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设计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1-03龚晓雪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成渝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集科技、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于一体的综合创新活动,是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起点[1]。成渝地区是中国制造业重镇,行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发展势头良好。在成渝地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将其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将有效助推成渝产业经济迈入加速发展新时期。

1 现状分析

1.1 工业设计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成渝地区共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2家[2],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58家[3],工业设计服务年收入约6.3亿元[4],迄今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先后打造了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等9个工业设计重点园区,吸引了浪尖、博乐、洛可可等一批国内知名工业设计公司落户。二是人才队伍加快建设。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设计职称评价体系,形成了“工业设计游学”、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培训、设计人才研修班等培训品牌,每年培训人才超过2 000人次。三是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建成天府工业设计云平台和猪八戒网、忽米网、“D+M”智造工场等可服务于工业设计的全国知名平台,集聚线上设计服务企业超过5万家,完成交易3万余次,交易额上亿元。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研究院、四川鸿为创新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西部第一。五是行业影响持续扩大。四川从2011—2021年连续举办10届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2019—2021年重庆连续举办3届“智博杯”中国(重庆)工业设计大赛。2021年,重庆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烟台一同入选全国首批4个国家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

1.2 地方产业发展现状

成渝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7.8万亿元[5],形成了以汽车、电子、装备、消费品产业为主导,材料、医药、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的产业体系:一是汽车产业。成渝地区汽车、摩托车年总产量约2 000万辆,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10%,是全国重要的汽摩生产基地[6]。二是电子信息产业。成渝地区笔记本电脑年产量占全球1/3,手机年产量约占全球10%[7],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7 000亿元[8],成都入选“中国软件名城”。三是装备产业。成渝地区是全国三大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此外,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在全国也具有一定优势。四是消费品产业。成渝地区是全国白酒主产区,白酒产量占全国近60%,食品、调味品、轻工纺织等领域也具有特色。五是先进材料产业。成渝地区钒钛磁铁矿、稀土、锂辉矿、石墨等战略资源储量均处全国前列,轻合金、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等制造加工基础较好。六是医药产业。成渝地区在医学影像、大输液、血液制品、体外诊断、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等细分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七是能源产业。成渝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天然气年产量占全国30%[9]。

2 问题和机遇

2.1 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设计能级还需进一步提高。成渝地区工业设计服务收入与工业总产值比值仅约1∶10 000,设计规模与产业规模不匹配;两省市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合计还不足山东一省(24个),仅占全国总数的7%[10];创意设计、样机制作、模具开发等产业链环节较为薄弱,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高端化发展不足。两省市电子制造业总规模不足江苏一省,集成电路产量不足全国的5%,仅为江苏的15%、上海的35%、北京的60%[11]。

2.2 发展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国内市场的腹地,又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产品输出和要素集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中国超大规模内需潜力加速释放和“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快速形成,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鼓励重庆、成都等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业设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环节,推动成渝地区工业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也是紧抓机遇实现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13]。

3 发展路径

推动成渝地区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首先要求提升区域工业设计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围绕成渝地区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以高水平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成渝地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能源材料等领域优势,以高质量发展赋能高水平设计,最终实现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深度融合。

3.1 提升成渝地区工业设计水平

3.1.1 加快设计主体引培 发挥长安汽车、五粮液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独立运营的研发设计机构,新培育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第三方工业设计企业积极承接川渝内外设计外包服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设计能力。引进谷仓等孵化平台和机构,培育一批专长型、特色型小微设计企业和设计工作室。加快浪尖、博乐、洛可可等知名企业在成渝地区的发展,积极吸引IDEO、FROG、LUNAR、CLF加利弗、Designaffairs、德瑞、Newplan、大业、MOMA等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到成渝地区落户[14]。

3.1.2 着力完善设计链条 围绕成渝地区主导产品强化消费者行为研究,探索优化工业设计商业模式,有效激活本地制造企业设计需求市场,汇聚整合设计资源,增强前端供给能力。补齐成渝地区在设计工具开发、样机制作、模具设计、耗材生产等关键环节短板,打造一批设计测试、检验检测平台,提升中端支撑能力。吸引聚集一批设计产品展示、成果转化、用户体验、知识产权保护、行业交流合作等企业、机构,强化后端服务能力。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系统设计、服务设计、建筑设计乃至城市设计领域拓展,提升工业设计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服务能力[15]。

