液代谢,津液不得布散,腑气不通而大便难;阳明气机不畅,经气郁滞则从阳化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肠道干涩失润,便质干燥,努挣难出,故大便燥结;或火热耗气煎灼津液化炼成痰,痰阻血脉则瘀血渐生,最后湿阻瘀停则谷反为滞,肠道传导失司,糟粕内停,见大便黏腻,质干或不干,排便不畅、不尽感,并可伴有腹部胀痛,纳食不佳等胃肠症状。清代薛雪在《湿热论》[7]中概括:“湿与热合,如油裹面,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外感风、寒、暑、燥、火诸邪气中,单一邪气侵犯人体皆易施治,唯独与湿邪结合,甚为棘手难治。因湿邪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不论风湿、寒湿,抑或暑湿、湿热,湿邪贯穿疾病始终,祛湿宜采用宣散、渗利、芳化、苦燥之法分湿导浊,一旦湿邪得去,它邪无所依附,势单力孤,可逐一祛除。湿热胶着势必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化瘀,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随着病程进展,病变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瘀阻脉络,肠道运行受阻,导致湿、热、瘀三者相互搏结成浊毒,蔓延肠腑,闭塞不通,自然便难。

2 治则治法

任教授深谙董建华院士对脾胃病“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为病,治疗上以通祛疾”的认识[8],主张从“木土关系”论治功能性便秘,即以健脾化湿、降气和胃、疏肝解郁大法为主,配合宣降肺气、清肠通腑两法,以“通降”理论为轴线贯穿辨证论治的始终,明辨虚实,补虚通滞。根据便秘的起病缓急,大便颜色、形状及患者全身症状等,就诊于脾胃病科的便秘患者临床常见肠道气滞证、湿热蕴肠证、阴虚肠燥证。

2.1 肠道气滞证症状:大便干结不畅,欲解不得,甚则腹中作胀,嗳气频作,肠鸣矢气,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治法:降气导滞,运脾通腑。选方:枳术丸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药用柴胡疏肝解郁,升阳透热;枳实破气消积;生白术益气健脾,通利大便,《本草正义》说:“白术……最富脂膏,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任教授善将生白术、麸炒枳实二药相伍使用,白术和枳实的比例为3∶1。认为大剂量生白术(20~40 g)有较好的通便效果。白术、枳实两药一升一降,可调拨中焦之气,补而不滞,消而不伤,彰显了“健脾贵在运而不在补”之意。质轻沉降之旋覆花与重坠沉降之代赭石为伍,平肝镇逆,降气驱浊;陈皮、香附、厚朴调肝健脾,理气除满;桔梗宣肺开结,为“诸药之舟楫”;姜半夏、紫苏子、枇杷叶肃肺和胃,降逆通气;炒火麻仁、玄明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全方上下并治,共奏导滞通腑之功。“久病必瘀”,见腹痛,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涩者,可加桃仁、丹参、莪术破血行气,祛瘀止痛。

2.2 湿热蕴肠证症状:大便头干不下、黏腻不爽,排便不尽感,伴口苦,脘腹痞闷,渴不欲饮,时感体倦,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燥湿,通降肠腑。选方:柴平汤合三仁汤化裁。药用柴胡、黄芩一升一降,开郁泄热;姜半夏、厚朴辛通苦燥,降逆宽中;藿香、佩兰辛香上行,芳化湿浊,《本草经疏》云:“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 党参、茯苓渗湿益脾;黄连、竹叶泻火燥湿;滑石、槟榔行气利水,缓泻通便。全方辛温升散与苦寒泄降合用,健脾化湿与清热通腑兼顾,清升浊降分消湿热。任老师临证根据湿与热的主次,酌情调整清热药与祛湿药的比例:若湿重热轻,以排便不畅,大便黏腻,纳呆,舌苔腻而微黄为主,可加杏仁、白豆蔻仁、生薏苡仁、苍术等健脾祛湿;若热重湿轻,以大便秘结,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夜寐差为主,可加合欢皮、郁金、龙胆草、栀子等清热解毒。

2.3 阴虚肠燥证症状: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心烦少眠,潮热盗汗,爪甲淡白,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弱。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选方:增液汤合小承气汤损益。药用玄参、麦冬、生地黄滋阴润肠,生津通便;山药、沙参养阴益胃;黄芪、当归益气生血;炒火麻仁润肠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火麻仁可增加肠道乳酸菌、丁酸梭菌等菌群数量,使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增多,降低肠腔内pH值,并可修复损伤的肠黏膜进而促进肠道蠕动以改善便秘[9];木香、砂仁芳香悦脾,开胃助运;枳壳宽肠下气;大黄用量小至3~6 g以缓泻通便。全方甘寒凉润,动静相合,以达滋阴通塞之效。食滞胃肠者,可加神曲、谷芽、麦芽消食健胃。

