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复兴

2023-01-04李秋萍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土传统文化

李秋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0 引言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但是将乡村社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规划了新的蓝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不同步,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凋敝并存。在“统筹城乡”的框架下进行的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一直都带有城主乡辅的含义,如“以工代农”“以城促乡”。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1 乡村振兴的两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创造。同样,乡村社会也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实体层面的乡村社会,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乡村文化。前者主要包括乡村社会的人员构成以及人们的生活赖以维系的产业,如农业、手工业等;后者主要体现为乡村社会人的精神风貌、信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遵从的社会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秩序。乡村振兴既包括实体村落的兴盛,也包括乡村文化的复兴。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实体村落的衰败和乡村文化的没落同时并存。

1.1 传统乡土文化的局限性

在实体层面,产业衰败,传统农业、手工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这导致乡村社会人员大量流出,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乡村“空巢化”更加严重。在文化层面,乡村文化没落,“移风易俗”现象严重。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诚信度很高,且“乡土社会的信任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规矩是在长期的熟人社会里建立的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这种交往模式是传统乡村社会特有的。所以,传统乡村社会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很多资源来进行道德建设,涵养人们的价值观。因为传统社会首先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诚信调节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叫朋友有信。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即使不认识也陌生不到哪儿去,因为人们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基本超不出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也就是说,大家是在一个相对熟悉的人际关系的环境中生活,因此道德的力量,一个是内在的良心,一个是外在的舆论压力,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圈子里作用很大。其次,从社会功能上说,传统社会不仅是乡土社会、农业社会,它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基本上是一种很单纯的伦理关系,所以诚信靠调节这种单纯的伦理关系就足够了。今天的社会,无论从社会结构,从人际关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人际关系上,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壮年群体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打破了原来的结构。他们流动到城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那种单纯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那种熟人的乡土关系了,已经不能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调节了,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把传统的诚信拿过来直接为今天所用,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东西,它有时代的局限性。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诚信作为,一种是伦理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传统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那么从它调节的范围来说,是有限的,它调节的是有限的人际关系,因为传统社会的部分传统文化,有它生长发展的独特土壤,要回到那个土壤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它。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它能够发挥效力,为乡村社会主体间的交往提供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利益关系,而远远不是过去的那种单纯的伦理关系,所以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调节今天的利益关系是有局限性的。

1.2 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批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群进入到城市。由于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各方面机制的限制,他们不能完全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游离于市民群体,他们生于乡村但又要到城市谋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城市生活的规则和秩序,原来的乡村社会的规则和秩序感被取代。“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乡村社会传统的规则和秩序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完全被取代,逐渐造成乡村文化的衰落。所以,乡村社会的振兴除了实体层面的产业振兴,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乡村文化的复兴。就当前的状况来看,谈及乡村振兴,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产业的振兴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不可否认,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它是农村经济保持活力的支撑。但在振兴乡村社会产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乡村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2 乡村文化衰落的表现及根源

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在分裂型村庄、分散性村庄这些领域,乡村文化的凋敝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出现偏差。在义利关系上,重利轻义的倾向比较严重,将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根本标准。在人际交往中,面子的支撑因素主要来自一个人的经济地位,而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作为礼仪之邦,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威望的重要因素就是德行。在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上的情形比较突出。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唯利是图”原则被扩大化,不仅改变了都市人的思想观念,也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和乡村社会的保守、封闭性,在市场经济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观念在乡村社会得到了良好保存和延续,乡村社会较之城市市民民风更加淳朴,更重道义和人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负面效应开始逐渐在乡村社会蔓延。导致乡村社会对于利益、金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以义为先,先义后利,这种观念被唯利是图的观念所取代。观念的变化进而导致乡村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变化:过去乡村社会的文化特别重人情,一家有事情,几乎全村都会帮忙,甚至有的人会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也要先去帮忙。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基本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人外出务工,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情谊的帮忙已经被市场化的有偿劳动所取代。