3.1.3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成渝地区工业设计产业规划布局,结合现有产业分布,重点支持重庆市两江新区、沙坪坝区、渝中区和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龙泉驿区等打造集设计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为一体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做好服务保障,吸引工业设计企业加快聚集。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工业基础设施,支持在现有工业园区用地或楼宇建设工业设计功能专区,鼓励将老旧工业区、商业设施等改造为工业设计基地。

3.1.4 扩大产业影响能力 继续加快重庆市国家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建设,争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川渝继续联合办好“智博杯”中国(重庆)工业设计大赛、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重庆悦来国际设计论坛暨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等重大赛事和峰会论坛,发挥活动品牌效应。积极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设计强国以及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工业设计交流与合作,提升设计创新水平。鼓励企业、院校及个人参加iF国际设计金奖、红点至尊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国内外重大设计竞赛,提高川渝设计知名度。

3.2 以工业设计推动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升级

3.2.1 汽车产业 依托长安汽车工业设计中心、威马汽车成都研究院等平台,设计开发高端整车和巡航车、赛车及越野车等中高档汽摩产品,提高车身控制、动力系统、自动变速、汽油增压、辅助驾驶等领域关键核心零部件设计水平,以全链条设计能力巩固提升成渝传统燃油汽车优势。顺应汽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推动长安、金康、南充吉利、宜宾凯翼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板块打造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等高性能整车设计平台,宜宾宁德时代、重庆比亚迪等动力电池项目研发设计中心加快建设,强化“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小三电”(电动空调、电动助力转向、电动助力制动)和汽车软件、车载电子等配套产品设计能力,助推形成更加优化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体解决方案[16]。结合成渝“氢走廊”建设,探索开展氢燃料电池堆、车载供氢系统、氢气制备储运装置等设计开发,促进氢燃料汽车加速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3.2.2 电子信息产业 推动智能终端产品从“川渝制造”向“川渝创造”延伸,加大OPPO、vivo重庆工厂和朵唯宜宾工厂智能手机高端机型设计开发比重。发挥四川长虹设计优势,鼓励格力、海尔、美的、海康威视重庆基地设立智能家电设计中心,依托富士康、广达、翊宝等ODM厂商,提升本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设计能力。充分发挥成都集成电路设计优势和重庆数模/模数混合集成电路技术优势,联合开展功率半导体芯片、化合物半导体芯片、MEMS、汽车电子芯片等领域中高端新品设计研发,打造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探索设计成果本地化流片途径。依托京东方液晶面板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发展超高清、柔性化新型显示产品,推动AMOLED设计工艺优化,加快Micro LED产品设计开发,开展“显示设备+数字内容”一体化设计,进一步强化成渝新型显示产业竞争力。

3.2.3 高端装备产业 发挥成渝地区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优势,围绕清洁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等开展设计服务。清洁能源装备方面,重点依托重庆海装、四川通

威、国机重工、重庆水轮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等龙头企业,强化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分布式光伏系统、核电岛、抽水蓄能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等研发设计。航空航天装备方面,推动成飞民机、中电科航电等企业抢抓国家民用大飞机研发机遇,加快机头、机载系统、大型模锻件等部件设计、应用和产业化。轨道交通装备方面,推广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创新模式,鼓励川渝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加强设计成果转化。智能制造装备方面,依托四川长虹、卡诺普、重庆机电、华数等单位,加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信息系统设计和电气自动化系统、智能装备系统设计集成。

3.2.4 特色消费品产业 充分发挥川渝名酒企业优势,五粮液、泸州老窖、川酒集团、江小白、诗仙太白等骨干企业在品牌设计、包装设计、文案设计、酒旅融合等方面深入合作,助力打造川渝白酒优势产区。两省市依托达州、大竹等地苎麻和隆昌、荣昌夏布产业基础,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深度融合,共建“双城时尚产业设计师中心”、西部服装产业信息中心、中国服装定制产业基地。发挥成都“中国女鞋之都”和重庆璧山“中国西部鞋都”区域品牌影响力,共同承办全国鞋业设计师大赛区西南分赛。成都崇州、中江,重庆长寿、江津等地家具产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两地家具设计制造水平。将川渝特色文化、代表性元素、工业设计理念等植入文创产品、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商品领域,打造蜀锦蜀绣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川渝时尚潮流精品。提升饮料茶叶、火锅底料、消费电子产品的包装设计水平。

