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治小儿反复发热验案1则

2023-01-04高志良孙晨羲孔庆雪

光明中医 2022年17期
关键词:舌苔舌质口渴

高志良 孙晨羲 孔庆雪

湿热病是以反复发热,热势不高,口不渴,舌苔腻,脉濡数为主要症状,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为主要特点,现有湿热性发热验案1例,符合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较为典型,分享如下。

1 来源

本案为一男性患儿,因反复发热,转辗至多家医院治疗未果,最终求治于滨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

2 验案

患儿,男,9岁。因间断性发热6个月余,就诊于多家医院,现将诊疗过程简述如下。

首次发病患儿因发热于当地卫生院给予药物(具体不详)灌肠及静点3 d治疗,仍发热,遂于滨州百世儿童医院就诊,静点药物(具体不详)治疗2 d,仍有发热。转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输液7 d治疗,体温下降,每日下午最高37.3 ℃,余时间正常。停药5 d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9.0 ℃。于2020年2月20日—2月28日因间断发热20余天于滨则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8 d。体温37.3~39.0 ℃。无剧烈寒战、惊厥,无剧烈咳嗽、咳痰、无严重气喘,无头痛盗汗,无腹痛及关节肿痛。口服布洛芬可降至正常。查体:体温36.0 ℃,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大,余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109/L↑,红细胞:12.3×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69.3%,血沉:37 mm/h↑,CRP:15.5 mg/L,ASO:43.01 IU/ml。肺炎支原体IgM抗体 阴性,胸部CT:双肺纹理增多。入院后2月20日查白细胞计数:13.5×109/L↑,红细胞:4.6×1012/L↑,血红蛋白:121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5.2%,血沉:65 mm/h↑,CRP:73.8 mg/L,降钙素原:0.13。乙肝五项、传染病三项、肝功、心肌酶谱、尿常规、布氏杆菌、肥达、外斐未见异常。2月24日查白细胞计数:7.8×109/L↑,血小板计数:477×109/L,红细胞:5×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35.4%,血沉:75 mm/h↑,CRP:9.9 mg/L,类风湿因子:9.9 U/ml,总补体:69.1 U/ml,C4:38.8 mg/dl,C3:172.1 mg/dl,降钙素原:0.05 ng/ml,铁蛋白:124.1 ng/ml。T细胞亚群:总T:71.45%,辅助性T:5.85%,细胞毒性T:17.55%,比值0.33。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彩超未见异常。住院期间每日下午最高体温37.3 ℃。治疗上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出院诊断:细菌感染。患儿出院7 d后,又出现发热,遂于3月8日—2020年3月14日因持续发热40余天于齐鲁大学儿童医院住院治疗6 d。查体:体温36.0 ℃,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直径大小1.0~1.5 cm,质软,可活动。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大,余无异常。完善相关资料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他啶、热毒宁等药物静滴治疗。出院时患儿体温正常,出院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于3月19日—3月24日患儿因发热1 d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5 d。查体:体温39.0 ℃,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大,可见脓栓,余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1×109/L↑,红细胞:4.7×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3.9%,CRP:33.0 mg/L。肺炎支原体阴性。降钙素原:0.25 ng/ml,ASO:32.56 IU/ml。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给予头孢米诺、炎琥宁抗感染。3月23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0×109/L↑,红细胞:4.7×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43.19%,CRP:5.20 mg/L。出院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出院后给予阿莫西林口服20 d。随后因发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人民医院2次住院治疗。5月12日—5月26日患儿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治疗14 d。出院诊断:①反复呼吸道感染;②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好转出院。于8月3日—8月15日患儿因反复咽痛、发热5个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8月3日在气管内插管全麻静吸复合麻醉下行双侧扁桃体切除+低温等离子刀腺样体切除术。术后给予抗生素抗炎治疗。术后病理提示:双侧慢性扁桃体炎。

回顾患儿治疗过程,不难发现患儿主要以发热、扁桃体化脓、血象增高为主要特征,主要以住院静脉注射、西医治疗为主。8月25日,患儿又出现发热,遂就诊于滨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寻求中医治疗。患儿症见:发热,体温37.6 ℃左右,偶流涕,无咳嗽,无恶心、呕吐、腹泻,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结合患儿病史,综合脉症,辨证施治。证属湿热郁蒸,阻遏气机,治以清热化湿,通阳利尿。方选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中药免煎颗粒:藿香15 g,厚朴10 g,滑石20 g,茵陈15 g,黄芩10 g,连翘30 g,射干9 g,薄荷9 g,清半夏10 g,川木通9 g,浙贝母10 g,杏仁10 g,淡竹叶10 g。4剂,水冲100 ml早晚温服,日1剂。