2.2 乡村治理者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缺失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乡村民风民俗的变迁每况愈下,跟乡村社会的治理者缺乏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消极被动的态度进一步导致了乡风的败坏,进而导致乡村文化衰落。如动机不纯,承担乡村治理责任的村委干部之所以要获取这个职位是受到这个职位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上的回报和其他一些灰色收入的驱动。因此他们当选之后的主要目的是为个人谋私利,治理乡村的意识非常淡薄。然而一旦村里有些纠纷、争端需要他们出面协调、解决,但他们又缺乏担当精神,就退缩任其发展。这种乡村治理的现象助长了乡村社会恃强凌弱的社会风气,破坏乡村社会规范的言行得不到有效约束和惩罚。长此以往,就会在乡村社会中产生一种负面的示范效应,这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慢性的侵蚀。

2.3 人员流失

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流失。在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为宗族,宗族皆自治”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的治理、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乡绅阶层,这个阶层主要是由教书先生、告老还乡的官吏等知识阶层构成,他们充当了乡村的管理者。知识阶层在治理乡村的过程中对社会的教化使得在教育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依然能够在乡村社会世代相传。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乡绅阶层逐渐消失,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缺失了一个重要群体的支撑。此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就开始向城市流动。虽然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有很多的限制,但这个限制不包括对知识分子群体的限制,乡村社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读书,上大学而进入城市,获得城市户口,留在城市工作。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今天。读书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跳出农门的学子很少有人会返回乡村。另一方面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离开乡村涌进城市。他们虽在城市工作但又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虽然身份上属于乡村但又在城市里谋生。这种处境导致他们既没有完全接受现代都市文化,又背离了乡村文化。

2.4 教育落后

教育作为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乡村社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缺失,特别是对于乡村社会成员的社会教育很不充分。在信息时代,特别是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将社会上的负面现象、消极思潮传播到了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成员总体来说,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限,很难明辨是非、善恶。而这时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缺失或不及时都会使消极影响扩大。另一方面,教育形式单调呆板,大而化之、不切实际、浮于表面,群众参与度低,更不易入脑入心,教育的落后导致乡村文化处在一种缺乏有效引导的自主发展状态中。

2.5 文化建设投入保障不足

不论是广播电视,还是图书室、广电站、群艺馆、文化站建设,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大多功能单一、设备老化,装备简陋,乡村文化场所投入保障不足,标准较低,功能发挥不够。图书展馆等文化建设发展滞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经费不足,缺少懂技术的工作人员,影响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乡村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阵地作用缺失,不仅影响了文化公益服务职能的发挥,也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和人员的流失。

3 乡村文化复兴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复兴乡村文化,而要复兴乡村文化则要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一个总的原则就是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并举。一方面,集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每个地方甚至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这是在历史的变迁中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最能反映当地特色,最适合当地生态的传统、风俗。乡村社会文化建设要深挖这些传统资源,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作出合理取舍,建构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包括乡村的现代化。乡村文化建设继承传统,又不能囿于传统,而是要积极吸收现代新文明。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化组织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复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一方面,要把好用人关,在选拔乡村治理者的过程中,要把有能力、有担当、有见识,又熟悉乡村社会状况,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党员吸收进来。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承担起对村委成员、干部的监督和教育职责,让他们在履职过程中尽心尽责。通过此举打造正面标杆,进而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纯化社会风气。

3.2 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

一方面,打造乡村社会面向广大群众的教育平台,选择合适的时间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法制宣传教育专题,针对特殊社会现象的评析专题等。另一方面,改进教育形式。根据乡村社会广大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教育活动。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论知识通俗化。比如举办文艺汇演,歌曲传唱活动、送文化下乡村活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业余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3.3 提升规范意识

在传统社会,乡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个封闭环境中,人际关系建立在“差序格局”的基础上,即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很难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温德要素,即作为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在传统社会中对个人的义务没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这个特点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相结合,主张极端个人主义,造成乡村社会风气的败坏。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理念教化群众,提升他们对现代社会规范意识的认同。

3.4 发展乡村经济

这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社会的空巢化,知识分子、青壮年劳动力群体的流失,根源在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经济落后的乡村社会无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所以才会出现人员的流失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展乡村经济,用产业支撑乡村的发展,吸引人才回流。同时,乡村经济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利于吸引新乡贤返乡,通过新乡贤的人格魅力、社会声望引领乡村文化的重建。

3.5 提高文化服务效益

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制定文化精品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满足乡村需要,免费开放的图书室、展览馆、文化站等文化场所,利用网络信息加快建设,探索建立乡村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着力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提供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推进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据乡村特点,提供便捷视听场所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

猜你喜欢

乡土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