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特性研究

2023-01-03王静,彭雪云,丁玲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美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公共美术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目前对中国普通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提出公共美术课程体系化建设的原则要有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包含理论与技能两者兼备;注意课程教育对象的现状,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因材施教等。然而,经过近20年的课程实践,也出现了一些发展缺陷,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沦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化课程。高师公共美术课目前存在3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学校层面对于公共美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够,普遍不受重视被边缘化。第二,针对高师特点的公共美术课程纲要与计划、课程目标与内容和教材等研究滞后,严重缺乏课程的体系性和针对性。第三,公共美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受过系统的公共美术培训的教师。高师学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弱化致使“未来教师”的美术核心素养低下,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通过对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研究现状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针对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培养职业教师是高师的根本特征,课程体系的建构要以此为依托。文章拟就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展开论述,面对课程教育现存的限制与缺点,提出以新的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探索高师公共美术课程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关系、美术欣赏课程中中华文化传承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等问题。

1 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与解读

2014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公共美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实施目标[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5个方面[2]。“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是人类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智能手机极为普及的今天,海量的图像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具备良好的图像识读能力,对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有所了解,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基础素养。“美术表现”是指通过美术学习,了解并能运用各类媒体,利用美术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形式美原理进行多种美术形式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以个体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对其形式、内容、性质与价值等进行内在分析并作出评价的能力。“创意实践”是美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指运用联想、想象的方式进行构思,生成有个人创意的意图并利用广泛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作品。通过美术创意实践能够培养人的主观想象力和独立的思维力,进行实际的动手制作和创造,是当下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素养。“文化理解”是在具备一定的图像感知、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判断之后,在更深的文化层面上提升艺术的理解认识。

深入解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涵义,对把握公共美术课程的课程纲要十分必要。首先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获取知识技巧的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核心素养重在人文精神方面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不仅是专业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也为非美术专业学生提供公共教育机会,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现在基层中小学教育中最需要的就是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的教师,新的核心素养对于未来师资人才的要求是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老师才能敏感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2 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特殊性

2.1 公共美术课程的内容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对应,增强教学实用性

目前中国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处于探索阶段,科学合理的课程构建迫在眉睫。我们要用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理论为指导,理论指导联系教学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建立既符合高师学校特色顺应时代需求,又切实可行的公共美术课程体系。以湖南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例,其中包含的基本理念是:第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第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第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科学评价[3]。而这些课程标准也是与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对应的,因此,公共美术课程的设置要与中小学的美术课程的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上也参照课标进行设置,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教育。例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内容包括艺术欣赏与山水技法两部分,艺术欣赏以李可染红色山水为典型代表的新中国山水画为主;山水技法以山石披麻皴法、树木画法为主,那么高师公共美术课程内容也要以这些作为重点内容,提高教学实用效率,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某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赴基层学校实习,学生就要求能够上美术、音乐等课程,因为师范学院对学生的美术核心素质教育课程非常重视,每位学生都接受了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基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设置趣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培养学生想象力、表现力,让孩子们在美术里寻找到乐趣与个性,用绘画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课程取得很好的效果,充分体现出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实用价值。其次,在基层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般都要担任班主任的职责,在工作实践中把高师公共美术课程中的美术鉴赏、书法、简笔画、美术字、综合创意手工等课程内容知识运用到班级的黑板报、校园环境布置中去,美化课堂环境的同时与学生共同设计制作,增进师生友谊。

2.2 艺术鉴赏与实用美术课程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公共美术课程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课程,它不同于专业美术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必须针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合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做到教学内容的广泛适用性。高师学校的主要特点是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同时公共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知识系统,如何在30~60个公共课时的条件下选择教学内容、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通过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手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做公共美术课程的调研,数据显示73.5%的学生希望多上中外名画的赏析课,以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体现出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感受作品的风格境界,分析作品的思想涵义,获得更加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4],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感悟生命。而且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它存在一个审美创造活动的过程,产生出新的美的事物,对欣赏者本人的精神世界与个性气质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美术欣赏应该在公共美术教学中占较大的比例,甚至可以加开美术鉴赏选修课,以满足部分学生更深层的求知需要。