3.2.5 医疗器械产业 依托华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能力和金山科技、海扶科技、中元汇吉等知名企业在医疗成像、超声治疗、体外诊断检测等领域优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生物技术,发展高端新型影像设备(核磁共振成像、动态光学成像等)、医疗机器人等大型医疗器械设计,推动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无(微)创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体外快速诊断筛查等设备实现小型化、可穿戴化设计,满足经济实用、安全可靠、便携易用等人性化需求。发挥永仁心科技在人工心脏领域先发优势,运用3D打印等新技术,培育发展人工器官、体外循环系统、生物支架材料、组织工程等新兴领域产品设计。

4 以产业优势赋能成渝地区工业设计转型

4.1 数字化赋能

紧抓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大+机遇,推动设计服务数字化。充分发挥重庆猪八戒网、忽米网、D+M智造工场和四川“天府工业设计云平台”作用,鼓励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的业务交流、交易、服务、作品展示、成果转化,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运用成渝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建立开放型行业数据资源库、材料数据库,降低设计成本。推广共享设计、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模式。探索打造工业设计产品虚拟应用场景,助推产品优化完善[17]。

4.2 智能化赋能

结合成渝地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提升工业设计智能化水平。依托电子终端产品制造能力,发展智能手绘板、手绘屏、阅读器、电子笔、专用计算机以及VR/AR/MR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计硬件。发挥成都“中国软件名城”整体优势和重庆工业软件细分领域优势,面向基础通用、行业通用和企业专用3个层面,加快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仿真、数字建模、图像生成等智能化设计软件。强化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设备、增材制造等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发展样机智能制造,强化模具3D打印快速成型、产品智能化检验检测等设计支撑环节。

4.3 绿色化赋能

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工业设计全过程,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工业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绿色设计。依托成渝地区先进材料产业基础,增加轻合金、高强钢、复合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降低行驶过程能耗;推广绿色建造技术和聚氨酯、气凝胶、低辐射玻璃等保温、隔热、耐火材料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促进可降解塑料、再生纸等绿色环保材料在消费类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减少塑料污染,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发挥川渝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优势,发展、推广以燃气驱动的生产系统设计,助推煤炭减量。

5 政策建议

5.1 强化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重庆工业设计发展研究院、四川鸿为创新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作用,围绕成渝地区优势和支柱产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建市场化运作的专业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支持重庆大学深化探索“多学科理论知识与工业设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四川美术学院进一步加强“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教学与研究,强化设计基础理论创新。鼓励工业设计企业结合巴蜀特色文化提升创意造型水平。推动制造企业和设计机构深化合作,共同开展工业设计服务模式创新。

5.2 深化区域协同

以“智博杯”中国(重庆)工业设计大赛和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等为基础,持续深化川渝工业设计专业交流,促进两地工业设计业界互访,共同举办会、展、赛、论等重大活动。借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模式,推动两省市重点工业设计园区开展合作,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工业设计产业园。结合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两地工业设计互相深度融入对方制造业链条,加快形成市场互通、能力互补、服务共享、资源共用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5.3 加快人才培养

结合“双一流”建设,巩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优势,加强川渝高校工业设计领域相关学科建设,强化设计人才本地供给。探索建立川渝统一的工业设计职称评价体系和职称互认制度,共同办好“川渝十大工业设计师”评选活动,畅通设计师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大型企业与中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建设一批工业设计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交叉型设计专业人才[18]。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天府英才计划”,加快引进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和团队。

6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良好的工业设计基础和产业基础,在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食品加工等行业均形成了发展优势。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化提质的战略机遇期,希望以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为载体,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计创新资源的配置体系,实行各类优质设计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设计创新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猜你喜欢

成渝工业设计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工业技术
设计之味