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23-01-03龙睿江苏省泗洪医院江苏宿迁2239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4期
关键词:多巴小剂量多巴胺

龙睿(江苏省泗洪医院,江苏 宿迁 223900)

新生儿肺炎为新生儿阶段发生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呼吸困难、发热等临床症状。该病的发生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1]。如果未及时有效治疗新生儿肺炎,很可能引起炎症反应综合征,加重患儿病情。现阶段,主要采取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具体有吸氧、抗生素、激素、抗感染等,但是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治疗药物不断增多,治疗效果也有所改善,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等为治疗新生儿肺炎新型方法,但是关于其治疗效果依然需要进一步探讨[2]。为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临床症状、炎症反应等,本文针对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多巴酚丁胺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9月接收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均值(18.41±5.36)d;平均患病时间(4.41±2.13)d;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均值(18.37±5.29)d;平均患病时间(4.38±2.15)d;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新生儿肺炎诊断标准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相符;②家属签署研究同意书;③具有呼吸困难、四肢发凉等表现;排除标准:①具有多巴酚丁胺、多巴胺药物过敏史;②合并肾、肝、心等器质性病变;③存在伤口感染等;④中途选择退出;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期间,对患儿病情变化仔细观察,针对喘息严重者,采取低流量持续吸氧,对于病情严重者,予以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规格:16毫克)治疗,选择口服方式,剂量为0.2mg/(kg·d),确保电解质平衡,每个疗程5日,接受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

1.2.2 观察组 采取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小剂量多巴胺(规格:2ml:20mg)、多巴酚丁胺(规格:2ml:200mg)治疗,具体如下:多巴胺:剂量为1-2μg/(kg·min),与0.9%氯化钠溶液混合进行静脉泵注;多巴酚丁胺:剂量为2-3μg/(kg·min),混在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泵注,每次维持4-6小时,每日1次,每个疗程5日,接受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效果,效果判断: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发热、啰音等)在10日内全部消失,经影像学检查病灶全部消失,表示显效;10日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经影像学检查提示,病灶吸收超过50%,表示有效;临床症状未减轻,经影像学检查,病灶大小未改变,表示无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②观察炎症因子水平,指标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③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包括腹泻、恶心、呕吐。④观察肺功能指标,具体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呼气峰值流速(PEF)。⑤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消退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呼吸困难改善时间[3-4]。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s)与率(%),分别采用t与χ2检验;两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分组 例数治TN疗F-前α (pg治/m疗l)后 治疗CR前P( mg/治L)疗 后 治I疗L-前6( pg/治ml疗)后对照组40 ±55 5..8774±223..3354±424..4591±324..1568±14102..3975±428..1689观察组40 ±56 6..0123±122..6285±435..0357±102..2364±14113..3025±255..2446 t 0.113 15.186 0.505 26.931 0.327 10.439 P 0.910 0.000 0.615 0.000 0.745 0.000

2.3 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4 肺功能指标 两组治疗前MMF和PEF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L/s)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L/s)

分组 例数 MMF P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0.64±0.15 1.03±0.21 1.12±0.19 1.43±0.27观察组 40 0.62±0.21 1.62±0.15 1.10±0.23 2.01±0.32 t 0.490 14.459 0.424 8.761 P 0.625 0.000 0.673 0.000

2.5 症状改善时间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表5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分组 例数 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消退时间 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呼吸困难改善时间对照组 40 5.12±1.05 2.34±0.81 3.42±0.59 3.43±1.05观察组 40 3.17±0.62 1.43±0.61 2.27±1.05 2.55±0.49 t 10.114 5.676 6.039 4.803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肺炎为当前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等,由于该阶段患儿呼吸储备功能、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再加之自身抵抗能力、免疫能力偏低,疾病发生后,病原微生物极易入侵呼吸系统,降低呼吸功能,导致机体缺氧;同时,炎性介质、毒素及炎性因子等释放量增加,不仅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也会损伤多系统功能,包括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最终引起肺炎的发生[5]。肺炎疾病发展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相对严重,如果控制不及时,极易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往主要采取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包括平衡水电解质、纠正缺氧、抗感染、保证呼吸畅通等,但是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6]。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剂量多巴胺可使α受体处于激动状态,促进心排血量的增加,改善外周血管阻力,同时,能够对肺部通气功能、换气功能调节,对于病情的稳定有利。多巴酚丁胺能够对β1肾上腺素受体直接作用,促进心肌收缩功能的提高,确保心率、血压平稳。