二诊:未再发热,纳食可,夜眠安,二便调。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黄厚腻,脉濡数。服药后病势稍减,上方加石菖蒲、茯神,方选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方药: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中药免煎颗粒:藿香15 g,厚朴10 g,滑石20 g,茵陈15 g,黄芩10 g,连翘30 g,射干10 g,薄荷10 g,清半夏10 g,川木通9 g,浙贝母10 g,杏仁10 g,石菖蒲10 g,茯神10 g,淡竹叶10 g。7剂,水冲100 ml早晚温服,日1剂。

三诊:无发热,纳食可,夜眠安,二便调。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厚腻稍黄,脉滑。方选三仁汤祛湿为主,加青蒿、鳖甲。方药:三仁汤加减。中药免煎颗粒:杏仁10 g,薏苡仁10 g,豆蔻10 g,厚朴10 g,通草6 g,滑石15 g,淡竹叶10 g,清半夏10 g,荷叶10 g,大黄10 g,青蒿10 g,醋鳖甲10 g。7剂,水冲100 ml早晚温服,日1剂。

四诊:服中药18 d未再发热,纳食可,夜眠安,小便调,大便质稀,每日3次。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考虑病情稳定,故治以益气健脾,燥湿止泻固其本。方选黄芪六君子汤加减。中药免煎颗粒:黄芪30 g,炒白术15 g,防风6 g,芡实10 g,莲子10 g,诃子10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桑白皮10 g,谷芽15 g,炙甘草10 g。7剂,水冲100 ml早晚温服,日1剂。

按:患儿发热半年余,病程长,根据患者的描述及来诊时的症状,其发热特点为体温不高,37.6 ℃左右,且午后1~3时发热,但精神可,形体肥胖45 kg,面色不红,初扪肌肤不热,并有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濡数,小便黄,大便调。再加之长期输注抗生素治疗,首先应考虑是否夹湿。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云:“湿热之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欲饮,此乃湿热证之提纲也”[1]。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指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素已,名曰湿温”[2]。患儿发热特点为每午后发热,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并有四肢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等症状,符合湿热病邪为患之特点。湿邪为病常出现四肢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这是由于湿热郁蒸,阻滞气机所致。薛生白在《湿热病篇》自注中曰:“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流而不引饮”[3]。阐述了湿热为患则口渴不欲饮的病机。随后又云:“然所云表者,乃太阳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易必并见”[4]。指出了湿热病的病位在太阴阳明,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伤寒杂病论》记载:“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5]。同样指出其病位在太阴,四肢烦疼是其主要症状。再加之患儿有反复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史,可见病邪主要从口鼻而入,正如薛生白所说:“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6]。指明了湿热病邪侵袭人体的主要途径。综合患儿形体肥胖及舌脉特点,辨证为湿热郁蒸,阻遏气机,谨遵吴鞠通《温病条辨》所云:“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7]。治疗湿热病的告诫及治疗原则,治以清热祛湿,以祛湿为主,湿热相搏,湿祛则热孤矣。祛湿之法以燥湿、化湿为主,佐以宣湿、利湿之品。清热之法少用苦寒药物,以防寒凉太过,冰拂气机。再加入辛凉、芳香、清透之药,宣畅气机,使湿热上下分消。方选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化裁,服药4剂,热退未复。

二诊未再发热,纳食可,夜眠安,二便调。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黄厚腻,脉濡数。服药后病势稍减,俗称湿热相蒸,其热如油入面,最难速去,故继以上方加石菖蒲、茯神化湿豁痰以助其效。三诊舌苔仍厚腻稍黄,脉濡,说明热邪已轻,湿邪较重,方选三仁汤祛湿为主,加青蒿、鳖甲佐以清透。四诊时服中药18 d未再发热,纳食可,夜眠安,小便调,大便质稀,每日3次。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考虑病情稳定,湿祛热除,其腹泻为大黄泻下所致,故治以益气健脾、燥湿止泻,方选黄芪六君子汤固其本,以善其后。

3 讨论

辨治小儿反复发热应多从湿热考虑,湿邪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通过此案例,结合薛生白和吴鞠通等先贤对湿热病的经典论述,总结出临证辨治湿热证的六大症状及四个特点,六大症状为但热不寒、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痛、舌白(或黄),口渴不欲饮。四个特点为虽发热数日不退,然口不渴;患者潮热汗出而热不退;体温每于午后有增高之势;舌苔腻,脉濡数。应辨析湿热表证与太阳表证之不同,前者病变部位为太阴阳明,主要表现为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而后者主要病变部位在太阳,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疼、脉浮等一系列太阳表证的症状。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正确的辨证是指导治疗的基础,勿犯汗、下、润之戒,此证的治疗应以清热祛湿为主,佐以宣畅气机,畅达三焦。精准辨证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只有辨证准确,治疗才能正确,疗效才能提高。仅以此案作为分享,为临床辨治中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舌苔舌质口渴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口渴见了水却不喝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李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