3 预防调护

①调理饮食:应注意调理饮食,便干量少者,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和肥甘厚腻等刺激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②适度运动:增加体育锻炼,辅以腹部按摩,避免久坐少动。③心理开导:临床上多数功能性便秘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状态。应给予心理开导,积极帮助患者卸下思想负担,要求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戒忧思恼怒。

4 验案举隅

郭某,男,47岁。2020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间断排便困难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排便困难,曾服用“当归芦荟胶囊”治疗便秘,疗效一般。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至任顺平主任门诊就诊。现症见:大便5日1行,状如羊屎,黏滞不爽,排便费力,排便不尽,小便正常。伴嗳气、反酸、口苦、咽干、纳谷不香、不寐。舌淡,苔薄黄腻,脉弦。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1年。辅助检查:2020年8月1日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检查,结肠镜示:结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便秘,辨证为肝气郁结,湿热蕴肠证。治法:清肠化湿,降气通腑。处方:藿香12 g,紫苏梗10 g,柴胡9 g,黄芩9 g,黄连3 g,姜半夏9 g,党参10 g,厚朴10 g,枳实10 g,生白术30 g,旋覆花(包煎)15 g,代赭石(先煎)20 g,远志15 g,石菖蒲12 g,合欢皮30 g,生薏苡仁20 g,六神曲30 g,炒麦芽30 g,炒谷芽30 g,生姜3 g。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口服以抑酸护胃。

2020年10月28日二诊。患者来诉大便改善,大便2~3日1行,大便仍干,舌脉如前。上方加砂仁(后下)9 g,黄连6 g,竹叶10 g,枇杷叶10 g。14剂,服法同前。

11月19日三诊。服药后大便1日1行,大便黏滞。舌红,苔薄白,脉沉。上方加生薏苡仁至30 g,大黄(后下)3 g。14剂,服法同前。

12月14日四诊。患者已无明显不适,排便通畅,考虑其病程较长易复发,遂守方治疗。嘱其饮食、生活调理等注意事项。

按语:患者脾胃虚弱,平素情志不畅致肝旺乘脾犯胃,肝胃郁热下移肠道,湿浊久羁中焦,致脾胃纳运失职,大肠传导失常,津气不通而致糟粕内停,大便干结,黏滞不爽。气机郁滞日久化热,肝失疏利畅达之性,胃气通畅下降受阻,肝木横犯胃土,火炎气逆,故患者可见口苦咽干、嗳气、反酸、纳谷不香、不寐。方中白术、枳实一升一降,可动转中焦之气,生白术益气健脾,大量使用可通便,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也发现生白术参与胆碱能突触、钙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共6条信号通路以达到防治便秘的效果[10],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二药相伍以补而不滞,消而不伤。以质轻之旋覆花与重坠之代赭石为伍降气驱浊,共为君药。柴胡疏肝解郁,清透郁热;黄芩、黄连苦寒直折,泄热燥湿;厚朴、姜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共为臣药。党参益气养血;藿香、生薏苡仁化湿利水;生姜、紫苏梗行气畅中;焦神曲、炒二芽消食健胃;合欢皮、远志、石菖蒲化湿和胃,解郁安神,共为佐使之药。后用苦微寒之枇杷叶清降肺胃火气,恢复大肠通降之性;竹叶、砂仁清热利尿,化湿行气;生薏苡仁重用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大黄减至3 g意在缓泻通便,防止峻下损伤正气。

5 结语

任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的根本原则在乎一个“通”字,脾胃病既要脾胃分治,又要胃肠同治。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往往是胃气不降、脾虚不运、肝气郁结、肺失宣降、肠腑不通等病机单一或相兼发生的结果,核心是胃气不降,但“非独胃也”,合理利用“以健脾化湿、降气和胃、疏肝解郁大法为主,配合宣降肺气法、清肠通腑法”的治疗策略。任教授常强调便秘“胃为起病之源,肠是受病之所”。“欲降胃气,先通腑气,腑气得通,胃气乃降”。其在脾胃病的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通降”学术思想。通降法不单纯是泻下法,诚如高士宗《医学真传》所言:“单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任教授在临证时强调辨证地运用“通降”法来治疗功能性便秘,力求审证求因,因势利导,倡导辨病、辨证、辨人三者相结合来治疗此病。实证以通滞为主,降气攻邪,从不滥补;虚证以清补为主,补中寓通;虚实夹杂之证,则补虚通滞,通补并用。具体症状是“标”,证候病机是“本”,对症治疗以理标,辨证论治以治本,标本兼治,使便秘得愈而不易复发。

猜你喜欢

白术大肠功能性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