同时,美术鉴赏课要突出中华传统美术的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辅。而目前中国现行美术教育体系是西学为体、中学为辅,中国人不懂中国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其中的历史渊源错综复杂,在此难以详述。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师公共美术教育,应该以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精神为己任,要推动文化复兴大船的启航,需要广大基层教师更多地宣讲文化精华,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豪感,美育与德育结合,这在美术欣赏课中要特别强调的。

另外,调研数据中有37%的非美术专业学生提出应用美术知识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掌握一定的实用美术技能,在工作实践中有所帮助。但由于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方式为主,开课条件易于满足而成为主要的课程形式。学校普遍不愿开设实践性美术课程,致使受教育者普遍缺乏手工技能,心手不能同一,手脑的发展不平衡,无法实现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共同发展[5]。因此,针对学生的要求,考虑到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和将来教学工作的需要,开设“黑板报设计”“插图绘画”“民间剪纸”“卡通画法”“美术字”“教学简笔画”“校园报刊设计”“综合创意手工”“创意版画”“创意陶艺”“校园环境布置”与“实用电脑美术”等更加实用的课程[6]。在这些课程教学内容上以数量多而层次浅为宜,同时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设计方面将相似内容的课程编为教学组,例如:将应用美术课中“黑板报设计”“插图绘画”“美术字”“校园报刊设计”“卡通画法”作为一个教学内容组;手工性质的“综合创意手工”“创意版画”“创意陶艺”等课程合并为一个教学组。总结教学内容组各组的基本教学技法方法,巧妙设计综合性的作业,达到懂得“原则”、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作业的要求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标准,只要学习态度正确、基本掌握方法、完成作业基本就可以合格。

2.3 完善公共美术课程考核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科学评判

大学公共美术课程一般是属于非主流选修课程,普遍存在考核简单松懈的问题,致使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最后混一个学分了事。公共美术课程评价分为课程“平时考核”与“考试考核”,对平时考核要通过课堂考勤打卡、作业打卡等方式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将其列入成绩考核项目。例如3次缺课就取消成绩;每次作业占一定比例的分值,缺交就扣分等。考试考核就要注意公共美术课程的特点不用采取简单统一的评判方式与标准。首先在评价方式上将百分制换成A、B、C、D 4个等级比较适合公共课程特点,宽松的等级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竞争内卷的压力;其次考核形式上采用考卷考试、课程报告、实践作品等多种形式,作业要求结合社会时事,明确细节要求,坚决防范作业抄袭的现象,通过作业考核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评价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艺术课程充分体现着人与社会的关系[7],作品就需要给别人看让别人评,学生之间彼此善意的评价可以增加课程参与性与活跃度,起到综合评价作用。学生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个性,美术教育特点就是非单一标准,作为教师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用心去发现和肯定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而慎用否定和批评[8],用“如果怎么会更好”“试试那样的方法”等语言来婉转地表达建议,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而获得自信,达到评价的终极目的。

4 结语

以新的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探索高师公共美术课程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关系、美术欣赏课程中中华文化传承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等问题,面对课程现存的问题,采用问卷调研、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索解决方案,提出加强与中小学教材一致性、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和鼓励性评价的观点,但在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加强多样性课堂形式等方面还有探索空间留待后文。美术核心素养反映在高师公共美术教育上其价值与意义更加重要,对学生美术欣赏的理论水平与美术技巧能力要求也更高。对于“未来教师”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可以将这些成果一传百、百传万的方式迅速而深远地在学生内心播下艺术的种子。因此,对高师公共美术课程的研究需要更加重视,正确地理解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突出公共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真正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让艺术的花朵绚丽盛开。

猜你喜欢

美术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术篇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