结果显示,炎性因子水平方面,同对照组比较,经过针对性治疗后,观察组更低,由此可见,联合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有助于患儿缺氧状态改善,实现血管扩张,增强心功能,加快炎症因子代谢速度。本次研究中,炎症因子主要包括CRP、TNF-α和IL-6,其中IL-6与急性炎症反应存在紧密联系,具备诱导肝脏急性期反应作用。CRP为感染评估主要指标,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胞因子的辅助下产于肝脏,通过吞噬细胞系统,将病原体清除,确保机体处于平稳状态。TNF-α是加快T细胞生成炎症因子的主要指标,具有推动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发现[7],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由此可见,联合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及早改善,促进整体治疗效果的提高。原因如下: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均属于β受体激动剂,而且治疗效果与药物服用剂量存在紧密联系。多巴胺是脑垂体及下丘脑腺神经传导递质,能够对β1受体作用,刺激储备部位,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实现心肌正性应力、心搏出血量和心肌收缩力的增加,促进外周循环血量和冠脉血量的提高。同时,该药物可以激动α受体,能够显著增强肠系膜血流量、肺泡张力和肾脏血流量等。采用小剂量治疗方法,可直接作用在中枢神经,达到呼吸中枢兴奋的目标,并对大脑皮质网状结构抑制,从而减轻缺氧症状,实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改善[8]。多巴酚丁胺具有心搏出血量和心肌收缩量增加作用,有助于血管扩张,在扩张外周血管、肺周血管和冠脉血管中效果明显。采用小剂量并不具备显著扩张心脏血管作用,药物用量与血管作用表现为正相关。小剂量应用能够提高肺血管阻力,使得外周阻力减小,改善心脏负荷及肺换气功能。

结果显示,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短,由此可见,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多巴酚丁胺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及早改善,减轻缺氧症状。据有关资料显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重症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和缺氧现象改善,但是本次研究并未针对该方法进行研究。原因如下[9]:首先,新生儿出生时间较短,自身具有较差的依从性,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法很可能导致患儿痛苦程度增加,出现烦躁、哭闹等现象,有些甚至无意拔管,使得通气效果受到影响,缺氧发生风险提高,同时,该方法很可能损伤气道,提高感染发生率。其次,虽然镇静剂的应用能够改善患儿负面情绪,但是其极易导致神经反射功能和呼吸中枢兴奋度降低,通气撤除后,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弹的出现。有关研究显示,由于脑干神经元对缺氧灵敏度下降造成肺炎患儿出现呼吸抑制。采取单一的通气治疗加快肺泡功能恢复速度,并未加强对呼吸中枢作用的关注,具有一定风险[10]。最后,该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对于分泌物黏稠和肺排泄功能较差者,虽然采取正压通气能够使萎缩的肺泡打开,但是也会对分泌物的排出和肺泡换气功能造成影响,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视,以此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多巴胺药物除了能够对心肌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外,也可以对交感神经末梢间接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使患儿心肌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心肌收缩能力的提高,治疗效果明显[11]。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属于同系物,可选择性兴奋受体,使患儿心脏前负荷和心功能改善,促进肾血流量的增加,激动呼吸中枢神经,缓解临床症状。采用小剂量多巴胺并不会显著影响心肌功能,而且能够增强心肌功能,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加快肺部炎症吸收速度,获得理想治疗效果[12]。结合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能够将每种药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整体治疗效果的提高。结果显示,MMF和PEF方面,观察组治疗后同对照组相比更高,由此可见,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多巴酚丁胺能够明显促进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改善。原因如下[13]:肺炎疾病的发生与新生儿肺组织发育不成熟、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低等有关。肺炎疾病发生后,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降低,造成通气功能异常,具有缺氧症状。同时,心肌缺氧发生后,则会导致患儿心肌收缩力降低,使得心排血量减少,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多巴胺能够将自身正性肌力作用在短时间内恢复,促进心排血量的增加。同时,小剂量应用能够对α受体刺激,使肾脏血流量及肠系膜血流量增加,从而增强通气功能,对β1受体有效刺激,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除此之外,其能够将因为多巴胺导致的动脉血管收缩问题解决,确保血压处于平稳状态[14]。因此,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使用能够协同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早改善肺功能,确保治疗安全。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在炎症反应改善方面较常规治疗更为明显,由此可见,联合应用小剂量药物治疗,可进一步减轻患儿炎症反应[14]。原因如下:肺炎疾病的发生,导致其心功能降低,缺氧缺血症状显著。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可促进其心肌收缩力的增加,使心肺血管及早扩张,从而达到缺氧缺血症状改善的目标。据有关资料显示[15],多巴酚丁胺与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应用,可使肺部血流量改善,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促进肺通气功能的提高,加快肺部炎症吸收速度,从而改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消退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呼吸困难改善时间方面,联合治疗时间更短,该方法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及早改善,加快其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除了可以及早改善患儿肺功能、临床症状、炎症反应外,有助于整体治疗效果提高,且安全性高,值得采纳、推广。

猜你喜欢

多巴小剂量多巴胺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贪婪的多巴胺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普拉克索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古稀之年靠皮划艇横跨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