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索

2023-01-04彭旭东戴全厚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6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水土保持本科生

彭旭东,戴全厚

(1.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大学 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水土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水土流失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科学防治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对保障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保障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业”)将水土资源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并肩负着培育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复合型人才的责任[1]。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及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从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当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需求的水土保持高层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1 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新时代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而人民群众从求生存发展到求生态美好,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3]。“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石漠化是以贵州省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中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同时石漠化区更是我国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及生态区位重要地区[4],也是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部省合建”高校和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贵州省一流专业,在服务石漠化区生态环境建设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任务重大[5]。然而,传统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跟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面向知识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刚性需求,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多元化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就业时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人才培养质量低,创新能力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跟不上工作内容。

2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计

基于新时期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力争世界一流”[5],从课程学习、创新实践和职业发展导向三方面构建基于“产-学-研-用”的水土保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综合专业主导型、导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社会主导型等传统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计。这里结合本专业就业面向的部门,探讨几种新时期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2.1 学历升造型,科研创新培养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升学改造成为水土保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从贵州大学2021届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毕业时的就业统计数据来看,40%的同学顺利考上研究生,还有近10%的同学准备二战考研,总体上有近一半的同学更愿意选择读研升造。目前,水土保持专业本科学生二年级就实行师生互选进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因此,针对此类学生,需要开展研究性教学,导师应属教学科研型或科研型类别,并主持有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至少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掌握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动态,并能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和创新性思维传授给学生,实现科学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6]。贵州大学设置的大学生SRT项目无疑也是对此类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助推剂。

因此,针对此类学生,需要并可以从二年级开始,结合导师研究课题,尽早进入水土保持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参加导师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从实验研究中去学习专业知识,必要时也可以去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习,综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即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和能表达的综合能力。找问题是观察、发现及抽象的过程,出思路是逻辑思考的过程,实现是动手的过程,表达是推广、抽象、协作、思考等过程的总和。如此一来,这类学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快速融入科学研究中,而不是像现阶段多数研究生那样,在学习过程中面临“无实验操作基础”“对研究问题无思路”“对实验数据分析无法下手”等问题。

2.2 公司就业型,生产应用培养

贵州大学2021届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毕业时约15%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去向主要是贵州省内的水土保持或林业公司。从每一年这类公司的招聘计划上来看,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岗位数量完全能够满足此类学生的需求。水土保持专业相关公司对毕业生的总体要求是:储备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知识,具有方案编制经历,掌握本专业标准和规范,熟悉AutoCAD、ArcGIS等制图软件,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公司试用期底薪约2 000元+项目提成,转正后约4 000元+项目提成。事实上,在这些公司已经工作几年的本科毕业生待遇十分丰厚。然而,从进入公司的2021届水土保持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90%以上的同学进入工作岗位后完全不熟悉工作内容,对工作任务无从下手,其中约50%的同学因不熟悉工作内容而选择重新就业。在水土保持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有涉及水土保持工程基础知识、专业行业规范、AutoCAD和ArcGIS制图、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相关课程,但学生实际掌握的专业知识并不多,不足以运用,更缺乏实践能力。

因此,针对此类学生,可以从大二开始,直接与行业公司取得联系,利用课程之余在公司进行实习,或从大四开始直接进行长时间(一年)毕业实习。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体系,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我需求式学习,而不是知识灌输式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在公司进行综合实习,不仅可以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产实践,还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公司运营情况、工作岗位内容,甚至还有助于建立和同事的社交关系,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2.3 政府管理机构就业型,社会服务培养

贵州大学2021届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毕业时约有33%的同学选择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岗位。就我国农林高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来看,很多农林高校并不注重专业人才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这是导致农林人才基层服务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水土保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下现代化农业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水土保持技术体系,还要对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有系统性认识,才能担当起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就“三农”工作所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总抓手[7]。水土保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三变”的基础工作和重要途径。

因此,针对此类学生,培养模式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加强与区域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本科毕业实习时,选择水土保持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如地方水务局、生态站等,进行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培养,深刻领会水土保持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掌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深入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涵,这样才能在毕业工作后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2.4 自我发展主导型,个性化培养

在对本专业二三年级(2018级和2019级)学生就业方向统计时发现,有近10%的同学准备走一步看一步,对考研、考公务员、公司就业暂无特定方向。高校传统的群体教育已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个性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水土保持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中,也设置了个性化课程,如摄影技术、中国木文化、插花艺术、中国古代家具鉴赏、木材保护学、建筑材料学、园林欣赏、药用植物栽培学、家具制造工艺学、盆景学、室内装饰材料与工程、经济林栽培学等。通过调查2021届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对个性化课程的建议发现,有一半学生是因为自己热爱个性化课程而选择了该课程,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一些个性化课程容易拿学分而选择了该课程,还有少部分同学因为人数限制而无法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选择个性化课程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课程实用性不强、没能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帮助不大。对此,本专业后续可开设一些“干货”课程,或者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前辈来分享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经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3 结 语

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质量低等问题,导致学生就业时专业知识能力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因此,必须紧紧围绕“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力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行本科生就业领域,从学历升造型、公司就业型、政府管理机构就业型和自我发展主导型等培养模式入手,分别提出科研创新培养、生产应用培养、社会服务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等优化手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服务于地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水土保持本科生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