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疗卫生体制下对医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分析

2023-01-04于淼苏艺伟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务医疗卫生科室

于淼,苏艺伟

1.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医务科,广东广州 510620;2.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职业卫生评价检测中心,广东广州 510620

医院医务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就诊患者满意度直接相联。一直以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医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信任危机。在医务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虽然管理标准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医务管理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开展工作,使医务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但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面对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全面提升医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医务管理工作内容

医务管理工作在医院运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也包括较多内容,例如,医疗技术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突发医疗事件的应急处理、医务人员队伍管理及常规医务工作管理等。 同时,应及时完成上级部门或领导交办的任务。

在医务管理工作诸多内容中,最为复杂的是医院运行过程中医疗工作方面管理[1]。 在这一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医疗工作要求,从而制订出针对性较强的医疗工作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及医务管理工作评估检查方式,对所开展的医疗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研究,做好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申报工作。在新医疗卫生体制下,医务管理工作中处理医疗纠纷和随诊患者投诉也是较为关键的内容。 针对医疗技术科室的管理工作,医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并对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促进各个科室和医疗技术科室间的高效沟通[2]。

另外,医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促进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医务管理部门还需针对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理论知识培训及实操技能考核工作。拓宽医疗工作服务途径,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2 新医疗卫生体制下对医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2.1 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合理化医疗卫生管理体系

首先,医院要提升进医疗质量,基于新医疗卫生体制背景下,在开展医务管理工作时应重视构建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即医师自控、临床科室主控并结合医务科管理的三级管控方式,明确医院医务科质量监管小组工作职责[3]。 医师自控方面,严格遵循医疗质量控制要求,医务人员自查自身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不规范, 如工作记录、患者接诊、检查处置等方面,主动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予以纠正,从而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在临床科室主控方面,严格落实科室主任责任制,以科室主任为核心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管控工作。科室主任根据符合该院实际的医疗质量标准,制订完善科室内部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要求以及质量管理方法,并落实将相应措施。检查科室在开展各个医疗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发现存在隐患缺陷后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纠正错误,排除安全隐患,促进医务管理工作落实和医疗管理质量提升。 在医务科总控管理阶段, 医务科收集并整理来自不同渠道的医疗质量信息,将其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区分[4]。 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全院性评讲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针对个性问题则对相应科室进行针对性指导,弥补医疗过程所存在的不足,降低医疗质量隐患,促进医务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实。另外,医务科在落实医务管理工作后,应将院内医疗质量情况和医务管理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明确上级领导指示,并将相应指导意见落实在医务管理工作中。

在此基础上,在落实医务管理工作中,还需结合医院实际构建医疗卫生监管小组和医疗卫生协调小组。针对各小组工作职责,制订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医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培训,确保在高标准、严要求的状态开展医疗卫生活动。

2.2 重视医务管理工作各项节点控制,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在医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制订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强化医疗活动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另外,结合医疗工作开展现状,明确可行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医疗卫生活动质量监管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质量管理、加强医务管理工作各项节点控制、执行首诊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另外,在各项检查制度得已落实的同时,还应当将病历书写规范和处方管理作为重点[5]。在医疗技术准入过程中加强审核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将医疗纠纷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为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同时还可借助品管圈实现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拟定管理计划、制订管理方案、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措施,对实施效果予以评定。最后,将品管圈各项内容落实后,分析期间所存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为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3 将以人为本作为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①始终围绕患者开展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于医务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医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在费用核算时,将医疗成本和药物成本分开进行核算,公开药品单价等信息,杜绝乱开药行为。 以人为本的原则表现在医护人员围绕患者开展工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求从患者角度出发,理解患者所面临的困境,通过换位思考构建医患间信任,避免出现医疗纠纷,发挥医务管理工作价值[6]。

②关心关切医务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负面心理情绪。 随着当前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基于医院工作的巨大压力,医护人员展现出负面压力。因此,基于新医疗卫生体制下,医务管理人员在开展医务管理工作时不应忽视医护人员负面心理情绪干预。 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当注重医护人员的心理活动变化,对其表现出关心关切[7]。同时,医务管理人员需做好医护人员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减轻其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不断提升临床护理水平,缓解医患间矛盾,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实现医务管理工作价值。

2.4 完善评估反馈机制,提升医疗卫生监管效率

医院在落实医务管理工作时,应遵循上级部门要求,结合医院发展现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评估检测标准[8]。严格根据标准开展医务管理工作,结合奖惩机制,有奖错有惩,并将整改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在工作中始终将重点放在提升医疗卫生质量上,促进医务管理效率提升。

2.5 完善医务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

开展医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医疗卫生体制下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根据医疗工作相关规范标准章程对各项工作予以规范,加强医疗卫生质量监督管理,保证医疗活动安全性[9]。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要求,确保在开展医务管理工作时有法可依。

3 医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3.1 医疗安全方面难题

现如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医疗安全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医务科作为负责医院医疗质量及安全的职能科室,在开展工作时应始终将医疗质量管理作为重点。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方面为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驱力[10]。 然而在一些医院内,医务管理人员始终将晋升作为工作的重点,却忽略了医疗质量管理。 随着医院就诊流程愈发复杂化,应当严格落实医务管理工作,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保障。

3.2 医师责任制方面难题

在新医疗卫生体制下,主诊医师责任制是一项关键性内容。 在医务管理工作中,促进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内驱力过程中,激励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医务科作为医院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部门,严格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是其工作内容之一。 但在主诊医师责任制下,医务科的医务管理工作面临较多难题[11-12]:①科室主任制度并未完善落实,对于一些医院的科室主任而言,将侧重点放在了科室奖金方面却忽略了科室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的构建。②在医院发展运行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基于当前主诊医师责任制,应重视服务理念模式的转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13]。 ③基于主诊医师责任制,在开展医务管理工作时应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强化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的有效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医务管理工作做不到这一点。

3.3 医患关系方面难题

医患关系与医疗质量有着直接关联,为确保医患关系融洽,医务科在医务管理工作中应针对科室和医师的医疗行为进行严格监管,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就诊满意度。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维护医疗秩序的稳定,提升医院影响力,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内驱力。

4 新医疗卫生体制下提升医务管理工作途径

4.1 优化医务管理工作人员配置

基于新医疗卫生体制,提升医务管理工作首先应注重优化医务管理人员配置,全面提升医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构建医务管理人才团队,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以积极、端正的态度开展工作,创新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针对医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提升其专业技能,为提升医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比如,在医务管理人员配置方面,新进的工作人员虽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医务科室工作中的实际管理经验[14]。 在此背景下开展培训教育有利于优化医务管理人员配置。例如有研究学者在2019年12月—2020年6月对其院内23 名医务管理人员展开调研,探究提升医务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该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医务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教育,在岗位认知、管理能力提升、医务管理质量提升等方面由原有的73.46%、72.85、73.57%分别提升至91.48%、93.51%和92.25%,提升效果显著,表明医务管理团队综合素质更优,医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强化。

4.2 创建与医务管理工作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在促进提升医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还应将重点侧重于管理制度的制订与落实上。 在制度制订过程中,首先应收集院内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细化落实医务管理工作[15-16]。 另外,在医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细化分解医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为保证医务管理人员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提升医务管理工作效率,需强化医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17]。 这一理念与研究学者所开展的提升医务管理工作途径探讨的专题研究结果相符。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相比于未健全管理制度,医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分别为91.69%和73.53%,差距明显,可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医务管理工作提升。

4.3 构建医疗质量管控评价体系

在医院医疗管理过程中,医务科作为职能部门可根据医院发展现状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综合利用经济杠杆,医务人员绩效评定、医院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目标,构建完善依扥医疗质量管控评价体系[18]。 基于这一体系,对临床科室进行定期考核,明确管理重点,确保该评价体系能够长久运行。 基于此评价体系,对临床医师的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发现薄弱环节后并进行针对性指正并督促其优化整改。 从而丰富医务管理工作内容,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在新医疗卫生体制下对医院医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诸多要求,在此背景下若要提升医务管理工作水平可从优化人员配置、创新管理制度、构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为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医务医疗卫生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致逝去的医务者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